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我的忧郁青春

    我的忧郁青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2001

    主演:克里斯蒂娜·里奇  贾森·比格斯  安妮·海切  米歇尔·威廉姆斯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杰西卡·兰格  杰西·莫斯  尼古拉斯·坎贝尔  Zoe Miller  Sheila Paterson  Rob Freeman  Nicole Parker  Frida Betrani  Klodyne Rodney  伊安·崔西   

    导演:埃里克·斯柯比约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恶魔之浴

    • 更新HD

      喧闹的街·宁静的海

    • 更新HD

      世界欠我一个你

    • 更新HD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 更新HD

      40万分之1

    • 更新HD

      利己主义

    • 更新HD

      二流子

    • 更新HD

      情到自然明国语

     剧照

    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2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3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4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5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6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6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7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8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19我的忧郁青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根据畅销小说真人真事改编,发生在八零年代中期抗忧郁剂流行前,一名出身工人家庭女子(Christina Ricci)在进入哈佛大学就读的头一年患了忧郁症。本片探讨了当代的离婚、毒品、性交、以及控制欲母亲(Jessica Lange)等社会问题。

     长篇影评

     1 ) Lizzie for myslfe

    百忧解王国Wed-612 发布于:2009-08-11 11:11


     

     

    青春的Lizzie,上名校哈佛的Lizzie,极具写作天赋的Lizzie

    暴躁脾气的Lizzie,父母离异的Lizzie,患有忧郁症的Lizzie

    Lizzie是优秀的,她也是疯癫和抓狂的。母亲的强势,父亲的冷酷无情,大学生活的迷失,周遭的压迫让她喘不上气,只是用写作和药物来缓解生活与现实带给她的痛,疯狂地去写,用药品控制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反复的压抑与任性之中。伤害了朋友与家人,还有爱情,但是最后爱情也离开了她,没能够救她。反反复复的折磨把她弄得太累。

    抑郁症,每年治疗这种病总共要花费3亿份药物。

    Lizzie只能用药物去控制她一团糟的生活,一次取完药物时,她就站在门口看进出药店的人们,流动的人群,只有她在静止。她自己想:药店就是“毒品房”,医生是我的毒贩,好像每个医生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有时候仿佛就是一个“抑郁症的王国”。当心理医生问她还需要药物吗的时候,Lizzie崩溃了,跑到洗手间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是要你自己去理解的,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Lizzie就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生命在这一瞬间改变了,所有的药物,治疗,暴躁,罪恶感,自杀念头,都不见了。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成为了出色的女作家。改变,也许真的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谁也无法去解释。一些事情是不能通过其他途径逃避的,再痛苦,也要去面对~

