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中国香港1993

    主演:任达华  关之琳  叶玉卿  叶童  尹扬明   

    导演:钱永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 扫黑·决不放弃

    • 三叉戟

    • HD

      午夜的柳枝

    • HD中字

      死亡之地

    • 正版货

      法外情

    • HD中字

      东北往事之我叫赵红兵

    • HD中字

      破裂2022

     剧照

    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2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3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4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5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6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6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7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8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19爱在那岁月的日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非常擅长描绘女性心理的钱永强的最佳作品,对黑道女人的复杂矛盾心态刻划到家。在一次大型的舞会上程杰(任达华)宣布,他继承家族生意后要与妹妹程舒(叶玉卿)及妹夫唐俊(尹扬明)共创霸业。唐俊手下的人背叛了他,在他的赌场旁也开了一家赌场,他一气之下杂了那家赌场。郭凯琳(关之琳)是郭氏家族的小女儿,她非常喜欢程杰,声称程氏要想和郭氏合作,就得两先结婚。唐俊表面上和妻铬程舒关系不错,但私下和李思思(叶童)另有私情。一天唐俊去找李思思正巧她哥哥在,唐俊不知情况打了她哥哥,于是她便把唐俊赶了出去,在回家的路上憋了一吐子气的他到处发泻,结果被人打伤。郭氏和程氏终于合作了,程杰和唐俊手上又多了不少场子,通过努力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还建造了一所娱乐城。在去看娱乐城的时候程杰和唐俊遭人暗算。回去后程杰又遭人暗算,幸亏郭凯琳拼死相求,程杰被她这一举动感动了,两人终于化解了矛盾。唐俊派手下把跟他们作对的人都干掉了。两兄弟又和往常一样带着两位贤妻走进了舞厅。

     长篇影评

     1 ) 我想穿你的安哥拉毛衣——各种剧透

    很久没有让我有写影评的冲动的电影了。

    我其实是先看过了《外太空九号计划》,真的很烂。劣质道具,傻逼台词,弱智剧情。但是剪辑竟然很流畅。高品质Cult片。

    看《Ed Wood》的时候居然很悲剧地只是觉得Ed Wood这个名字很熟,也没想起来什么,看到最后了才幡然醒悟,哦,原来这就是那个“史上最烂导演”。

    Johnny Depp常常露出那种陶醉的笑容,呲出一口大白牙,沉吟良久才说,“Cut! It's perfect!”

    这是一个追梦的人,他的梦很特别。

    往往对着两种人,我会想说,“不要以为全世界都绕着你转好不好?!”一种是盲目自我不顾别人感受的人,很讨厌,《她比烟花寂寞》里Jacqueline一直给我这种印象,我确实很佩服她的才华,但是我真的非常讨厌她,恨不能掐死她的那种;另一种就是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的人,看着又好气又好笑,还很可怜。当然,Wood属于后一种。

    也许就是Wood的这种品质触动了Tim Burton,因为Burton也曾经是那样一个活在自己的鬼魅世界里的怪小孩,Vincent简直是他的自白。这是惺惺相惜的一种共鸣。

    不过Burton幸运许多,他喜欢的也可以卖钱。

    关于Wood的烂水准我真的不想多说,其实他拍的东西还是让我微微笑了一下的,也算有娱乐价值,不过如果我真的花了钱进电影院看了他的片子,八成也是要加入砸西红柿的行列中去的(这点我就很奇怪了,难道那些人都是带着西红柿进的电影院么???)。

    但是Wood其人还是很值得细品一番的。他,一个异装癖,居然其实很有女人缘。据说他在遇到Dolores之前是很花花公子的,很擅长乱搞男女关系,却直到Dolores,他才敞开胸怀,承认了他的特殊癖好,被Dolores当成怪胎。然而Dolores却没有因此放弃他,反而继续帮助他拍摄《Glen or Glenda》,一部他引以为傲的讲异装癖变性的低成本电影。后来她终于受不了这些电影的傻气,选择了离开Wood。后来她成了一个成功的编剧。

    Bela Lugosi,一个过气的吸血鬼明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给予无上的尊重。在他眼里,扮演吸血鬼是一门艺术,手势,腔调,神态,都要性感而庄重。Ed Wood非常崇拜他,两人因为一次街头偶遇成为了莫逆的忘年交。Lugosi可以欣赏Ed的台词,他觉得Ed很了不起,他说他过去拍个电影导演一天只能拍一到两幕,而Ed一天可以拍25幕。

