•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游览意大利

    游览意大利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法国1954

    主演:英格丽·褒曼,乔治·桑德斯,Leslie Daniels,安娜·普罗柯勒曼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乐坛伯乐黎小田粤语

    • 更新HD

      笑话与香烟

    • HD

      碧海追踪

    • HD

      被指控的人

    • HD国语版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 HD中字

      夜枭

    • 诈欺游戏 -再生- 福永vs横屋

    • 更新HD

      黄金地带

     剧照

    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1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2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3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4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5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6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16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17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18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19游览意大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凯瑟琳(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和亚历山大(乔治·桑德斯 George Sanders 饰)是一对结婚多年的英国夫妇,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里缺少了一些幸福和快乐。叔叔去世后给两人留下了一座别墅,于是,夫妻两人驱车前往那不勒斯去处理这份天降遗产。  旅途中,凯瑟琳想起了一位曾经深深爱慕过自己的诗人,如今他早已在战火中死去,但他在凯瑟琳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却越来越清晰起来。在那不勒斯,凯瑟琳游览了庞贝古迹和各种博物馆,来自过去的文明的冲击之下,凯瑟琳的思想渐渐产生了变化。对此一无所知的亚历山大,依旧沉浸在和陌生女子的调情之中。

     长篇影评

     1 ) 从世界的量变到内心的质变

    非常简单但是很有力量的电影。一对伦敦夫妻来到意大利去卖掉继承的房产,在途中开始互相嫌弃、说反话、生闷气,然后想办法让对方嫉妒自己,故意表现不在乎对方。他们就这样任由感情恶化,一直怄气到提出离婚。但是电影把这对夫妇的感情斗争放置在更宏观的社会景观之下:火山、街上的孕妇、马车、墓地的骷髅、考古现场被挖掘出来的尸体。他们在怄气时就在街上闲逛,这些景象反作用于他们的内心。如何把已经翻了的脸给翻回来,如何反转说出口的离婚和改不掉的嘲讽。这些外在世界的运动似乎在他们的内心积累这种反转的能量,一直等到他们的车被路上看到奇迹的信徒挡住,他们被迫下车行走。女主被人群裹挟而走,向男主呼救。人流的涌动终于让他们又抱在一起。外界的景象和运动终于在他们的内心量变引起质变:他们抱在一起表白,怄气的战争结束,他们和好了。

    他们的感情本身已经没有力量让他们和好,只能一路下滑。是这个世界的运动,作用于他们内心,作用于他们身体,把他们又重新聚合在一块。影像没有推进剧情的线性发展,但也没有像其他新现实主义那样单纯的悬浮在哪儿(optical and sound situation),让人无所适从。世界的影像在人物的精神世界一点点积累能量,然后爆发出一个反转。这种组织影像的方式不同寻常,但又很有说服力,很有力量。

     2 ) 游览意大利

    罗西里尼亲自编剧讲述的类似七年之痒下的婚姻,气若游丝般的若即若离,看到了写实的争吵、妒忌、冷战等状态,加上对意大利古迹的描写,是罗西里尼的一个不错的尝试,但就如结局一样,虽然那句对话引来会心一笑——女主“我爱你,快说你也爱我。”男主“我说了你可不要占我便宜”……实际上冷战的缘由并没有解决,影片的美好愿望最后在现实中还是无法规避的失败也是在意料之中。

     3 ) 虚无与浪漫

    罗西里尼无愧于电影大师,而他跟英格丽的爱情故事虽然注定失败,但也与此片一共千古流芳。

    浪漫是人类从虚无中产生出激励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燃烧生命虽然危险,虽然会导致更大的虚无(死亡),但也树立了浪漫的人生典范,以规范后人的生活。

    影片开始晃动运镜有双重内涵:其一是暗示这对夫妻的婚姻摇摇欲坠;其二暗示了热烈与无情的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创伤。这种双重内涵在后续对白中大量出现,提示大家影片的母题所在。比如路人甲说我们都经历了一场海难,你还要说我们是loafer吗?比如女主角自言自语地骂她的丈夫:玩世不恭、残酷无情。尤其是这一幕恰恰出现在女主游览军事要塞之后。

