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断头谷1999

    断头谷199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德国1999

    主演:约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娜·里奇,米兰达·理查森,迈克尔·刚本,卡斯帕·范·迪恩,杰弗瑞·琼斯,理查德·格雷弗斯,伊恩·麦克迪阿梅德,迈克尔·高夫,克里斯托弗·沃肯,马克·皮克林,丽莎·玛丽,史蒂芬·威丁顿,克莱尔·斯金纳,克里斯托弗·李,艾伦·阿姆斯特朗,托尼·毛德斯雷 

    导演:蒂姆·波顿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断头谷1999 剧照 NO.1断头谷1999 剧照 NO.2断头谷1999 剧照 NO.3断头谷1999 剧照 NO.4断头谷1999 剧照 NO.5断头谷1999 剧照 NO.6断头谷1999 剧照 NO.16断头谷1999 剧照 NO.17断头谷1999 剧照 NO.18断头谷1999 剧照 NO.19断头谷199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八世纪末期的纽约,警察们还延用古老的办案方式,对罪犯刑讯逼供,年青的警察伊卡布·克瑞恩(约翰尼·戴普 饰)笃信科学的办案方式,因此受到市内同行的排挤,被派到一个叫断头谷的小镇办理一起连环凶杀案。   断头谷一直流传着关于“无头骑士”的传说,据说,他是因为嗜血而战的黑森林雇佣军,被敌人割去头颅后,他的孤魂一直在断头谷游荡,在月黑风高之夜,他会骑着快马、 拿着大斧将经过此地的行人的头颅割下。两个月内,小镇中已经三个人惨遭毒手。   克瑞恩住进了当地富豪范塔索(迈克尔·甘伯恩 饰)家中,他对“无头骑士”的传说不以为然,但是,又有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他还亲眼目睹了“无头骑士”砍掉小镇治安官的头颅,他不得不相信传说的存在,也坚定了要查出真相的决心。   经过一番调查,克瑞恩将疑点放在了范塔索身上,同时,他和范塔索的女儿卡翠娜(克里斯蒂娜·里奇 饰)刚刚萌芽的爱情也被残酷的...

     长篇影评

     1 ) 父权制的阴影

    该片堪称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最出色的影片之一。

    哥特式的阴郁影调,画面阴惨,近乎黑白,但红色却很突出,有暗夜嗜血的意味,那种低调高反差的效果,更凸显了阴暗、荒诞和死亡等黑色元素;恐怖气氛的营造,或烘托(影片中运用多次,如德普饰演的侦探柯瑞恩刚进村时空荡荡的广场和居民关窗的细节,让我想起莱昂尼的西部片,有种阴森的氛围;治安官被杀那场戏中,闪电、受惊的羊群、开头沾过人血的稻草人再次出现、治安官恐怖表情的特写等,配上紧张的音乐,也为无头骑士的出现做出伏笔),或渲染(影片中多次出现溅血的脑袋滚落的镜头,尤其是治安官的被砍下的头颅以凝固的恐惧表情滚落至柯瑞恩脚下的镜头),直把恐怖逼真到令人惊悚的地步。观摩的时候,客厅里一个纸质挂件掉落下来,连家里的猫咪都退避几分,好像气场都有感应,着实给人一种震撼体验。

    灵异杀人事件居然是由于灵媒操纵冤鬼所致,诡异、奇幻与恐怖的结合,又不离现实中人们争权夺利的欲望逻辑,导演分寸拿捏得很好,既挑战观众的想象力,又凸显了心理现实的扭曲才是现实中的荒诞与变态的祸端。虽然影片不断有新的刺激点吸引视听(如找亡灵树过程的那场戏,林中女巫、骑马女孩、出血的亡灵树及其树下人头,最后是从中跃出的无头骑士,直把观者的注意力揪紧不放),但影片仍按经典电影的叙事语法展开,柯瑞恩的破案目标明确,情节围绕主人公的行动而展开,历经周折而直抵真相,理性与迷信的较量,白巫术与黑巫术的较量,善与恶的较量,未脱离二元对立的框架,在刺激了观众之后,影片最终云开雾散,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也慰藉了观众的良知,恶人必有恶报。请神容易送神难,用这句话来解释怨鬼恋上黑巫术的操作者、幕后元凶翠娜的继母,并将她带入鬼蜮,也很上路。

    波顿的创意和约翰·德普的演技,诚如大多数影迷所言,两者珠联璧合的忧郁气质,力透银幕,可圈可点。

    要说起影片影片最让我回味的,还是其中的神话原型意味,这涉及到对影片的精神分析式的解读了。看过影片,我想起了一本书——《灵魂的黑夜》。我把影片叙事当做是一次跨越人格阈限之旅,是灵魂在接受磨难和考验时完成的一次蜕变,影片的影调正是灵魂黑夜的写照。