    他吸毒吸了20年,以至于到老了要同时遭受病痛和贫困的煎熬。他自尊心超强,所以很容易情绪崩溃,他不止一次因为半夜摔倒打电话给Ed求救——而Ed也总会及时赶来——他说他是个废人了,他不知道要怎么办,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嘤嘤地哭起来。Ed这时拍拍他说,“一切都会好的”。

    当然一切都没好。Ed的摄影队半夜从道具间偷出大章鱼的时候把发动机落下了,以至于在拍摄章鱼搏斗一幕,Lugosi需要不停地摆动章鱼的触手。

    Ed后来对Lugosi说,“我很感激你为我做的一切……我为你写了新的剧末致辞。”Lugosi深沉地看着他说,“这些台词,我会一直记得。”

    “家?我没有家。我被驱逐,被鄙夷,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丛林就是我的家。而我要告诉他们,我可以成为他们的主宰。征服世界!……我还要改善人种,我要让他们都变成——超级原子人!”

    由深邃到恶搞,就这样一瞬间。

    又是一天半夜,Bela拿着枪指着Ed说他要死了,要Ed一起来,死后就不用担心工作了。Ed说,我是跟你一起的,把枪给我,如果你把枪给我,我就——给你弄杯东西喝。Bela终于醒悟,扔掉了枪,扑到Ed怀里,说对不起,对不起,又哭起来。Ed还是说,“一切都会好的”。

    其实“一切都会好的”是一句很没用的话,我每次安慰别人的时候好像都会这样说,一点效果都没有。可是我难过的时候,是真的很希望有个人能抱着我,说,“一切都会好的”。真的,这样就算天塌下来了,我也是不害怕的。可是没有。就因为这样一点,我很喜欢Ed Wood。Lugosi也兢兢业业地回报了他,回报了他一个74岁老头最真挚的友谊。

    Lugosi需要进戒毒所。他还很开心报纸拿他做头条,“第一个进戒毒所的名人”。他说,“无论怎样出名都是好的”。后来因为没有治疗费用,Ed被迫要哄Lugosi出院,“医生说你好了,你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很好”,Ed说。“可是我很不舒服……”Lugosi一边呢喃着,一边顺从地出了院。

    他说他想拍戏。Ed就单独给他架了一台摄影机,随便给他编了一个大人物赶着出席盛大活动的一幕。而Lugosi说大人物为什么要赶呢?应该悠闲地享受生活啊。于是他缓步踱着,摘下一朵玫瑰,细细地嗅了一嗅,轻轻抛下。就是这让我快哭出来的一幕,后来变成了《外太空九号计划》的开场。

    Lugosi死了,死时还穿着他的吸血鬼披风,“他想让世人记得”。

    因为Lugosi的死,吸血鬼没有人演了。好在Ed后来遇到了他的新女朋友,Kathy,她的医生的眉眼跟Lugosi有几分相似,就被拉来当替补了,在整出戏中都要拿披风蒙着脸。

    Kathy跟Ed是在Lugosi住院期间相识,因为Kathy身穿Ed最爱的安哥拉毛衣,Ed搭讪了。此后他们就慢慢地产生了情愫。第一次约会,Ed就告诉她自己是异装癖,Kathy思索过后还是决定不介意。他们在《外太空九号》首映被砸完了西红柿之后,冒雨前往拉斯维加斯结婚去了。他们就一直在一起,Ed Wood死后,Kathy也没有再嫁。

    Ed Wood在他有生之年里都在好莱坞挣扎求生,从未好转。最后他沦为了A片导演,终日酗酒,饥寒交迫地害病死掉了。


    我们常说,人应该选择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或者最有可能获利的事情。Ed Wood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非常有才华,可以跟当时“史上最好的导演”Olsen Wells平起平坐,也是与Wells的一番谈话——当时他还穿着安哥拉毛衣和高跟鞋——让他更坚定了拍电影的信念。

    其实很容易联想到,梵高在活着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肯定。但是现在他的画,哪怕手稿,都可以拍卖出天价。

    Ed Wood也算是Cult的鼻祖了,他现在拥有了一批持着新观点的影迷,认为他的片子有着另类的价值。

    他追梦,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有错吗?他觉得穿女人衣服很舒服,所以他穿了,有错吗?

    我觉得很惭愧,其实我们都没有他勇敢,没有他坚强。所以我真的不能带着嘲讽的神情说他是杯具。谁是杯具?