    影片刚开始导演就借男主之口点题:“喧嚣和无聊竟在此处结合的如此自然。” 再联想片名“Journey to Italy”,就知道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么简单。

    这对夫妻在意大利的郊野公路飞驰着,但是被一群牛所拖累了行车的速度,他们认为这是趟无聊的旅程,这暗喻了在战后重建的欧洲,经济虽然得到蓬勃发展,但人们的内心却是一片虚无,战争已经耗尽了人类的热情。同时这一幕也与影片结局的教徒包围中的夫妻相呼应。

    到酒店后,两位主角再次提示观众:“我们之间状况很不好”。女主角直接说,我们之间很疏离,而男主角说我们之间结婚8年似乎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对方。似乎,这是一场虚无的婚姻,但他们还是想在其中制造出一些火花,一些浪漫。“我们既然已经如此陌生,不如重新开始”。

    这种火花在影片的发展中的确渐成气候,最后变成了结尾的炙热。有趣的是,在如此这般的疏离冷漠中,这个爱情的火种是从什么时候点燃的呢?讽刺的是,它是从丈夫跟一个女子调情开始燃烧的。

    之后,女主想起了她的蓝颜知己,一位在战争中死去的诗人,他在意大利为她写下的的动人诗句。而这也同时点燃了男主心中的嫉妒之火,同时也是爱情之火。

    两位主角开始爱上了对方,也同时开始了爱情的战争。在虚无之中创造出来的浪漫,这对活下去的人无比的重要。在影片即将走向结局之前,借一位路人女子之口,导演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两天前我的一位朋友死了32岁…..如果刚才不是你叫住我,我想我会自杀”。

    浪漫是从女主的蓝颜(那位诗人)的那首诗开始点燃的:"Temple of the spirit / No longer bodies but pure...compared to which mere thought / seems flesh / heavy, dim."

    于是女主角开始了她的朝圣之旅,她看到了两千年前的人类,激情澎湃的人类,她还看到了地下墓穴,死亡/虚无创造了热情/浪漫(2000年前的罗马人类激发了2000年后诗人的浪漫)而浪漫/热情又创造了更多的死亡/虚无(一根小小的烟头所激发出来的火山咆哮),这是一种循环。浪漫和虚无就是这样的共生体。

    男主这边,看似爱上他的女人是一位有夫之妇,并且深爱着她丈夫,而看似站街女的风流女人,她只是想要自毁而已。从这些冷漠无情的女人身上,他感受到了妻子对他的爱(一种他自身浪漫之火的投射)。

    基于这种互相伤害下的爱情模式(浪漫和死亡的共生),妻子和丈夫说好要离婚。这时,朋友却劝他们去庞贝看看刚出土的人类遗骸。这是一对相拥而死的情侣。受到震撼的女主立刻崩溃了:“这太沉重了,我再也受不了了”。这熊熊燃烧的浪漫/悲剧之火将她吞噬,将她拆散,他和她来自两个世界,他们的婚姻注定失败,而他们的爱情注定归为虚无,从来如此。

    影片最后是讽刺的一幕,两位分崩离析的无神论夫妻在圣母玛丽亚和狂热的宗教徒中重归于好(是真的吗?)是宗教的热情重新唤起了燃烧的生命。这对男女,他们不过想在虚无的世界里互相寻找一点温暖,勉强自己,继续燃烧下去。

