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犯罪片 等候董建华发落

    等候董建华发落

    评分:
    0.0很差

    分类:犯罪片中国香港2001

    主演:邓树荣  艾敬  李尚文  邱礼涛   

    导演:邱礼涛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国语

      孤注一掷2023

    • 扫黑·决不放弃

    • 三叉戟

    • HD

      午夜的柳枝

    • HD中字

      死亡之地

    • 正版货

      法外情

    • HD中字

      东北往事之我叫赵红兵

    • HD中字

      破裂2022

     剧照

    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2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3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4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5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6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6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7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8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9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一九八五年的香港,张有铭(李尚文饰)是正值叛逆时期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撞少年,某日,他跟随一群小混混劫持并且杀害了一对情侣,之后众人遭到警方的逮捕。张有铭因为尚未成年,因此并未得到判刑,而是被关进了监狱,“等候英女皇发落”。\r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在即,一位名叫誉玲(艾敬饰)的女子注意到了张有铭的存在。一来二去之间,两人竟然产生了信赖和感情。在梁忠勤议员(邓树荣饰)的支持和帮助下,誉玲开始着手替张有铭翻案,并且联手很多有着和张有铭一样遭遇的人的亲属,向政府发出联合抗议。

     长篇影评

     1 ) 选题很好,但是问题真的挺多

    选题很好,一个是权力交接的过渡期表现出港人的焦灼,一个也是过去立法漏洞造成特殊人群的情况纪录。前半个小时感觉黑色、讽刺的料还算不错。可惜后面反而走了下坡路,浪费了这个题材。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少年犯本身就已经面目可憎了,看完以后只让观众更讨厌,连同情也没有,看了接近两小时,甚至让我觉得这些人最后判三十年一点也不值得可怜。个人认为不恰当的点有:

    1.大部分演员演技不行,偶尔让人出戏。特别是艾敬粤语口音死板,发音不准

    2.艾敬去说服议员的时候逻辑清晰,准备功课全,结果后面突然人物矛盾又想到自己帮杀人犯开始纠结,这感觉顺序反了

    3.少年犯跟艾敬莫名其妙的感情线,特别是当年强奸抢劫的少年犯在跟陌生人见一次面之后开始撩妹的行为让人反感

    4.想表达少年犯成因也包括家庭教育失败,但是少年犯家庭没怎么介绍,只对一个少年犯家庭口头说了几句妈妈跑了,后妈不疼。反而对议员和艾敬的成长环境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介绍,感觉主题错了吧

    5. 片子应该是想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有一些内容却明显又不是现实主义,看完就会出戏,比如梁议员的家务事

    6.梁议员的家务事更失败的一点大概是开始想说担心家庭教育失败影响孩子成长,但是后面莫名其妙又跟老婆复合。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没见到有什么内容,可能加一个孩子吃药的细节就算应付了?

    7.特别给少年犯招黑,让观众厌恶的几个细节还有:1)梁议员第一次跟少年犯见面的时候,一个囚犯说这种无限期刑罚让他绝望,只是为了母亲而活。但是跟议员见面,却争着抢着跟艾敬和议员握手,这个细节我是不相信萌生死志的人能做;2)少年犯一听到梁议员也没有争取到好结果,立刻就要报复梁议员,结果他的家人劝他说这样子不厚道;3)回归以后,特首依据终身法院大法官的建议做了判决,但是又纷纷觉得判的重,理由是跟同类案成年犯比刑期长,还有不能放假和假释。逻辑上观众是能懂,但我估计大部分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吧,谁家里死了人了都能大度的原谅凶手?4)觉得刑期重,大家又决定要自杀抗议,注意不是因为忏悔当年杀人罪行去自杀,而是觉得杀人强奸抢劫判三十年刑期太重;5)自杀抗议,结果这些自认彼此是兄弟的少年犯,在同伴真的撕衣服要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拦着明知道谁要去自杀的那个人,都只是听着。过了好长时间,真自杀的话估计都断气了,才疯狂喊狱警救人;6)更搞笑的大概就是明明说要自杀,结果就是坐在那哭,连自残都够不上,这就有点扯了;7)梁议员第一次见少年犯后说这班年轻人法律知识真好,甚至比一些议员还好,隔壁男助理大概揭晓真相,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当然研究透彻拉