     2 ) 天助自助者<含剧情分析>

        一部很现实的片子,如果说对lizzie感同身受,是不是证明自己也有忧郁症。我不知道。
        不想说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有多与众不同。只知道从本科到读研,换了三个心理医生,哦,是四个。
        还记得在第一次失恋后,为了度过艰难的时期。我遇到了我第三个心理医生。她不会教我怎样去积极面对人生,和人相处。只是引导我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怒。让我一点一点理清这些愤怒的源头,并且冷静的处理它。治疗渐入佳境,同时她告诉一个月后即将调离工作,让我有心理准备。当我最后一次去做约谈,我觉得一个能理解我帮助我的人又离开了。我感到无助,痛哭着不想她走。之后,她给我推荐了另一个心理医生,我有些不适应。我觉得她好像在应付了事。同时我也在想,也许我终有一天离开学校,没有条件在接受治疗,我该怎么办。谁都会离开,恋人、家人,唯有自己会陪伴自己度过一生。我才渐渐明白,唯有自己才能真的让自己走出阴霾。
        生活中与电影中的情节虽不完全一样,但是,还是有感触的地方。比如lizzie的妈妈未经她同意就夺门而入,很不舒服是吗。从小到大我都是跟妈妈睡一张床,你信吗?因为父亲在世时,家里两间房。父亲一间,我和妈妈一间。父亲有自己的爱好。一般情况下,他不会来我们这边。倒是我有时总想钻进他的世界,看看他在研究什么。在我印象里,父母从未同房。而妈妈一直陪我睡。上初中时,我真的很想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床。我甚至用皮尺量了家里的面积和每一个家具的长宽,画了平面图,希望房间有个隔断,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我记得我哭着更妈妈说过我想要。可是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她。我们还是一张床,她只不过在我和她之间拉了一个帘子。也许一个单独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房子的问题,而是渴望从人格上独立的和受尊重的本能。
         还有,lizzie和室友的相处。她的室友真的很不错,热情友善。她们在一个餐厅的对话让人印象很深。lizzie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朋友咄咄逼人,我在想,why she is so mean to her?也许lizzie认为别人与她的经历太不同了,无法理解她爱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同时她也不能理解别人是如何可以轻松的爱着别人。只是爱人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她才会质疑室友没有真的爱过。其实面对这样的羞辱,室友本可以愤怒,可是她却说我不是因为你说我的那些言辞而流泪,而是觉得做“你”是多么艰难和痛苦的事呀。是呀,lizzie的痛苦不仅仅折磨着自己,同时也让周围的朋友窒息。
          再说说和rafe的相处。rafe年轻帅气,善良富有同情心。他真的爱lizzie,可是lizzie的爱是沉重和扭曲的。他之所以在lizzie冲出酒吧,抱住她,说他爱她。这个爱不是肤浅的。他能感受到lizzie的与众不同,理解lizzie的敏感和神经质。并且说到you are incredible,他知道她是一个stranger。因为他的妹妹是个智障,他能都接受和理解一个stranger。但是lizzie从小被父亲遗弃,使她对异性的爱没有安全感。她需要他近在咫尺,需要别其他女孩更多的确认男友是否真的爱自己。在假期她在未告知母亲的情况擅自见了男友,并且了解到他的家庭的不幸,这触碰了一个男孩脆弱的自尊心。他还并没有做好把这个不完美的家庭呈现给lizzie准备。这样,他的心情是不安的,最后恼羞成怒。在机场和lizzie分开了。有时男人的自尊心比女人的更脆弱。如果触犯了对方的底线,就等于失去了这个男人。
           我也有男友。他诚实、善良、忠实。有时体贴,有时又粗心大意,never mind,也许是我要求他太多。我渴望异性的爱,可能是小时候缺少父亲的关心。我不爱我的男友,可是我又不善于拒绝,尤其他又是那么好的一个人。他知道我去看心理医生,也知道我的身世。我说过我对他的感觉好像只是朋友。他却跟我说,你的生命中应该有我。说实在,我不知道我是不喜欢他,还是对爱情没有信心。虽然我不爱他,却忍不住总是在确认他是否爱我。因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爱我,我是如此的不正常,他怎么会喜欢我呢?
          我也不想结婚,因为我看到我父母,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婚姻不一定能给人幸福和安全感,也许是束缚。我也不觉得除了亲情和友情,任何人的关系可以维持到长久。我不觉得我会结婚。并且经常会暗示男友我是个多不正常的人。希望他能别再爱我,只是跟我做普通朋友就好。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和其他的亲比惨,看谁的遭遇更像女主。我是想说我确实成长的环境不同,出生时的环境的好坏我们无法决定,我只是希望我通过学习和自我的救赎,让自己活得豁达一些,在我觉得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可以给我的孩子一个幸福成长的家庭。
           好了,不多写了。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妈在我身后一直催我早点刷牙睡觉,一个地方刷十遍。我刷完牙,她还会把我的牙刷再涮一遍。我就是在母亲的“监视”下长大的,但我也很爱她。
           晚安。。

     3 ) 是不是“优秀”的人,连不快乐的资格都没有?| 观影:我的忧郁青春/百优解国度

    KY主创们有话说:

    我见到过的一些非常不快乐的人,都看起来过得很不错。

    如果我长久地倾听他们的沉默,会有这样一种类似的语言从他们的沉默中冒出来:“我没办法解释我的痛苦,因为大家都觉得我的生活令人羡慕”

    随后他们会低下头,再次陷入沉默中。而他们脸上的神情不仅仅是忧伤,甚至有一些愧疚——似乎过着好生活的自己,连说不快乐的权利都没有

    每当这些时候,我都会想起好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对我有着深远影响的人推荐给我的:《我的忧郁青春》(Prozac Nation),又名《百优解国度》。它是一部描写年轻的哈佛女孩与抑郁症的故事。Prozac,百优解,是一种传统的抗抑郁类药物,也是最有名的抗抑郁药物之一。这就是英文片名的来源。

    今天我们就请了KY阅读与观影栏目的特约作者给大家种这颗草。

    KY阅读与观影栏目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百优解国度》是由埃里克•斯柯比约格翻拍自Elizabeth Wurtzel的同名自传。它讲述了一个女孩进入哈佛大学以后一段抑郁发作、充满了挣扎的生活。原著由于探讨了抑郁症、离婚家庭、开放关系等重要社会问题而广受关注,一度畅销。

    “优秀”者的不快乐:

    我能否比我的成就更丰富?