     4 ) 从庞贝挖掘出来的尸体说起

    亚历山大刚和妻子坦白离婚的事,夫妇被热情地邀请去看尸骨挖掘,这一段处理得非常棒,把拥抱在一起的夫妇尸体与亚历山大夫妇的情感状态建立了某种神秘的联系。生命太过脆弱了,爱情也败给了它,谁又能知道那对拥抱着死去的夫妇是真心相爱呢?兴许也是在不断的妥协与退让中,只是死亡成就了它们的爱情,将其永恒化了。那么,影片最后亚历山大夫妇在神面前的相拥和解就一定是因为爱吗?不过是害怕再度迷失,害怕再度虚空,不过是无处取暖时祈求对方的一点温度罢了,毕竟这里到处弥漫着死亡,需要新生命(孩子)来弥补破裂的情感。因此,透过女主角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战后的街上,婴儿和孕妇都增加了。可以说,整个民族的情感创伤都企图通过婴孩来弥合。

     5 ) 我看到了淡淡的一缕忧伤,进而感叹浮生若梦

    1948年,《卡萨布兰卡》女主角英格丽·褒曼被名导罗西里尼的战争三部曲之一《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深深感动,并写给他一封信表示期望能与之合作,罗西里尼也为之动容。两年之后,两人在合作拍摄《火山边缘之恋》时坠入情网,褒曼给罗西里尼产下一子,褒曼清纯贤惠形象被毁,舆论哗然。不久,褒曼与丈夫离婚,并与罗西里尼结婚。此后一段时期就被称为罗西里尼的“英格丽·褒曼时代”。但是两人的事业并未因此更进一步,相反地,他们遭到了以好莱坞为首的电影界的抵制,两人后来合作的电影大都在业内颇有口碑却难以与观众见面。整体来看,这段时期的作品反响远不如其他时期作品。 本片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2013年《视与听》杂志邀请846位影评人共同参与投票,每人选出个人心中的影史十佳。票数汇总之后,得出影史佳片的50强。本片荣登Top50 #41,该片也曾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 本片故事内容是战后一对中产阶级夫妻的在意大利的一次旅行,通过彼此感情的碰撞展示了战后欧洲民众的生态。故事的男主人公喜欢沾花惹草,女主人公喜欢感怀伤逝。在这次旅途中,男女主人公因为情感不和,中途各奔东西。但是经历这段不美好的意大利之旅,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逐渐认识到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而爱情也并非永恒,需要彼此妥协,彼此维护。通过这对男女的感情变故,罗西里尼向我们展示了战后欧洲普通人的精神面貌,隐约显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 通观全片,不能绝对地说这个故事的情感重点是婚姻感情,我觉得罗西里尼似乎有意识地情感重点停靠在“战争”这个点上。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镜头里都充斥着战后人们消极、迷茫、颓废的生活态度。罗西里尼通过这对男女的情感变故来展现欧洲战后普通人的情感变化,从他们游历途中的所见,以及自身的情感波动,反映出整个欧洲的思想意识形态。导演没有采用形式主义手法,刻意夸大人们的情感变动,而是把这种变动隐含在“婚姻变故”中。从这对恋人的爱情横生出来的枝节,看出欧洲二战之后的一种精神面貌。 男主角代表了这样一类人。客观地看待现状,并不想主动倾注自己的精力去改变现状。男主角面对婚变的做法是“逃避”,因为跟女主角的一些意见不合,男主角在某天清晨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之所以寻欢作乐,不过是为了逃避目前的现状,而不是真的想要跑去玩乐。这一点,在男主人面对妓女的时候表现的极为明显。表面上,他在调情,但实质上,他也牵挂着女主角。这类人经历了战争,遭受了战争的创伤,他们却并不想着去改变什么,而是选择逃避,即便他们再怎么关爱着欧洲的现状。 而影片中,女主角在面对婚变时,她努力表现得若无其事,她明知道自己过得不够快乐,却努力装得美好非常。我们关心的并不是男主人的“游览”,而是女主角的“游览”,她的所见给我们展示了欧洲战后的现状。自然景观冷清,带着颓废,某处安放的一排排尸骨,静谧,哀伤。当镜头从女主角角度看去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感受到那股淡淡的忧伤。它不仅仅关乎男女主角之间破裂的爱情,更关乎整个欧洲的情感裂痕。 面对陈列的尸骨和被挖掘出来的死尸时,女主角几欲泪流。她因而想到了时光短暂,爱情未能永远,看到了爱情最终败给了生命,看到了她所不能接受的一切。 一个民族不经历战争,就不会懂得战争之痛。一个人不见识死亡,就揣摩不到生命的厚度,就不知道现在拥有的究竟何等珍贵。 《卧虎藏龙》里有句台词,我们能够触摸的,都没有永远。一切能够现在把握的,都看不到永久。能在一起的时候,请别轻易分离。 又突然想到李白一首诗。“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想到此处,反观本片,这股淡淡的忧伤便越发明显。