    8.本身少年犯的身份定位就够糟糕,还要一遍一遍案件复习,告诉观众当年怎么杀人的细节,外加当年报纸。看一遍可能会关注到啊这是不少少年犯参与的案件。看两三遍感觉就只能提示观众这些人多么罪大恶极。

    9.少年犯唯一正面的点可能就只有其中一两个努力学习,还考了文凭之类,还有被害人先原谅杀人犯后,杀人犯自杀前写了一封信道歉。但是这好像也无法扭转观众的恶劣观感,特别是在没死成的情况,更让人觉得好笑

    题外话,少年犯确实有心智不成熟的一面,但用这个当借口,给这些人辩护,我也无法认同。少年犯量刑,个人认为一个是应该考虑犯罪时的认知状况,这点上现在孩子普遍早熟,一刀切说他们不明白,感觉就纯是借口。另一个,也应该参考同案犯的量刑标准吧。比较成年犯相对一致或者减轻是可以接受的。

     2 ) 等候命运发落

    --等待

    从小失去家庭走上歧途的少年,杀人但因年纪过小被判等候英女王发落.

    等待是件折磨人的事,意味着希望,可是又遥遥无期.

    Deadline的意义在于,你知道过了那个节点,一切就可以结束.
    97是个milestone,你以为可以有个答案,可是翻过去还是只有等待.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可是有所期待总是好的,哪怕只想在颁奖礼上握住你的手.

    --救赎

    "他和你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他?"

    有时候,与其说帮助别人,更多的是帮助自己.

    当女主倾听少年在经历十二年的牢狱之后无人探访,积下的苦闷时,想到的未必不是自己心底埋藏的不堪.




    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再此之前,请别放弃希望

     3 ) 每个明天都是希望,又都是绝望。

    “发落”这个词,很有皇帝权利的意思,不过也真差不多就是皇帝般的人物了。

    邱导的拍摄题材总是独特,这回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非常轰动香港的宝马山双尸案,是一起童党杀人事件。童党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已经越来也少,但依旧还是有着不可小觑的存在数目(而且很难明确界定),成为社会学及犯罪学常常研究的课题,也是黑社会类型影视剧常用的人物背景。这些孩子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未成年,因家庭和社会原因,或是童年成长过程中留下的一些摆脱不去的阴影,导致性格反叛,成为社会犯罪的隐患。而当犯罪已成事实,在法律的裁定部分,又是一大难题。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不能等同于成年人,我还是不太认可的。犯罪还分年龄差别吗?这是法外情的部分?对于未成年人受侵害我们会更愤怒更心痛,但未成年人犯法同样应该更愤怒,仗着自己年纪小就能为所欲为吗,就应该得到更多层的保护吗,那低龄犯罪岂不成为一种优势了!低龄不是低能,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和成人无异,一样的犯罪结果就应该得到一样的判决。

    而电影中,这群未成年罪犯又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香港回归前后,于是他们的刑期从“等候英女皇发落”变成了后来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在等待中绝望的他们开始了另一段没有希望的等待……甚至最令人发疯的大概是,最终宣判的刑期远远低于自己已经服刑的岁月。如今的香港以法治令人生畏,不知在未成年人法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完善到什么程度了。

    片子已经很老了,更有浓浓的港味,和时代特殊的气息。那些想要突破权法,为罪犯寻求生路的人,也都在经历着内心的剧烈挣扎,佩服他们的理性,因为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只充斥着“他们该死!死无葬身之地!死一百次都不够!”正如整部片子的基调,也都是客观得如同一部纪录片,带我们了解相关政法的变化历程,以及囚牢内外的人们所受到的牵扯。