    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时代的交界处(所谓的转型期),是传统迷信、巫术、信仰和科学浑然杂处的时代,传统的认知分类体系变得模糊,新的认知范式尚未被人所接受,这为一切交融孕育新的事物提供种种可能性。把这个时代称作一个转换的阈限期未尝不可,若在古代社会,人生过渡仪式,必有一个神话故事作为载体给人提供精神上的滋养。

    进入这个故事中心的侦探柯瑞恩就是被推到了一个陌生世界的边缘,所有熟悉的经验和可靠的感觉都经历着挑战。他不仅要挑战社会习得的自我,更要挑战其人格深处的无意识阴影,一个父权压抑母权后灵魂扭曲裂变的现实秩序。这个秩序是由带有鲜明父权制痕迹的基督教来把持边界的,柯瑞恩反复出现的基督教身份的父亲将女巫师身份的母亲关死在暗室的噩梦,正显示出柯瑞恩童年失去自然的母爱,失去与灿烂缤纷的大地的联结后所坠入的无意识阴影,他受其缠绕,不能摆脱——其童年的阴影,正是一个宗教演变史上的寓言。

    在这个宗教演变中,父权的暴力是随处可见的,就像柯瑞恩的童年被硬性隔断与自然的母亲的联结一样,带着深深的创伤。但这种父权秩序依然存在,伪善的谎言、密室里的利益交易、教会和警察的压抑机制等,仍然在这个悬案发生的小镇里发生着。被埋下的阴影是深重的,它时刻等待着反扑的机会。

    砍头,具有去掉头脑的理性的象征意味,而且它也确实跳出普通命案的逻辑,显示出被意志力强行切割后身体阴影的反弹,如反者道之动一样,是压抑的母性与自然整一性被破坏后复仇女神的报复。这里,传统的自然母爱已发生了裂变,正如面对嗜杀的暴力,裂变成的两个孪生女孩,像白巫术与黑巫术的对立一样,善恶分明地长大,显示出被社会排斥的边缘与渗透社会的自利式复仇的分野。前者是需要在跨越阈限时加以整合的,是宽容与爱,后者是在舍弃自我时应当警示的无意识负面阴影,是类似于俄狄浦斯情结那样的对压抑面的复仇和算计。这二者间的较量,构成了阳性父权制秩序的另外两股颠覆力。前者的善,是整合力,借助爱和宽容来实现,是将头与身体分裂的创伤无条件的接合;后者的恶,是复仇力,是对现实的诅咒,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地对失去利益的争夺,正如利用机体的缺陷(如失去头的骑士夺回头颅一样)来自利。无头骑士上演的斩杀悲剧正是后者浑水摸鱼的逻辑,也是柯瑞恩的无意识阴影的作祟。无头骑士阴魂不散,关键是恶与阴影的复仇力不散,是对父权逻辑的因果报应力不散。

    影片借助白巫术与黑巫术的斗法,显示着德普饰演的侦探柯瑞恩超越自我的心路。自我若得不到超越,这个无头悬案恐怕就破不了。超越路程中的诱惑和陷阱是处处存在的。首先,他必须超越现代社会的理性局限,正确看待生命中的阴性力量。一方面,他要善于从社会边缘(以森林为象征)汲取力量和智慧,求教于森林女巫,直面无意识的阴影;另一方面,他必须能识别阴性中的两种善恶力量,这是他成长必须跨越的门槛,善于从记忆母亲的遗产中获得灵性启迪,从现实的爱中获得滋养,否则,他就会掉落到恋母情结的诱惑中,被翠娜所设计,误将保护他的爱人推入魔掌。

    即便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秩序,至少我们可以改变内心,对治个人成长的创伤,这种创伤深入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反映在人类的文明机制的嬗变中。柯瑞恩的破案,是他的成年礼,他终于用包容和宽恕的爱疗愈了过去的创伤和阴影,走入了阴阳合体的爱的道路,这是他灵魂的炼金术。影片末尾的一片亮色,是他精神复活的象征。

    b

     2 ) 《断头谷》:阴暗与优雅融合,美好与邪恶共存的哥特式艺术之大成

    如果说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是哥特式电影的集大成者,那么1999年波顿把在西方流传已久的断头骑士的传说搬上荧幕,拍成的电影《断头谷》就是波顿哥特风格电影集大成之作。

    在哥特艺术的作用下,阴暗与优雅不再是绝对的矛盾体,美好和邪恶也不再完全的对立。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绝望阴暗的情境中感悟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