     6 ) 罗西里尼眼中的社会和生活

    做为打酱油的非专业人士,纯粹是冲着罗西里尼的名气看的。如果当作一个爱情风光片,那槽点确实很多,但想到罗西里尼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就必须从时代的角度去体会他想表达的主题。

    他选择在维苏威火山爆发中被毁灭的庞贝古城作为片中风景素材,应该映射结束不久的二战给世界带来的灾难,而那些希腊神话主题雕塑、古要塞引发的是对历史的思考,正义与邪恶,善与美,生命和死亡,这些永恒的主题一直在轮回。片中很多那不勒斯的市井风情和节日场面,又不断将观众带回到现实生活,同时,这一切元素全部融在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海景中,伴随着悠扬的拿波里民歌,时空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男女主人公的婚姻并不只是一对夫妻的爱情命运,而寓意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一次世界毁灭之后,生活总会开始,但生活会走向哪里?这不正是战后整个世界的思考吗?当二人看到庞贝新发掘出来的一对夫妇的石膏尸体模型,妻子悲伤之情不能自已,在灾难面前,一切都是那么脆弱和无力,而又有多少相爱的人能一起死去?那死在一起的夫妇是真正相爱吗?

    片尾,当夫妇被节日的游行队伍冲散,最后拼命寻找对方,相聚之后的那一段话应该是罗西里尼想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本来相爱,却总是彼此折磨,可能是我们太容易被伤害了!

    此外,片中那不勒斯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场景很值得细细品味,对了解意大利南部的传统文化有帮助。例如浓重的宗教色彩,看到圣像后满街人狂热的追随和跪拜;男主人向别墅里的意大利胖女仆要水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对话,典型的朴实、泼辣、传统保守的南部大妈形象。这类有意思的细节在片中很多。

     7 ) 意大利之旅 (CINE FAN 2013) (寫於2013年7月23日)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辦了一個電影節發燒友的節目,全年在藝術中心 Agnes b. 電影院播放一些經典或藝術電影。早兩個月看過【凱撒必死】(Caesar Must Die)、【早安巴比倫】(Good Morning, Babylon) 和【麻將】(Couples),本月就看了【聖女貞德受難記】(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和本文想討論的【意大利之旅】(Journey to Italy)。

    【意大利之旅】是英格烈‧褒曼與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合作的五齣電影之一,故事圍繞一對婚姻瀕臨破裂的英國夫婦,在意大利遇見的人與事。電影雖有栗妹喜愛的英格烈‧褒曼,無奈男女主角那滿臉不耐煩的表情,實在太過難看,所以播了約15分鐘,已然進入半睡半醒的狀態。

    好不容易等到電影播完,本想立即離開;但見主辦單位請了講者,心想既然電影看得不清不楚,就聽影後座談來個拉上補下吧,誰料竟聽出些趣味來。

    講者先介紹女主角與導演之間的關係。原來英格烈‧褒曼為了 Rossellini 拋夫棄子,這跟英瑪‧褒曼的情況類似呢!不過今次的主人翁言語不通,比電影大師那一對又困難些。之後講者續道,Rossellini 拍電影,是邊拍邊改劇本的,這讓男女主角很不自在 (所以他們的表情才那麼臭!)。英格烈‧褒曼更說過,如果換成希治閣,肯定會破口大罵 (希治閣的準備功夫做得十分充足)。