    不要纠结公平,总有人需要成为通往公平路上的一砖一瓦。

     4 ) 虎头蛇尾的作者电影


    开篇就爆出久违的Beyond的嗓音,让我对该片抱有了极大的期待。前面十几分钟的戏,充分展示邱礼涛导演的水平。两段故事交叉进行,同时又相互错落互相影响。可以说,无论是编剧还是剪辑,都是一流的。
    从叙事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邱导就开始以一种悲悯的情怀介入这一过渡期的少年犯事件之中。黑白胶片,冷冷的特首背影,梁议员渴求的表情,将本片的基调基本定下来。随后,在多处镜头的设计上,开始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物品,其中旗帜和徽标的运用是最多的,看出邱导对政治的不信任。
    以开篇的这组镜头为例,镜头从黑白的梁议员的表情直接切黑场接特首府中远景,镜头正对国徽和香港区徽,说明梁议员即将面对的是整个政府,将这一事件充分放大。镜头摇下,梁议员从特首府走出来,镜头随其身影转拍,出现一个铁栅栏将镜头与医院的身影阻隔。栅栏的意向第二次说明,梁议员的力量的微小的,他其实也是在牢笼中的人,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最后也将以悲剧收场。随后镜头,梁议员走在路上,回望特首府,镜头随旗杆上摇,最后推到飘扬的红旗,并推成大特写,此处作者情绪表露无疑。开场戏就预示着这将是一部作者要控诉政治的电影。因此,做为一个影迷来说,观影情绪上首先就有了一个定势,基本上剧情走向和结局大致以猜出八成,所期待的就是作者是否能将这个故事讲好,将他要表达的观点很好的传达出来。
    随后,邱导将故事闪回到1985年,故事的主要人物陆续出场。少年犯的故事被刻意弱化,用闪回的镜头,略去会给人憎恨感的场面,简单交代事实。少女的故事用一个很俗套的手法(被陈果等用的较多,已无任何新鲜感),交代其成长的背景,为她以后的行为做铺垫。然而此段却成为导演整体感情叙事的一处败笔,且不说少女母亲前后感情变化生硬,单就少女自身的感情走向来说,此处的背景铺垫,并未让观者感受到对其以后行为动机的影响。反而是一些活色生香的场景,将开篇的节奏稀释,并“成功”的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议员的交代中规中矩,性格定性较为成功。亮点之处,在于少年犯与议员的故事此处第一次穿插(严格来说,作者想通过电视机造成三个故事同时穿插叙事的效果)。议员的静坐示威被少年犯杀人的新闻抢去风头,这是他第一次因少年犯而失望,却不是最后一次。
    随后,叙事节奏开始偏向典型港片的风格。女主角因偶然的原因与少年犯相识,义无反顾的相救,议员伸出援手,组织家庭人员静坐,案情几经波折最后被定案。观影下来,甚至没有开场的十几分钟亮点多。唯一让人记住的是议员的几场家庭戏,他与儿子的那次对话,让我觉得这个议员是有血有肉的,不过这样的亮点并不多。各个少年犯的表现都很生硬,让人同情不起来,反复闪回的犯罪时的报纸刊载照片,更加让人产生反向的心理暗示,“如此手段杀人之罪犯,此种待遇正是罪有应得”。少女的表现更差。艾敬还是去唱歌好了,整部片子除了开场坐汽车开窗外的镜头让人觉得真是,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做作的表演让少女这个线索人物成了全片的败笔。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也是让我有快进冲动的一场戏,就是少女与母亲和解的那场。此处导演完全不知如何用力,煽情的国语完全游离于全片之外。少女眼前这个母亲,怎么也让人联系不到是之前那个用剪刀撕衣服的人,不过联系不到没关系,导演将十几年前被撕坏的旧衣服挂在墙上,并且被少女一眼认出,并激动的说出感激的话语。本来一场人物心理冲突丰满的好戏,结果却成了演员的表演做作,导演与编剧手法的拙劣无比,让人不忍卒睹。
    可以说整个观影的过程,是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从满怀期待,开始进入,带出,最后略感失望的过程,虽说不上一泻千里,但力道减弱却很明显。
    不过综合整体来说,该片不算烂片,值得喜欢作者电影、政治电影的影迷观看。