    本片主角即原著的作者Elizabeth Wurtzel,昵称为Lizzie,自幼父母离异,由母亲养育成人。

    她的妈妈教她拼写、学习和写作,带她去博物馆、音乐会开阔视野。她展现出优秀的写作天赋,为杂志撰稿,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后的生活,获得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后来,她被哈佛大学的新闻系录取。入学的第一年,她为著名摇滚歌手Lou Reed 写的乐评荣获哈佛大学年度新闻奖,并被全球顶级音乐杂志《滚石》聘为撰稿人

    拥有如此经历的丽兹,无疑是众人眼中的优秀者。

    但是,随着她不断进入原生家庭以外的现实世界,她过去的一些“不寻常”的成长环境与经历渐渐显露出了问题。

    那位将她带大的单亲母亲,是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在婚姻失败后,将整个人生寄托在女儿的身上,为她预想了一个名校高材生的美好未来,生怕女儿的一举一动将这个美梦打破。比如,当她要送丽兹去哈佛入学报到时,她突然听到女儿说了一句略显歧义的话,立刻神经敏感起来,大肆宣泄情绪。

    而那个失踪多年的父亲,突然在丽兹成为《滚石》作者的时候出现在校园,令她十分气愤,不愿与他相见。

    此外,她自幼很少与同龄人接触,这使得她在与大学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当这一切交织一团,丽兹难以承受,陷入了深深的低落和自我怀疑。

    丽兹和室友的关系再无往日般亲密,她决定搬回家中独处一段时间,这是她自己封闭的开始。当她打算重回校园,修复已经支离破碎的人际关系时,她开始厌恶这些关系中那些“陈词滥调”。由于没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她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糟。她也因此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变得更加孤僻、失望。

    破碎的家庭,失去的友情,幻灭的爱情,这一切折磨着她,以至于当她每天醒来想到自己还要继续生活,都会感到恐惧。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时侯,仿佛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那些人仿佛变成了可以被简单的标准评估价值的“物”。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被当作一个“整体的人”爱过,仅仅是一直生活在“你很优秀”的赞许里,有时自己也会对自己有一种“去人化”的眼光——“我”被简化为了“我的成就”。

    而这件事是很可怕的。慢慢的,不断创造一个接一个的成就变成了人生唯一的任务和寄托。

    我们向一些人和事宣战很容易,

    与他们截然不同却很难

    在本片中,丽兹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一种执念控制:“我要与众不同”。

    这是青春期和刚进入成年期时很常见的想法,甚至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标。与众不同,能够让人在茫茫人群中获得强烈的存在感。丽兹因此做了很多“与众不同的”的事,比如,凌晨四点写稿时,不顾室友的休息而放起嘈杂的摇滚乐。比如,她突发奇想为自己举办破处聚会(a seminal and ground breaking party)。现场气氛很好,甚至有人专门跑到丽兹面前表达赞美和羡慕。

    丽兹的男友诺亚(Noah)对这个派对非常不满,当他质问她时,她醉醺醺的答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搞砸了:诺亚随即在现场和其他女生勾搭,丽兹看到后,十分失望,曾梦想的灵肉合一的爱情幻灭了。

    我想,一个人若仅是通过做常人不做之事来彰显自我,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特立独行。因为与“一个事物完全相同”,和“一个事物截然不同”,都是以这个事物为参照,甚至可以说为“模具”,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而这种形式的“与众不同”,总是多了一些“刻意为止”的气息,让这个人本身、以及ta周围的人都感到一些不适。

    入学前后,丽兹反叛过渡干涉自己生活的母亲,试图从爱的束缚中逃脱,她觉得自己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欲。而讽刺的是,当她陷入第二段恋爱时,她对瑞夫(Rafe)施展起极强的控制欲。假期分离时,她一天要打上十几个电话。她也变得容易猜忌,看到有女人搭讪瑞夫,就发脾气、大闹。丽兹已成了和她母亲完全一样的人。

    向母亲宣战很容易,要与她截然不同却很难。

    丽兹与她的心理医生斯特林(Dr. Sterling)谈论何为“正常“时,她说:“你知道,绝大部分人受了伤,他们会贴上创可贴,继续生活。”医生问:“那你怎么做?”丽兹答道:“就让血一直流。” 医生随后反问道:“那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吗?