    同場有一位觀眾指出,導演可能想透過電影,諷刺英國人的死板沉悶。姑勿論導演的意圖為何,從文化的角度去看,這齣電影其實是挺有趣的,因為英國人跟意大利人的生活習慣,大大不同,文化衝擊十分明顯。

    第一次發現,原來影後座談也可為電影添姿采。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046511/
    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576/

     8 ) 名大于实

    又名《The Strangers》,描写一对英国夫妇,在意大利拿不勒斯古城相持的日子。1955年法国《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ema)十大电影第一位,被不少影评人目为杰作,亦收到安东尼奥尼(《迷情》)、高达(《Le Mépris》)、褒曼(《Beroringen》)的各式回应,甚有影响力。但现在看来,此作在运镜、剪接、声音运用、演员演出方面颇见粗陋处,名大于实,个人不大满意。(4/06)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1/viaggio-in-italia-1954.html

     短评

    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6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意大利风景和歌谣都抵不住中产阶级内心的焦虑。丈夫夜归那场戏里的褒曼特写太美了,那个打光,全是来自导演的爱啊

    7分钟前
    • tata
    • 推荐

    属罗西里尼风格转型期间的作品。影片中的街道多以实景拍摄,以热闹的街景反衬人物内心的荒芜,以冰凉的遗迹映照人物内心的焦躁。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启发了安东尼奥尼的《女朋友》和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的制作。这是罗西里尼电影中极为鲜明的现代意识,即一种展示人内心的“现实主义”。

    11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撇開年份不說,單就角色的塑造而言,是僵硬的﹔裡頭的義大利風光也沒好看到哪裡去,不知道怎會被如此吹捧?

    16分钟前
    • spondee
    • 还行

    不知道为什么,罗西里尼的电影总给人异常真切的感觉。让人物陷入陌生的环境(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此耗尽人物原先感官的能动性,以一个只接受声音与画面的身体而存在而不再向环境发散出自然的反射。感官的崩溃,极好地建立起纯粹的视听环境,于是乎,之于观众,是向角色的内化而不再是带入。

    1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果结婚8年,而且没有孩子,再来重看一遍。雅克·里维特认为这部电影开启了电影现代主义。具有高度的省略性,旅程的形式是褒曼饰演的角色同那不勒斯丰盛的生命(随处可见的孕妇和婴儿)以及更丰盛的死亡)葬礼、古尸挖掘、地下墓室)的一系列遭遇,汽车挡风玻璃和本地导游先后成为她与这一切之间的屏障,但最终她不得不直接面对。

    18分钟前
    • Eco
    • 推荐

    5.27 唯“爱情”没有出席。最后的复合更像是因为某种恐惧,看到自身的孤独,看到对方的孤独。实景之下,Cimitero delle Fontanelle和Pompeii都好美。

    20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三部曲部部完美,作为终章,不知是否在暗示褒曼和罗西里尼婚姻的走向?(他们正是结婚七年后宣布分手。)火山,废墟,残骸,博物馆… 这些代表着时间的东西,让爱情显得更加渺小、无处可寻。并且三部结尾都归于宗教,耐人寻味... 看完让人非常想去那不勒斯!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破碎的拥抱》里他们两人一起看的黑白电影就是这部,我想我知道了克鲁兹在沙发上为什么会哭

    2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想要成为夫妻,就先去旅行一次。——无名氏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褒曼很可爱啊,就是那种高高的傻乎乎的姑娘,拿波里很好玩的样子。

    28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一起的时候厌倦,分开的时候恐惧,开始的时候期望结局,结束的时候又重新开始。   唯独像庞贝古城这样的遗憾,被火山湮灭,留住的只有刹那间人们的恐惧神情。

    3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罗西里尼的褒曼和希区柯克的褒曼简直是判若两人……虽然罗西里尼不是我的菜 但经常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一些神来之笔