    他有趣,他热血,他有我们这些所谓年轻人所最应该具备却恰恰缺失了的东西。

     2 ) 太好看了~~~~~~~~~~~~~~~~~~~~~

    我有一大盆眼泪~~
    Bela Lugosi复活!
    烂电影万岁~
    B级片屹立不倒!
                     
                    
               
                
                 
    我给六颗星!!

     3 ) 其实,我是一名导演

       艾德.伍德:1924-1978,易装癖,喜欢穿着胸罩和女性内裤;天才演说家,可以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找来投资为他那些烂片;20世纪80年代,他被评为历史上最烂的导演,他拍摄的影片《外星第九号计划》被称为影史烂片之王,但是他一辈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想成为一名导演。。。
        好莱坞是一个制造梦想的地方,但现实的世界却是非常残酷的,富有激情却缺乏导演才能的艾德.伍德注定很难成功,但是影片《艾德.伍德》中他的拼搏精神却是令人佩服的。蒂姆.伯顿看来是他的狂热拥护者之一,为其制作了这部半自传影片《艾德.伍德》,并为他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结尾:在《外星第九号计划》首映礼上,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现实中,艾德.伍德的作品没有一部获得成功,晚期埋头撰写情色电影剧本,生活潦倒,最后郁郁而终,也许,这样的结局这才更真实些。。。
        艾德.伍德是一个梦想家,是一个没有成功的梦想家,但他那种乐观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也许,能被评为最烂已经表明了他的成功。。。

     4 ) 像黑白一样纯粹

    就是这样的夜晚,就是这样的小木屋,就是这样的棺材,就是这样的吸血鬼,就是这样的墓地,就是这样的十字架……就是蒂姆·波顿!片头一出来,一连串的“就是这样”直冲脑门,我甚至忘了这将是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当像墓碑一样的HOLLYWOOD的大标牌停止闪耀,片子的主角抱着一棵树从人群中不急不慢地走出来了,噢,这不是那个剪刀手,不是船长,更不是那个杀人狂……这就是淹没在好莱坞众多电影从业者中的一个,为着不饿肚皮,更是为着理想而挣扎的艾德·伍德。一个被划归为边缘人的导演、编剧、制片……

    没有华丽绚烂的布景,《艾德·伍德》用纯粹的黑白手法记录了一段心酸与感动并存的人生。
    这是像黑白一样纯粹的心酸和感动。

    艾德·伍德像得到宝贝一样看到一段早被视为废片的交卷,并想方设法将其创作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只要能做成这部片子,他不顾制片方的嘲笑和女友的激烈反对,暴露了自己隐藏已久的迷恋异性装扮的怪癖,并将这个元素作为影片的主题。结果,这部片子成了制片方和发行方嘲笑讽刺的对象,艾德本人更是被告知“这是我见过的最烂的影片。”艾德却用轻快的语调回应说:“我的下一步片子一定很好。”
    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禁抽动了一下。面对犀利的讽刺与嘲讽,坦然应对的人要么是万事皆看空,或者可以自谑为脸皮厚,而艾德的从容,却是由一种对理想的执着坚强地支撑起来。

    拍一部烂片不难,难就难在拍一辈子的“烂片”,却仍坚信自己的信念,一辈子都未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哪怕贫苦一生潦倒一世。即使生后有无数的影迷将其奉为偶像,甚至本人被当作cult片的宗师,艾德生前却无疑是寂寞而不被认可的。“最差劲的导演”、“最差的影片”……诸多“殊荣”并未打消他从影的决心,极尽一切可能寻找投资方和演员,也许前一秒钟他还在吧台上阴郁地啜饮,后一秒钟他便能活灵活现地在可能的投资人面前讲述自己的剧本。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便会使劲浑身解数去争取。拜强尼·德普所赐,我不仅一次被艾德脸上那孩童般真挚的笑容打动。

    当一个人纯粹地为理想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便足够成就一部传奇。因为纯粹,艾德与老牌吸血鬼演员贝拉·卢戈西的忘年交也成为一段难以磨灭的经典情谊。老卢戈西在几近(活着已经)被人遗忘的时候,艾德却以一种“一时偶像,一生敬仰”的态度将他再度请上银幕,虽然,这些影片并没有改变老卢戈西潦倒的困境,甚至让他成了新的笑柄,但两个人的合作却因为惺惺相惜而显得弥足珍贵。当年迈虚弱的卢戈西一次次向艾德求助,艾德对待自己的老偶像,现在的合伙人,与其说是伸出援手的朋友,更像是一个儿子对父亲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当艾德愤怒地将戒毒机构猎奇的记者赶走,当艾德隐瞒住难堪的真相将无钱继续治疗的老卢戈西接走,我仰起头,把即将流出的泪水收回。
    在人生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时候,能收获一份这样的友情,就像是无尽的长夜中唯一燃烧的火苗,照亮走向尽头的路。也许正因如此,老卢戈西才会在临近人生尽头的时候,不惜随时凋敝的生命,为了艾德的影片纵身跳入冰冷的水里搏命地出演。有此一友,此生足矣!