    ——《影迷》jtl.2011.1.7

     5 ) 《等候董建华发落》黑暗或者光明,一部杰出的香港现实主义影片

     
    题记:
    我是你的上帝,我必与你同在,你不用害怕,不用彷徨。我必定坚固你,帮助你,用公义的右手来扶持你。
    ――――以赛亚书4章10节

    当绝望成为视野里的全部,被囚的监房就再也无法平抑灵魂的生疼,于是,死亡成为拯救心灵苦难的唯一方式。
    在整个华语电影界像《等候董建华发落》这样的题材也是不多见的,它能以客观的态度展现香港司法在易帜前后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展现黑暗和不公是容易的,可是在展示里要保持公正的态度是不容易的。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因父之名》的一个场景,黑暗中奥康娜的歌声里,声援的火花自幽暗的天空落下,无论它是多幺微弱,可是它存在于每一个正直的人的心间。
    许多年前,大陆有一部《少年犯》,但是和《等候董建华发落》比较,我们看到了它在思索层面上的差异,香港电影人因为地域不同,他们更能从社会良知和宏观法治的层面进行反思,对于惩治和人道主义的微秒有着更深层次的剖析。
    《等候董建华发落》故事讲述了因为九七易帜对英女皇时期遗留的“等候女皇发落”的少年犯们命运的追索,从而反思整个司法制度和国际社会对惩治意义的态度,内容涉及了人道主义、司法公正和实践、良知以及青少年问题。
    影片在董特首宣誓就责开始,BEYOND《我的愤怒》的歌声透着苍凉,新的世界,新旗的颜色,所有的香港同胞都在看着,承诺和事实的吻合度需要时间来证明。
    邱礼涛对这部电影有着这样的论述: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可以拍一些有关弱势社群的电影,他们往往被大部份社会人仕在有心和无意之间疏忽,但其实不论是基于人道、人权的立场或勇敢面对问题的态度下,社会人仕都有必要正视他们活生生的存在。何况,香港从来都没有一部真正关心人权,甚至是罪犯的人权的电影。即使是回归了,我也不愿相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压制的国度里,我们仍然享有文明和法治社会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所以我很希望《等候董建华发落》可以以光影和声音的形式和社会大众见面。】
    电影是娱乐,可是电影也有着记录历史的义务,邱导这部以小见大的电影客观记录着香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见证了个体在强势力量面前的无助和挣扎,他在呼唤良知和公义,他在用心呐喊,为了给那些悔过自新的少年犯有着重新做人的机会。
    一组国旗、区旗、国徽的镜头是导演含蓄的提问,当世道改变的时候,发落是希望还是奢望。
    影片的回忆从1985年开始,几条交叉的线索表现了当年香港下层民众的生活从而对“少年犯”的形成做了社会意义的反思,杀人的偶然性和惩戒的必然性对当年的少年犯而言并不十分明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再次应验,在镜头表现方面导演克制而简练,表姨夫剪虫喂鸟的戏对应着少女誉玲的命运,一只笼中小鸟注定的悲哀,而誉玲悲剧也因此而起。她同样成为少年犯。
    时间已是1997年,出狱后已是社工的誉玲偶然机缘接触到了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銘仔,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才华,渴望帮助这个在牢狱里的不幸青年。探监的戏中,一部“海明威文集”体现了导演对生命抗争的隐喻,为了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誉玲找到了正直的议员梁忠勤,希望通过他的力量帮助那些“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
    在这部影片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国际人权法庭亦已裁定,无了期押后判刑是违反人权法的。
    从此,梁议员和少年犯的家族们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争取权利的活动,导演将发生的一切像纪录片一样平静而客观记录着其中的失望、沮丧、挫折、坎坷和退缩,但梁议员等人坚持了下来。所有的镜头都很慢,压抑而窒息,人权和大众思维模式的差异,犯人权益和公众无度惩治愿望的差异,法治目的和惩戒意义,在一些导演都通过对话和镜头表现出来了。
    还有,梁议员的那句话我也听懂了:做事是不能光计较后果的,该做的就要做。
    在现实里,我们为了生活多少人放弃了原则和人格的尊严,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西希弗斯一般永远着推动重负不懈努力?
    许多人的放弃都有着客观的理由,无可指责,但是,凡事都有着第一个呼号的人,即便带来了死亡的代价,但他至少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里,都应该为尊严和自由努力。这是人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努力联结着未来人们的希望,我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以后的人们。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的主题,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在于导演的良心和正义感,这部题材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没有回避矛盾,它深入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艾敬和邓树荣都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质,为我们在华语银幕上塑造着两个令人信服的银幕形象。
    影片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着香港的一个侧面,而影片的素材音乐如《九七悲秋分》和《韩国工运歌》等等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影片增色不少。
    只要你看过影片,相信你不会忘记绝望的铭仔在监房自杀的一幕,《囚徒》的悲怆歌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拼死抗争,我们更看到导演在视觉外想表达的东西。
    任何社会体系都存在强势和弱势的对比,都存在在弱势群体被故意忽视的情况,那么,电影作为传播的一种力量,有义务成为良心和公正的呼唤者。
    孩子们,在绝望中依旧顽强争取权利的强者姿态,让每一个屈服于命运的人反思自己,重新抬起头颅。
    马太福音说:如果你们饶恕别人,天父上帝也必饶恕你们。我们看到《等待董建华发落》的内容和基调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宽恕精神,当我们站在未来回思今朝,我们发现,沧桑过尽,恩怨早已不再重要。
    生命里,只要我们学会宽容和宽恕,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了爱。
    宽恕是什么?是在影片感人的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当年宝马山劫杀被杀者父亲致信特首为呼吁为銘仔减刑。
    宽恕是什么?是誉玲12年后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煲的一碗热汤。
    宽恕是什么?是梁议员太太对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家庭的无奈忽视梁议员的原谅,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人类,有什么比宽恕更应该,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磨难。
    人类因为爱而存在!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寒鸦精舍 黄昏残阳下