    丽兹陷入了沉默。

    也许,自己是不是“正常”、“主流”;与他人相同或是不同,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意义来说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寻求自己真正希求的生活,选择自己认可的道路——无论这是一条被许多人重复过很多遍的道路,还是一条在社会的眼光中离经叛道的道路,它们可以是同样有尊严的。

    心理治疗师:

    我需要你?我不需要你?

    当丽兹因吸毒连续通宵写作而被朋友送去医生那里,她对斯特林医生说,我不需要你。

    当丽兹和室友发生激烈的冲突,回到家中独处,但又要面对失望而烦躁的母亲。她试图修复破裂的人际关系,结果于事无补。她终于再次走进了医生办公室。

    但她仍旧抱着强烈的抵触,讽刺着弗洛伊德的精神疗法。医生借着丽兹无法继续写作开展对话,刚刚触及到她的童年,丽兹又迅速抗拒,不愿直面。

    在医生的鼓励和建议下,丽兹和瑞夫(Rafe)建立了甜蜜而美好的恋爱关系。这效果太过明显,以至于丽兹觉得心理治疗似乎能如此顺利地解决一切问题,能够将自己彻底拯救。

    所以,当第二次恋爱因她过于强烈的控制欲变得面目全非时,丽兹在医生面前歇斯底里,甚至认为医生是在借机向自己推销药物。

    当丽兹服用药物,精神状态稳定下来,她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当她看到众多抑郁症患者在药店进进出出时,她再次感到强烈的无助感。——原来得病并不特殊,仍然只是无数平常人中的一个。

    那个往日里个性十足,反复纠结、痛苦的自己似乎消失了,“在服用药物之下变成了一个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的陌生人”。而这一点有些让她无法接受。

    丽兹一气之下冲进厕所打算割腕自杀,斯特林医生母女发现了她。她期待着“有天使降临,将她拯救”,她在等待真理显现的一刻,觉得到时候人生会焕然一新。但现实中,这一切都不存在。

    也许,从来都没有什么天降神启。并不存在一个“自己”以外的力量能够给自己拯救。归根结底,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要去往何处,去寻找什么样的“真理”。

    就像丽兹责怨药物将潜在的问题遮掩下去时——我们会问,药物对于病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不是耻辱或者污名,但它不会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不可能将你所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它仅是提供了一种帮助,令人能够有机会从被疾病死死压住的状态里脱身,恢复自由呼吸,从而有时间和空间去康复。

    服药归根结底是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和所有的选择一样,它包含了一些风险,也包含了一些可能的收益。

    放弃自杀的丽兹似乎懂得了一些什么。在片尾,她说,她现在过得还不错。但如果你问她究竟是如何摆脱了这一切,她并不能很好地说清楚。

    她引用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的一句话——“Gradually, then Suddenly.当她一开始陷入抑郁时,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仿佛逐渐逐渐,然后突然就陷入了无底的黑暗里。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变糟的。而给人安慰的是,事情有时也是这么变好的。当丽兹回顾那逐渐恢复的漫长过程,她再次想起了这句话。就像结尾处的这个镜头,丽兹的面孔从一团模糊中逐渐变得清晰。

    一切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变糟,变得和之前一样糟甚至更糟。但我想丽姿会记得这一刻的感受:记得她曾经从黑洞中爬出来过,曾经站得这么高。这能够向她,也向我们说明,我们还是总会有一些好的时候。

    而也许,仅仅为了还会有得这些好的时候,我们也还是值得活着。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 bd@knowyourself.cc商务合作请洽 mkt@knowyourself.cc品牌合作请洽 Copyright@2020KnowYourself

    All RightsReserve

     4 ) 美国人

    以前看美国电影觉得很那些东西离我们中国人很远。现在来到了这里,发现很多都很真实。抑郁症患者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也很多,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或者不承认患有精神疾病这一个事实。其实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正视它,从病痛中走出来,生活可能就是另一番摸样。