    如果说因为事业,艾德·伍德的人生惨淡无光,那么他与凯西·伍德的爱情也足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爱一个人,便会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易装癖,包括他糟糕的事业,包括他那些奇怪的伙伴,甚至能为他冲上大街纵身跳到车上以截下一辆出租车,20余年,无论贫穷富裕,无论疾病健康,无论死亡与否,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艾德是否应该感谢前女友的抛弃,从而能遇上凯西这样的女子并将她收为自己的妻子呢?

    真实的艾德·伍德的人生也许并无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动人,他只是在寂寞与贫困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然而蒂姆·波顿却用最纯粹的色彩,将其描绘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传奇。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做出最打动人的影片。我并不是一个资深的蒂姆·波顿迷,只是从有限的资料中得知,艾德与老卢戈西的友情和蒂姆与文森特·普莱斯的友情很像,而蒂姆·波顿本人曾经也有过不被广泛认可的经历,另外,艾德影片中一些恐怖、科幻的元素也受到了蒂姆·波顿的推崇……人在叙述和自己相似的故事时,那种共鸣和感情是最纯粹而真挚的。
    在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蒂姆·波顿的影片中,我同样能够感受到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无论是《圣诞夜惊魂》中坚持要过圣诞节的杰克还是《文森特》中顶礼膜拜文森特·普莱斯的小文森特,也许还有更多的我还不了解的角色,在阴郁的气氛中,却总能感受一种执着的甜美。

    这种甜美,也像黑白那般纯粹而永恒。

    ps:将我在HC的第100贴献给你,当你看到时,我还是会静静地一个人发呆,享受回忆的甜美。无论贫穷富裕,无论疾病健康,无论相聚与否,始终爱着,不离不弃。

        本人对艾德·伍德和蒂姆·波顿的了解有限,以上言论若有纰漏,欢迎不吝赐教。见笑。

     5 ) 他们歌颂理想 我歌颂你

    向来跟蒂姆伯顿的电影没有缘分。不论是童话性质的[剪刀手爱德华],还是孩子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或者是关于父亲的[大鱼],甚至连略显阴暗应该很适合胃口的[理发师陶德]也没有真正打动我。也许是在等待吧,等待蒂姆伯顿挖掘强尼戴普身体里最牵动我的那一部分神经质。直到今天看到了很久以前就已经就拍好的那部[艾德伍德]。
    这部电影据说是关于理想的。
    关于理想的电影有很多,轻轻松松的就能说出一大堆,顾长卫的[立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或者尔冬升的[新不了情]。他们都很煽情,煽情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含蓄一点,有的幽默一点,有的纯爱一点。也许你注意到了我的说辞,没错,就是煽情。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付出就要回报的态度也带到了理想里。是在你第一篇小说遭到白眼的时候,还是在你追求的姑娘不屑一顾你的才华的时候,或者是你把文学的热情带到了考试作文里而被给零分的时候,还是你念念叨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时候?
    世上的人我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真切切当了婊子的,而另一种呢?是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如果你知道你的目的而沉默不语倒也就罢了。可当你一边幻想着用天赋创造名气和财富,一边向现实感叹你的不落俗套。那么我也可以斩钉截铁的用王朔的话来总结所这谓的才华横溢。
    理想就那么清白?
    然而艾德伍德却不一样。蒂姆伯顿黑白电影里的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他也并不想有多出名。他只不过是在拍电影,然后希望有人能够喜欢他的电影。结局是,他也不过是这样坚持着,挫败着,过完了潦倒但也激昂的一生。
    但我想说打动我的也并不是这个。打动我的是那个最后陪伴他到死,一直给他微笑而不是抱怨的美女姑娘。我的眼泪也是在字幕里说她自艾德伍德去世后都未改嫁而开始掉下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天才导演,或许才华不够,大多时运不济。多数人都是平庸的,在争取那一点点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这个社会起起伏伏,但都不一定能够达到与自己匹配的结局。有时候会有怨怼,有时候怀疑人生。
    幸运的人不是他最后真的飞黄腾达,而是有那么一个人看着你的时候,觉得你是所有的财富和名望都不能交换的美好。
    记得原来有个哥们跟我说,其实你爱谁,就跟B级片一样,很多人说它烂,但是只要导演喜欢就够了。
    当然也可以修改一下,不论你的人生怎样,很多人可以瞧不起你,你的观众,你的伙伴,你的上司,你曾经的女友。但是只要最后有人爱你,觉得你好,那也是无与伦比的人生。
    在全世界都在歌颂理想的时候。
    我只想悄悄的在你耳边歌颂,在理想并不一定能成真的世界里。
    默默陪伴我的。
    你。