    2004年4月16日 星期五 17时17分

    【附录:影片资料】
    《等候董建华发落》香港2001
    导演: 邱礼涛
    编剧: 杨漪珊
    演员: 李尚文、艾敬、邓树荣
    片长: 106 分钟

    【后记】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我清醒意识到它将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我知道,面对命运,逃避无济于事,所以,我依然在生命的逆境里昂扬起头颅,感谢王大仙推荐了这部电影,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坎坷一直伴随着生命,但是,只要尚有呼吸,哪怕成为了西希弗斯,我也会一次次推动命运的负重,承担和超越是每个男人的使命。
    超越自己,宽恕所有是男人应由的处事之道
    谢谢,所有看了我文字的朋友,你们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每一天都在努力。努力,不仅仅为了生存,努力,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祝福所有的生命,因为缘分和我们拥有的世界。
    再一次谢谢大家!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一直等待

    来自于烟头的BLOG,2006年2月14日。

    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由于碟片的原因,我只看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死活放不出来,很遗憾。

    应该是大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吧。VCD的效果很差,但还是很有兴趣。今天突然在某个地方见到艾敬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部片子。

    说什么好呢?这部2001年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这部注定无法在大陆公演的电影,这部让我思索人权和法律的电影,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感觉很微妙。

    故事的中心是曾经凶恶的少年杀人犯,因为曾经残忍的杀害了一名英国青年而身陷囹圄。因为是少年,所以不能判处死刑;因为曾经罪大恶极,所以不能从宽处理。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名为“等候女皇发落”的罪名。是的。等候。wait。只有等,无休止的等。