     5 ) 记一个病态系女文青的心路历程

         单亲家庭出身,有童年阴影,不负责的父亲以及控制欲超强的母亲。大学之前一直是乖乖女,大学之后渴望放荡生活。内心敏感纤细,热爱文艺,能写诗、小说、散文、评论和论文。一张萝莉脸,身材小巧,目测至少C罩杯。爱摇滚爱文艺,谈过个好看的男朋友,乱搞过,嗑过药,疯癫过,抑郁过,看过心理医生,试图自杀过。试图好好过过,谈了个憨厚温柔并且关怀她的男朋友,最后人受不了她的神经质,过不下去了。控制狂老妈也出了问题,丫头要自己独立处事儿了。跟心理医生谈谈,接着吃药丸子,终于把自己给憋上了正常轨道——其实也就是能写东西了呗,我就不信还真能成为正常人。这世上正常人能有几个啊?
         写的是80年代美国女文青,总结起来一看,嘿,你确定这不是安妮宝贝小说里的姑娘?就差把牛仔裤换成棉布裙子了。

          Ricci姑娘真是适合演这种供闷骚男们意淫的堕落天使啊。诡异的大脑门和纤细的小薄唇,小尖下巴往回收,大眼睛瞪着你,俩指夹跟跟香烟。伍迪艾伦的《奇招尽出》里边就也是这么个随时崩溃的小才女造型。Jason biggis又被迷得一愣一愣的了。这俩真般配啊……他俩在一块的时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Christina Ricci和Jason Biggs,舒服。电影里Lizzie跟老爸吵完架出来Jason演的犹太小伙给她一个拥抱的时候我就想,啊,拯救她吧,你太温暖了太温暖了太温暖了。
          但是憨厚男也没能拯救她。憨厚男需要的是个光鲜的梦幻的传奇女孩儿不是那么一个大麻烦。这个事张楚在上个世纪就教育过我们,他说姑娘啊不该是肥皂。
           同理,小伙也不该是肥皂。要么自救,要么找医生吃药丸子;男朋友、闺蜜、老妈,把谁当药渣都不是件厚道事。

     6 ) 百忧解大国,lizzie或者余红。

    影片最后称美国每年开出超过300,000,000的百忧解处方笺用于抵抗抑郁症,中国呢?


    马马虎虎的校园片,这样类似的少女剧情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娄烨《颐和园》中的姑娘余红。同样是单亲早熟,名牌大学,清华-哈佛,余红-lizzie。初入大学城的她们都用习惯用敏锐的眼神和亢奋的纸笔来抵抗来自身体内部的不安分情绪。她们都聪明漂亮并且天生冷漠,并非是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姑娘就会得抑郁症,她们看似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实际上对爱情理想化的一厢情愿也都让她们身心疲惫。没人能解释一个年轻人的忧伤,他们装在透明的盒子里对着外面的眼光大喊大叫,自己却无力伸出手去握紧对方,告诉他们自己实际上是多么懦弱。

    抑郁的青春不会只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离异家庭的生活压力,父母畸形的期望值,过分的溺爱,gigs,摇滚乐,性解放,致幻剂,宽容放纵的大学生活,颠倒的作息时间,破处party,或者你是一个能写乐评的漂亮妞而让你想要割腕自杀。

    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 你说呢?

     短评

    我竟然看了女主95分钟的无理取闹和恶语相向。核心线是母女关系,中间描绘了大段的自我挣扎过程。当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看,就会发现所谓的叛逆与愤怒最后都在新的自己身上消失了,这一个过程被影片形容为gradually,but suddenly。这多么精确阿,这一句话就足以让人感慨良多

    9分钟前
    • Golovin
    • 推荐

    题目太雷人了,而且和影片最后提到的“没人每年有3亿人在服用镇静剂”完全没什么联系,有豆友提到Prozac是“百忧解”,这个名字在“爱情和灵药”里也有提到的,就是一种卖的超火爆的镇静剂。如果一定要说某个名字还可以的话,那就是“我的忧郁青春”了。故事还不错,有点纠结,值得看一下的

    10分钟前
    • Ryan大北
    • 推荐

    我看的这个版本翻译的不好 好多不太懂 不过这片的剪辑和拍摄让我有些想法

    11分钟前
    • 不说
    • 还行

    一副病态的面容,从她《水牛城66》里一直在蔓延,或者有人管这样的外表叫『文艺范儿』成熟到十八九也以为是20几岁,这部电影她也就20岁演绎的无比成熟。

    15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电影本身还行,就是跟我预期的全然不同。哈佛大学和抗抑郁药的宣传片。

    17分钟前
    • vieplivee
    • 还行

    对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复原基本不行吧。在表现竭斯底里,鸡飞狗跳的母亲还算不错。女主真哪儿见过,几乎是沉默羔羊和暮光女神的复合体。当初这本书畅销真实赶上了抑郁症的时髦。我觉得作者自己其实是反对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自救,自救。

    20分钟前
    • 甜麥:冬宫夏宫
    • 还行

    不理解的人还是不理解;有些人理解了,却坚持不下去。只是那些不理解却坚持下去的人,才是真正爱我们的人。Gradually, then suddenly. Waiting for that sudden moment.