     6 ) 一个光影的游戏者——评电影《艾德•伍德》

    一个完美主义者。世界上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认为,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他们努力在不完美中追求和创造完美。另一种相反,他们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而艾德·伍德显然是后一种。每次拍完一个场景,他就会用一只不是喇叭的喇叭喊一声:“Cut! It’s perfect!”我相信,艾德心中的完美不全是出于胶片成本的考虑,更多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
     
    一个乐观主义者。剧组成员在酒吧里看报纸对他们演出的剧评。整篇文章除了提到演员的服装很“真实”之外,没有一句好话。艾德对沮丧的众人说:还从来没有人提到过我们的服装呢。他的制片人看完他的影片之后,在电话里告诉艾德,这是他所看过的最糟糕的电影。而艾德的回答是:下一部一定会拍得更好。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区别,只不过是前者看到的只是乌云,而后者看到了乌云的金边。
     
    一个游戏者。他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做制片人,全情投入。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幻想家,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让演员抱着不会动的章鱼道具搏斗;他的天性中有着永不磨灭的童真,他可以把倒吊着的碟子点燃,冒充UFO一头撞向比弗利山;他是一个冒险者,情节、演员可以随时更改,影片开拍却不知道投资方在哪里;他是一个英雄主义者,胜利可以造就一个英雄,屡败屡战同样可以成就一个英雄,或许更加悲壮。以及他的活力,他的真诚。这一切,都是一个游戏者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
     
    对埃德·伍德的电影恶评如潮,他本人也被评为史上最差导演。而最差导演的资格是什么?拍了多少烂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该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一个可以为电影付出一切的人。如果一个再差再烂的导演,能在一部充斥外星人、吸血鬼、盗墓者的电影里,拍出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令人动容的一幕,那么,他就可以是一个足以被人铭记的导演。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艾德感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尽管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导演,在他人眼里,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想,始终活在他的梦想中,并且活出了他的梦想。这是甚至让我们有些妒忌他的地方。
     
    谁会在乎成功呢,如果那不是你想要的成功?
     
    谁会在乎结果呢,如果你已经享受了过程?
     