    等待带来荒谬。因为死刑的废除,那些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成年犯人得到了有限的刑期,很快刑满释放了。而那些等待女皇发落的少年们,也在监狱的黑暗岁月慢慢长大了,成为青年。他们发奋学习,努力悔改,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等待。等到过了97,等到女皇离开,等到董先生到来。议员和志愿者为他们奔走,呼吁,从港督政府到特区政府,换来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灰意冷。

    我说过,我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可是我大胆的揣想,也许根本就没有结局。他们的命运,或许还是只有等待。只不过从“等候女皇发落”变成“等候董建华发落”而已。

    现实无奈,法律无情,反抗无力,而命运,一早注定,无法改变。

    我想起那部有名的剧作。等待戈多。

    Wait. Just wait……

     7 ) 等候

    未看片子之前,我就被片名吸引了。我冲动地通过内容简介误以为这是陈果的片子。在整体上被娱乐垄断的香港电影市场,只出现一个草民陈果,就成就了香港电影的另一种品格,扯起了香港电影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底层的,边缘的,政治的,说白了,也就是陈果的啦。陈果的标签贴满了有关草根阶层,社会责任的成品及还处在政治子宫内的半成品上。
    所以我产生上述的错误基本上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曾料到,除陈果外,还有人会对政治感这么非典型的冒。尽管邱师傅自己说了,他讨厌政治,他无意去拍一部具有很强教化意味的政治性电影,但结果他确确实实就拍了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针对性电影。

    我们知道没有谁会无端的跟政府过不去,我们只知道有社会良知和健全人性的人会跟自己麻木不仁冷眼旁观的丑陋内心过不去,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件事把这种隐藏的恶念击得粉碎,比如邱礼涛拍《等候董建华发落》。

    未成年犯罪是除香港外,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在内的人类社会的普遍社会现象。当法律把社会因素和犯人自身心智成熟程度考虑进去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的时候,不管是从刑罚的严肃性角度还是从人道立场,都给未成年犯一个从轻发落,使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英属港府的“等候英女皇发落”就是这么一部徒有其表的“恩典”判罚令。
    在1993年香港未废除死刑之前,终审法官对未成年犯人不判死刑和终身监禁,而判处“等候英女皇发落”,原本的意图是让犯人在不确定的羁押期间内,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条件成熟后,由英女皇特赦他们。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部充满人性,符合人道的法令。93年,香港立法局废除死刑,将一切死刑犯人判为终身监禁,这时,“等候英女皇发落”便形同虚设了,那些未成年犯人一律被终身监禁。从立法意图来看,当时的政府有意疏忽了这些未成年犯人。至香港回归前后,立法局通过《长期监禁复核条例》,出台犯人“确定刑罚期限”,政府象征性地确定了其中几名羁押时间过长的未成年犯人的刑期,但他们确定的刑期居然高过了成年犯人的实际服刑时间。

    电影针对的就是这部荒谬的殖民地法律及此引发出的关于未成年犯人人权问题的思考。
    小铭的个案表明了这个沉重的主题。
    小铭16岁那年,随老大抢劫,行为中老大突然变卦,命令小铭等手下将两位遭抢劫的情侣打死。小铭惧于老大的喝令,不得不参与他们的行为中。被捕后,因未满十八周岁,而被判为“等候英女皇发落。”
    小铭在等候中已服刑十二年。他的刑期确定后是不少于三十年。“不少于”的概念再一次撕破了特定历史遗留下来的假人道的伪善面孔。
    我们来比较一下我国大陆的刑法制度。按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铭至多属于被教唆犯罪,加上他未满十八岁,应减轻处罚;或者属于被胁迫犯罪(老大当时用言语威胁),应免予处罚。
    相形之下,是小铭的命运太惨?还是殖民政府的人道主义文章做得太过表里不一?
    小铭在狱中洗心革面,勤奋努力,力求上进,满载希望重新做人,回报社会。他天真的信心在等候中渐渐磨灭。最后等来的仍不过是长时间的羁押,毫无希望可言的结局的时候,特别是连上诉的机会都被抹杀了,心灰意冷的他只有以死来结束一心向善却不被接受的生不如死的痛苦。
    小铭的寻死是一声无力的绝望的呐喊,在一个被逼到以死来争取基本人权的情形下,还有什么人权可言?