    23分钟前
    • 容懂
    • 推荐

    根据畅销小说真人真事改编,本片主要著眼於美国年轻新一代,在生活中精神上的挣扎与药物滥用造成的问题。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女作家Elizabeth Wurtzel著有自传性的《Prozac Nation:Young and Depressed in America: A Memoir》一书,诉说美国年轻新一代Generation X生活中精神上的挣扎。PROZAC NATION这本畅销书也被改成电影剧本拍摄,在2002年5月推出上映。本片除了女博士的扮演者Anne Heche(也是最大牌的)稍微有些失控,其他人都不错。

    27分钟前
    • 君心可晴
    • 推荐

    也许我不能不活在别人的荫蔽抑或羁绊下,我也许不是什么。但我仍有一个完整人格,有痛觉。我想嚎叫甚至伤害爱我帮助自己的人。最后我只能靠自己平息镇痛,爱自己,严肃承认自己的存在。渐渐的伸出触角,帮助别人,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安慰自己的焦躁感,心安理得的活着,得到别人的爱。

    32分钟前
    • 橡皮
    • 力荐

    (译名太差了!) 很久以前看的,当时不太get,最近在自己的struggle里想起她最后吃药好转之后给医生说,我好了但我感到我不再是我了。当痛苦被浪漫化成生命体验的美感质感,或者合理化为自我特质的时候,就算技术性的手段可以改变“内心的声音”,也不能让相信灵魂的人摆脱自我的深渊。

    34分钟前
    • 凯豚
    • 推荐

    一个控制欲强烈的单身母亲造就了一个痛苦反抗的少女,必然的。关于她的成长。情绪强烈的反抗。从客观患上抑郁症,到主观上割腕自杀。从泪水到鲜血。深情婉转,痛苦满溢。自己无力拯救。心理医生也无力拯救。写作不能,音乐不能,爱情也不能。

    39分钟前
    • 欢喜
    • 还行

    Gradually, and then suddenly Given her record, I'm scared that the ending is just a dose of placebo for the viewers. A vivid description of depression. I can understand why some people think it was vain, because depression is vain, it's meaningless yet it's capable of destruction

    40分钟前
    • LostCat
    • 力荐

    “我感到他冷漠的拥抱,隐秘的爱抚,在我的房间里环绕不断,一切都冰冷、黑暗、闪烁着银色光泽。我惊恐于他将我带回我那扭曲欲望的最深处,我太害怕而不能去到那里,因为我可能永远也逃不掉。”她这么写LOU REED。拍得不怎么样,但是很能打动人。

    41分钟前
    • 🐿
    • 推荐

    why she reminds me of angelina jolie

    46分钟前
    • Caracu
    • 还行

    美国每年消费超过300,000,000的百忧解用于抵抗抑郁症,中国呢

    51分钟前
    • 茶壶
    • 还行

    她有太多的负面思考 让我联想到自己 有些想象是不必要的 最近看到《爱我生活》 换一种幽默的方式对待生活 去信任 空气轻盈 会轻松快乐许多。。。

    53分钟前
    • 若汐
    • 还行

    短髮的Anne Heche太太迷人了 啊啊 好想遇到這樣的Dr Sterling 還是那個道理 每個人人生都有無數的坎 跨過去的 就是人生 跨不過去的 就成了抑鬱症 強大的精神很重要 電影本身一般 母親那條線沒有拍好 其他的也沒有很深刻 唯獨最後一幕和Dr Sterling的對視最經典

    56分钟前
    • BullshitArtist
    • 还行

    根据畅销小说真人真事改编,发生在八零年代中期抗忧郁剂流行前,一名出身工人家庭女子(Christina Ricci)在进入哈佛大学就读的头一年患了忧郁症。本片探讨了当代的离婚、毒品、性交、以及控制欲母亲(Jessica Lange)等社会问题。

    59分钟前
    • 给我吃的就夸你
    • 还行

    翻译真烂。

    1小时前
    • 还行

    十几年前在一郊区小屋里看的。想起来标注下。瑞切儿的大额头摆在地板上很久,搬家时被他扫走了。他说,你没有抑郁症,我才有。

    1小时前
    • thintoy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