     7 ) 像Ed Wood一样活着

        确实,去看《Ed Wood》这部电影是因为Johnny Depp。但看完之后,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Ed Wood让我感慨。
        Edward D. Wood Jr.1924年10月10日出生,1978年12月10日逝世。著名的美国B级片导演,封号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代表作《Plan 9 from outer space》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一生中编写过数部剧本,导过数部电影,无一成功。对电影执着追求但成果惨淡,死于酗酒成疾和穷困潦倒之后,他因为获得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封号而得的名声比他活着时还大。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如果电影只是他的职业,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这也罢了。可这偏偏还是他的理想,是他的精神追求。但在这个行业里,他就是做得最差的那一个。如果上帝给了他对电影的热情,为什么不给他哪怕一点点天赋?让他拥有至少一次成功,拥有至少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上帝不愿给他电影上的天赋,为什么要给他那样强烈的热情?让他失败一次两次后就退出,不要坚持到底输到底。
        《Ed Wood》这部纪录片里面,Ed Wood导演的前几部电影首映时,有人扔鸡蛋,叫骂连天。本片结尾是电影院放映《Plan 9 from outer space》,Ed Wood幸福地沉浸在自己的电影里,跟着演员念台词,神采奕奕,无限向往,背景音乐中有掌声。于是,我以为《Plan 9 from outer space》这部电影最终成功了。再到网上一查才知道这部电影其实是多么失败。纪录片的导演Tim Burton要这样处理结尾,或许是因为尊重Ed Wood,同情Ed Wood,希望他有一个好结果。这是一种善良的情感。现在仍有不少人和Tim Burton一样敬佩他的精神,可即使如此,谁也无法改变他的电影烂这一事实。他的电影之烂是货真价实的,不是曲高和寡或知音难求。百折不挠最后成功的人成为大众的榜样,百折不挠最后还是失败的人怎么办?注定悲哀罢了。
        人们喜欢“屡败屡战”的精神,但不喜欢“屡战屡败”的结果。甚至,人们鼓励这种精神,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成功来结束这种结果。可是,如果没有成功呢?等待是漫长的,当Ed Wood的心脏终于停止跳动,人们终于可以不再等待,可以盖棺定论:哦,他这一生确确实实没有成功过。像Ed Wood一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失败,等待下一次失败。
        在《Ed Wood》的一篇影评中看到作者引用了一段话,抱歉掠美了:“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这是像Ed Wood一样活着的另一种意义。
        但是Ed Wood仍然在自己醉心的领域中活着,尽管卑微,尽管不值,尽管失败......只是卑微存在于旁人眼中,价值唯有自己能衡量。至于失败......谁知道呢?或许Ed Wood拥有自己的幸福,或许让Ed Wood再选一次他依然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那也是一种成功吧,对他自己而言的苦涩的成功。我不禁好奇,支持着Ed Wood不断追求的到底是多么强大的一种精神?拥有这种精神,到底是幸运抑或不幸?
        或许,Ed Wood,真的可以成为某一类人的代名词。一个人在宽阔的平原上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但他的风筝永远飞不高。无风时,他欣赏地望着别人的风筝,对自己充满信心。风起了,他豪情满怀地仰望蓝天,期待自己的风筝飞入自己的视线,可风筝落在了地上。下一次风再起时,他仍豪情不减地仰望蓝天,待风筝跌落后继续等待那无尽的“下一次”......这个人就是Ed Wood,就是Ed Wood所能代表的那一类人。
        是的,我钦佩Ed Wood,我赞美Ed Wood,我向Ed Wood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可是你问我,愿意像Ed Wood一样活着吗?我不愿意。
        谁愿意呢?
        所以Ed Wood才是Ed Wood。

     8 ) 一个编剧·一个演员·一个导演 同一个好莱坞

        一个编剧·一个演员·一个导演 in HOLLY-WOOD
        ——分段式感受《巴顿·芬克》、《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和《艾德·伍德》

      好莱坞是每一个期望成功的电影人能够圆梦的地方,但好莱坞之梦本身未必圆。我们或许看得见,但摸不到;有些人摸到了,却是近视眼……

    巴顿·芬克(Barton Fink):
      好莱坞是每一个期望成功的电影人能够圆梦的地方,但好莱坞之梦本身未必圆。我们或许看得见,但摸不到;有些人摸到了,却是近视眼……
      而那些触觉较敏锐的则可以不顾身在之福,柯恩兄弟、克里斯多弗·盖斯特、安德鲁·尼科尔、等等,对于他们来说,对其处境的嘲讽是一种资本。
      剧作家巴顿·芬克在这三个人之中起步算是最好的,在纽约,他有自己的声誉,自己的合作人,还有一大群喜欢他的剧作的观众。他不满意,他决定去好莱坞发展,去写电影,哪怕只是B级片。
      初到好莱坞,他得到了赏识;初到好莱坞,他见到了偶像;初到好莱坞,他结识了友好的新邻居。
      然后,在好莱坞,他发现人情冷暖瞬息万变;在好莱坞,他发现偶像只是浪得虚名;在好莱坞,他的新邻居是一个有着用shotgun崩人脑袋的嗜好的疯子。
      他也许该庆幸,他因此完成了他这一生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但他只能诅咒,玩世不恭地诅咒这个位于洛杉矶的玩世不恭到把自己的名字摆在山上的半自治娱乐型城市。
      他带着他可怜的自豪和可悲的愧疚,在沙滩上,他看到了一幅同旅馆房间中曾令他神往的挂画几乎一模一样的比基尼女郎坐到他面前,摆出了一模一样的pose……
      我忽然意识到,在英语里,图片和电影,是同一个单词,picture。
      柯恩兄弟的电影总是很嚣张,但结局往往很平静,很显然,这一次的平静,远离着电影,远离着那个地方。