    影片并不是一味揭示政治内幕的纪实,而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孳生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现实。片子的几名未成年犯人多是父母离异,在贫困的木屋区长大,缺少关爱和正常教育机会的底层青少年。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诱发他们犯罪的社会因素正暴露了一个繁荣的背景掩饰下的种种疮痍。

    片中的希望还是有的,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坚持不懈,敢于同当局做激烈抗议的梁议员正给了我们这种激奋的感觉。在正义面前,在一群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面前,良心才是良心。
    希望的人有瞬时。绝望的人有永恒。

     8 ) 十九年后

    *电影将宝马山双尸案两个少年犯原型合二为一,但现实中,作为污点证人的尹三龙98年获得了死者家属原谅,刑期定为27年,2004年出狱,而张有铭的真正原型张有恒被董定为“最低30年刑期”,2002年高法确认董的“发落”违反基本法,通过上诉,2006年才被终判35年刑期,抵扣此前服刑时间及假期,张有恒于2009年出狱,根据2018年的新闻(包括梁议员本人采访)显示,他出狱后有稳定工作及家世。

    *邱礼涛在电影拍完尚未上映(成本300万,票房18万,奖项也几乎一无所获)时有篇博文(http://www.hermanyau.com/cfromQtoCE.htm),其中部分内容卡夫卡陆也曾摘录转述,有一段话现在看更值深思:

    有鑒當年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很賣痤,所以有人曾經提議過把其中一個個案放大,用奇案片的方式去拍這個戲。這是一個我不能接受的提議,如果這電影只能以這個形式和觀眾見面的話,我寧死也不拍,還會為我成長的城市感到可悲。有人認為這電影涉及太多政治,劇情也過於沉重,觀眾不會喜歡看。老實說,我也討厭政治,但有些東西是你雖討厭也得要面對,因為你我都生活在其中,而且我並不認為不談政治是香港電影人的智慧,相反,電影人也可以有他們的政治訴求,我們為什麼不能讓電影工作者用電影去見證一個年代,或用電影去為一個時代添一個眉批或者注腳;再者,通常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的人都是坐享其成的人。我也明白為重犯討公道,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沉重的劇情並不必然就會把電影拖垮,在觀眾說「不」之前,電影人就先說「不」,這是港產電影最大的絆腳石;我尊重每個人發表意見的自由,但懇請持這些意見的人不要阻止某些片種的電影面世,好讓港產電影能够做到百花齊放。

    *片中誉玲(理解为邱礼涛也可以)第一次探监给有铭带去的三本书,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傅雷家书》,因为是硬皮书未获准带入的应是《海明威文集》。

     短评

    2+。前半部分真诚而烂,最后部分纯烂。

    6分钟前
    • ddddddddd
    • 较差

    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写实影片,赤裸裸的真实感让人触目惊心

    9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推荐

    2010年的邱sir在拍《秋瑾传》,艾敬在为她自己的艺术展忙活,谁还曾记得当年的铭仔?