    32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7.6 《火山边缘之恋》的火山是爆发的,吞噬整个小岛;而《游览意大利》的火山却是温和的,岩浆缓流于地下,表明意大利最为艰苦的时期已过,家园重建已经完成,矛盾已非迫在眉睫,但精神上的枷锁仍然存在,就潜藏于十二英尺的地下。游览伴随着诡异音乐,一步步加重人的渺小与生命的易逝感,仿佛此时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为严重的事情。当褒曼的面孔与大理石的面孔交替呈现的时候,生与死的历史就与活着的人共为一体,而终又要靠爱与生命拯救,一对夫妻和好了,圣母让那不勒斯充满了婴孩,是乐观还是批判?或许只是将缕缕光芒献给褒曼罢了。

    33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乔伊斯的《死者》在朴素、真实又极富文学性的《意大利之旅》里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荷马叔叔代表的传统生活逝去之后,经历着现代式婚姻危机的上层中产夫妻来到了古典气息浓郁的意大利。而镜头里的意大利在时间层面上断裂为两层。一面是夫妻难以融入的普通人日常生活,未来对于他们是可以期待的,正如街头巷尾的妇女们都怀着孩子。另一面则是无数的博物馆和古迹,随着影片的进行,乔伊斯中篇里的雪在这里演变成维苏威的火山灰,把夫妻俩的爱情一点一点地活埋。这样看来,影片最后突然发生的和解不能从字面意上理解。爱情已经死亡,但孤独对他们而言实在不可接受,最终的拥抱发生在两具行将就木的尸体之间,好在庞贝城毁灭之际,至少给未来的考古学家留下一个相爱的假象。

    3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真像安东尼奥尼,可这是54年的片。一道光的阴影,死去的恋人和褪温的诗。枯燥的旅行,犹疑不定的心。褒曼的一幕像有泪痕,细看是深深的轮廓,大银幕的美。结局如同“卡比利亚”的神迹。

    41分钟前
    • pinkcappu
    • 力荐

    #SIFF2014#四星半,为结尾的重合减半星;以夫妇对峙为切入口,反思战后伤痕,那累累的尸骨像沉重镣铐,永远桎梏着他们的良心;苦苦不肯放手地绝处逢生,彼此依赖相互折磨;通过宗教/信仰/自然/神迹的启迪,意识到人之渺小,达到自我超脱;观此片仿佛目睹褒曼与罗西里尼的真实生活,太虐。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参见前天《简奥斯丁书会》观感,这种经历了长久时间的婚姻最不需要的就是【意识】(反之是【tring】),而本片用了四分之三的时间为分别做铺垫,最后一刻却套用【意识】happy ending,我觉得如果写分开会更合适....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在大荧幕上看褒曼了啊!!!【花痴脸

    47分钟前
    • zy_
    • 还行

    喜欢达德利·安德鲁的这段评论:罗塞里尼在这部电影中让他那些扁平人物直面那不勒斯风景表层之下的历史积累。在“小维苏威”,凯瑟琳既困惑又欣喜地发现,她对着一个洞喷了一口烟后,她身边整块区域的地下会冒出一片烟雾。但在其他场合,她却不想与汽车挡风玻璃以外的世界发生任何联系。在博物馆,凯瑟琳从看起来栩栩如生的罗马雕像那里转身走开。在地下墓穴的发掘处,死者尸骨与那不勒斯市民共处,而她却转身走开。最后,她看到庞贝出土的一对拥抱着的夫妻的遗体,他们在1900年前被火山灰埋葬,像照片一样被永远定格,而这张照片正是在她面前显影的,此时,她在彻底的领悟所带来的痛苦中转身走开。影片结束于某种“奇迹”,这是一种神恩或爱情之潮,从另外一个层面如气球般涌入,疗救了一场残破的婚姻,即便这只是暂时的。

    49分钟前
    • 防寒对策
    • 还行

    看修复版还是被男女尸骸触动,到了某一刻你定会怀疑自己是否可以与身边的这个人一起死去,而怀疑最终变成恐惧和自省,结局是偶然还是注定。

    5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