    戴安妮·塞尔温(Diane Selwyn):
      Naomi Watts是那种在我看来即使是好莱坞也很难找到的既上镜头,又不失亲和力的比方说你很难在现下流行的AVG词汇诸如萝莉、御姐中找出一个合适用来形容她的演技前卫的传统式百老汇型女星。而《穆赫兰道》却是一部令她曾感到拍摄过程就是在揭自己现实中的痛处的惊悚悲剧,这或许是我对这部片子可能感到一丝反感的唯一理由。
      这部电影值得说的太多了,而那些值得说的部分中现在还值得我来说得就已经没有了。即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穆赫兰道》”这种类似自标自榜的言论看起来不错,很民主,但我还是要说那些诸如拿出虐童(细想来,这个怎么说呢,保留态度吧……)、现实人格分裂等来装点“属于自己的《穆赫兰道》”的想法比较无稽,我并不缺乏想象力,好吧。
      又是一个外来的寻梦者,这次是一个演员,一个好莱坞从来不缺,而一旦跻身则名利双收的行当。好莱坞不像香港,万年配角们总是能够接到足够的戏,好莱坞的边缘演员想要不被抛弃就如同选秀般残酷,而那些所谓的二线明星想要闯入一线,又不知要付出多大努力和需要多严重的机会了。
      戴安妮·塞尔温,初到山脚下的她就像她的梦想般纯洁,但终于有一天他的一切因为梦想变得无法收拾,最终连自渎的方式都失去了,只能选择毁灭一切,然后自我毁灭了。如果自甘堕落比较好接受的话,那倒是她最好的结局。
      那个她足足做了接近两个小时的梦——我一直对梦的时间轴同现实的时间轴是否有着同样的坐标系有疑问——其中埋藏着多少对现实的隐喻或许可以不必去逐景扫描,但你依然会在这个几乎是完全架空组合的梦境中感到一些什么,即使你知道这只是一个梦,尽管你已经看过至少三遍这整个梦……
      那是一种令人战栗的触动,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无措地抽搐着。
      好莱坞之梦的缩影。

    艾德·伍德(Ed Wood):
      如果有一个银幕形象可以让我真正对当红前痞子Johnny Depp肃然起敬的话,那就是这个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式电影《艾德·伍德》中的主人公了。我可以清楚地感到Tim Burton和他的Johnny Depp在这部影片的中倾注了多少对前辈——那怕是史上最差——的敬意。
      这又是一个圆梦的故事,艾德·伍德,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虽然他们的梦想参差不齐。
      艾德·伍德,这是一个梦想机器,一个YY强者,若放到今天甚至直可呼教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他的强大之处,在于他可以以物喜,但从不以己悲——至少影片中描述的时期是那样。这是一个只要有梦想,就去找机会,只要有机会,就要去实现梦想的虽百败而不涂地的小强。这就是他,然则这个评价于他,我看来反而是次要的。
      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作品,有一个圆梦公司,他们用天马行空的创意与无所不能的行动当真就对症下药地圆了很多人的梦,一个故事一点感动,京味十足的那种,结尾用一点点黑色渲染了一个感人的高潮。
      巴顿·芬克是自私的,戴安妮·塞尔温是相当自私的,而艾德·伍德是自负的,他的自负,不是单纯的自以为是,而是自以为可以以一己之力承载他人的梦想,他是一个圆梦者,至少他自以为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已经足够了。
      那段几乎等同于影片主线的忘年交——艾德·伍德与著名的初代吸血鬼扮演者、因吸毒而过气的耄耋老人贝拉·卢戈西,最终变得令人不得不想去回味,老人走了,几乎没留什么遗憾。是一段真诚,一种热情,拯救了一个即将悲惨地消亡的老迈灵魂。
      很遗憾,有些时候这些都无法帮助艾德·伍德获得成功,就像我评论那部烂透了的《史诗电影》时很想说的,胡闹就是胡闹。就是这样,无论是认真的胡闹还是严肃什么的,终归不会看起来认真或严肃,胡闹就是胡闹。好莱坞也许很刻薄,但这已经不关好莱坞什么事了。
      艾德·伍德几乎就是不会拍电影,也不太会写剧本,更不会对所谓电影艺术有任何客观的了解。
      然则艾德·伍德拍电影的过程本身,却很是一种行为上的艺术。
      史上最差导演,这头衔无论如何不会带什么敬意,但起码,也是一种肯定……
      人类史上体现百折不挠的传记很多,甚至还有蜘蛛织网作旁征,我们倒是没有必要把艾德·伍德这样一个失败者上升到榜样的高度去膜拜。
      那么借用热情动漫的公益宣传中一句话结束这段影评吧,看起来一定要积极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把《艾德·伍德》放到最后来说。
      “热情比神更有意义!”
      有神论者御免……