    12分钟前
    • 啃啃啃啃啃啃
    • 推荐

    非利益相关体有多少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

    13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感觉是对整个当代香港的隐喻,年轻时走错一步,之后再也无法回头,所有制度都来解决一次,但谁都解决不了,归家无门,叛离无路,而当初的错误,归根到底是父母家庭的错。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人权法律民主,圣母一定泪眼朦胧的跟着梁议员呐喊。但是我早就看出来,那些久经宦海权谋老到的官员,他们知道的是这些人即使释放出来,在社会也是受到歧视,也不能正常的找工作,反而活得更苦,也更有再次犯罪的危险。

    20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推荐

    三星半优点:(剧透)姨丈剪掉蚂蚱的头,然后猥亵女主。如果女主代表香港,蚂蚱代表我等屁民,那谁是姨丈?开场董建华的大后背,对面议员的惊恐表情,一边坐的是大陆,一边坐的是香港,表现97香港人的恐惧。少年犯被政府当球踢,就用镜头表现当年的少年犯踢球。被歧视的北姑、少年犯、被迫沉默的工人、子女,串联,丘礼涛的故事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港版《天注定》,但感觉比后者更有力度。男主与女主的弧光都是和解,一个是跟自己的罪行(赎罪),一个是跟男主罪行和自己母亲(其实也是自己)。女主这边带出的主题很有趣:普通人跟罪犯的边界在哪?罪犯罪行与权利有无关系?问题:监狱隔音玻璃怎么又听到了对面的声音。用嘴说出口的主题太多。街头打孩子的父亲,出现得毫无道理,硬来。各种糙,代入不进导演情境这部片就很难下咽。女主表演有点尬

    21分钟前
    • 观天
    • 还行

    几段配乐是亮点,少女这条线本为了对比同样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在监牢外亦得到救赎,但艾静的表演实在一般,整个线最终落入狗血实属败笔。少年犯到政治这条线很好,站在少年犯的角度,亦让人去了解所谓等候英女皇宣判是一种怎样的煎熬与绝望,但结局突然太过积极向上,快到让人以为看了另一部片的结尾

    25分钟前
    • GS
    • 推荐

    很美妙,由于政权的交接,形成了一种真空人。可惜这种恰到好处的中间状态随着交接仪式的完成,又回落成了一种浅层的抒情。

    27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一流题材 三流剧情 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没有自己的立足点 试着对社会对制度有所批判 却沦为肤浅地为罪恶洗白 试问如果铭仔不靓 不会写诗 穷凶极恶 那“理性”“人权”“法律”的基石又在哪里呢?(何况真实事件更惨绝人寰)

    28分钟前
    • harumi
    • 还行

    是你要带我来香港的,还说这里是天堂,这里没有一个是好人,连你也是一样。

    31分钟前
    • 失控的蘑菇
    • 还行

    非常诧异以豆娘的尿性这条目竟然还能存活下来,论题材的敏感性这片子可以说直接秒杀很多大陆禁片,政治、法律、人权、香港回归、基本法,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虽然取材自跑马地双尸案,不过片中倒没有太多的血腥暴力因素。评完了,坐等豆娘删广播

    36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除了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好说的,邱礼涛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种题材。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题材好。好郁闷的结局。很真实……个别台词应该有得到董建华的确定吧。邱导总能感人肺腑。比讲绝食抗议的西雅图战争拍得好多了。当惩罚变成摧残,当画面变黑白,兄弟们哭成一片,绝望之后的看开,时间是公平的,开心和不开心的,都会过去。一部上窜到人权法制高度的讲述亲情和原谅的电影

    43分钟前
    • 咕咕
    • 推荐

    比较震撼的题材,但是作为电影,并不优秀,拍成伪纪录片的形式可能会更好

    46分钟前
    • 苏简希ai装死
    • 还行

    许多场景让人想起千言万语……未知的东西对人最是折磨,搬到法律与人权的夹缝中更显得逼迫。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邱礼涛吧。艾敬的角色扮得还可以,但是广东话真的是……~!@#$%^&……

    49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配合香港现状服用 效果窒息 欲哭无泪 每一句话都有所指 被丢来丢去等候发落的青年也只是想找到妈妈

    51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原来一个平庸的导演真的能够把一个不错的ideal弄糟...

    54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Woo... 可否争番一囗气 Woo... 真本性怎可以改

    55分钟前
    • 星游
    • 推荐

    中央滋瓷不滋瓷啊

    60分钟前
    • 蚵仔煎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