     短评

    何其悲壮,何其苍凉。几乎哭到难以自持,因为在每一个非虚构的角色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看见发光炽热的梦想,滚烫。

    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B级片导演--伍迪艾伦。知道这片子是因为第十放映室。

    8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关于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而是一部讲述全世界电影人辛酸史的自传电影。结尾处波顿将这位公认最傻叉的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拉平了距离,足见一个导演要实现理想,无论是天才还是蠢蛋都要经受同样的折磨与苦闷。

    10分钟前
    • 37°2
    • 力荐

    艾德·伍德是个具备妥协和投机力的理想主义者,而托米·韦素是个有钱的理想主义者,先天暴发的后者比白手起家的前者低能了多少,《艾德·伍德》就比《灾难艺术家》优秀了多少。付兰兰应该把这片拉上十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可敬的“向下致敬”。和奥逊·威尔斯的相逢提升全片,天才蠢材,同此凉热。

    1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被波顿一拍,史上最烂导演成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多次笑喷,以泪收场。

    1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史上最烂导演艾德·伍德就是蒂姆·波顿的堂吉诃德,让人怜悯又嫉妒……Lugosi去世前在自家门前摘花那一幕令人无比动容。

    1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我们的艾德虽然自此住进了医院一阵子,但他还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梦之旅:还是到处跑着找投资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员加入自己的剧组,在电影院里被观众的臭鸡蛋烂番茄打得抱头鼠窜。场面热闹而搞笑

    2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2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这部片的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和形式。又是关于理想破灭,而且还这么烂,途中几次想删。而最悲剧的恐怕是这竟然是真人真事!号称“史上最烂导演”,ED兄大概是ENFJ,但其实他的人生不能算是完全失败,最起码他始终坚持了他的理想。拍电影这行恐怕更多的是辛酸,要不是真爱,谁费这劲啊!

    30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德普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生活如何,永远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改变,阳光便会追随于你。

    34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纵不能光芒万丈,也要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39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电影值得你为之奋斗,为什么不在你一生中拍一个人的梦想呢?”一部具有哥特味的奋斗励志片,其实非常喜欢艾德·伍德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全世界都否定他,仍有勇气做喜欢的事;Johnny Depp易装相很美,Bela lugosi虽则老矣,神秘而孤独的形象为影片增添几分蒂姆·伯顿最擅长的黑暗色彩。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好笑但其实更多是心酸,好莱坞何尝不是一个定义失败的地方,好在现在他也重新定义了“成功”。最后他竟然就那样遇见了奥森威尔斯。。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艺术的确需要天赋,但是艺术的不确定仍旧能够恳诚努力,“电影值得你为它奋斗”,艾德·伍德坚信这句话并投以执着,他相信的,是自己的才华,尽管被评为"史上最烂的导演",但他的真诚也在他死后为他迎来了赞誉。depp的荒唐和不伦在形式上让本片的意义得以验证。

    46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他是史上最烂导演,却在死后为无数B级粉所拥趸。他有稀奇古怪的异装癖,喜欢穿着女装招摇过市。他是极具天才的演说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撬动投资人的钱袋。他是奥森·威尔斯的粉丝,蒂姆·波顿的偶像。可笑又固执,热血又有趣,一个一生追求梦想的失败者——他是艾德·伍德,电影史上的堂吉可德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德普的脸谱化表演之一,腻歪透了

    50分钟前
    • 谭不爽
    • 还行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

    5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莱坞之王,小人物有喜有泪的奋斗史也能成就cult片之王。打动不了别人,也能被自己感动。在这点上电影烂片之王伍德和公认最牛叉的奥逊·威尔斯没有区别。向艾德·伍德致敬,也向无数电影中的小人物致敬。

    56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无数个像ED一样的小导演,成就了HOLLYWOOD。

    59分钟前
    • F.
    • 还行

    只有波顿,才会给这样一位“烂"导演树碑立传,电影虽说是纪实题材,但看得出保留了他自己电影中的哥特风格。从某种方面来讲:他和波顿是同样伟大的导演,甚至强于波顿。因为他那种对电影的热情,无人能比,和如今大陆的烂片导演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再也不要拿”艾德伍德“来形容他们了,好吗?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