    哥特式的荒诞紧张与冷暖交融

    一般来说,哥特风格的电影多描写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不寻常的故事,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

    本片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美国一个名叫“睡谷”的幽僻乡村,为了调查这里发生的一起连环凶杀案,年轻的警察克莱恩从纽约远道而来。

    小镇居民坚信凶手是一个骑着快马、拿着利剑的“无头骑士”。

    两个月内,小镇已经有三个人惨遭杀害。

    经过层层抽丝剥茧,案件最终真相大白,原来是当地富豪范塔索的妻子为了复仇杀害了范塔索的妻子,并鸠占鹊巢;后来她为了继承巨额遗产,利用巫术操纵“无头骑士”犯下了累累罪行。

    最后,波顿恶作剧般给了她一个荒诞可笑的结局,重获头颅的“无头骑士”爱上了这个作恶的女人,强拉着她遁入了亡灵树底,只剩下一只露在泥土外面留恋人间的手。

    另外克莱恩和范塔索的女儿柯翠娜在破案的过程中相爱并终成眷属。

    电影的故事情节荒诞紧张,以巫术为题材、以侦破案情为线索,离奇复杂、跌宕起伏,哥特式精髓贯穿全片,为观众谱写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的哥特哀歌。

    这一系列因复仇、争夺财产而引起的神秘谋杀,使电影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

    此外,蒂姆·波顿所有的影片几乎都有哥特式故事场景的体现,黑白场景和彩色场景经常出现在同一部影片之中,冷与暖和谐交融在一起。

    波顿作品的两面性就是这样,好比同一片天空的黑夜与白天。

    在《断头谷》中,那片幽僻的土地终日雾气沉沉,不时划过天空的闪电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无头骑士”让人胆战心惊,小镇郊外阴森可怖的森林也弥漫着各种未知与恐惧。

    为了呈现神秘的断头谷镇,波顿和剧组人员去到英国找到了最适合的外景地,他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整片谷地变成一座小镇,并让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中世纪诡异的感觉,忠实的呈现当时的样貌。

    同样,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黑暗与不安,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现实世界黑暗阴森,发生在断头谷中的故事神秘恐怖,但是在男主角梦境中的世界却色彩绚烂、明亮温暖,美丽的庭院有一排洁白的栅栏、随风飘落的花瓣像下雨一样、绿树环绕下温柔的母亲翩翩起舞,现实和梦境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暖色场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分时空,表现主人公的梦境和心理情绪,如春意无限的花园和仙女般形象的母亲,营造了童话般的氛围,冲淡影片恐怖气氛时带来更多神秘意境。

    在主场景即哥特式黑白场景之中,次场景即彩色场景不时出现,两者不断交织,引导观众既关注情节发展也关注人物内心世界,配合剧情的庞杂推理和人物的复杂关系,揭露人性中的丑恶,也表现了人性中的美好。

    蒂姆·波顿的哥特风格电影通过两种风格迥异的故事场景展现冷与暖的强烈对比、黑暗与光明的鲜明冲突、邪恶与正义的正面交锋。

    哥特元素的电影叙事艺术

    在影片中,哥特元素处处可见:风蚀的墓碑、幽暗的森林、像魔鬼手臂一样的树枝、树枝上缠绕的藤蔓、远方的浓雾、倾斜的屋顶、乌云密布的天空、忽明忽暗的光影、红与黑的厚重色彩、面色苍白并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阴郁浓厚的配乐等等,这些哥特元素使得影片弥漫着深沉与黑暗的氛围,让观众领略了波顿一贯的哥特式的死亡、阴暗、荒诞、绝望,同时这些哥特元素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了电影叙事的一部分。

    墓地

    电影中克莱恩警官初到断头谷镇,迎接他的是小镇入口处那一大片墓地,风蚀的墓碑歪歪斜斜,灰黑冰冷的土地,荒凉贫瘠、死气沉沉,克莱恩提着两个大皮箱在墓地中间一条泥泞的小路慢慢前行,背影坚定,似乎没有半点畏惧。

    墓地象征死亡,墓地的出现意味着前路凶险、生死未卜。

    克莱恩的到来并没有阻止“无头骑士”的血腥杀戮。

    夜晚,雾气吞噬火把,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魂飞魄散。

    小镇居民围着新挖开的墓坑、新做好的棺材,悼念死者、神情悲痛。

    墓地里的三个新坟赫然可见,提醒着凶手的残暴和无情,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绝望恐怖的气氛蔓延开来。

    为了找到破案的线索,天色微亮,克莱恩掘开三个坟墓,抬出棺材,开棺验尸,一具具没有头颅的尸体静静的躺在里面,没有生命的气息,却仍能提供至关重要的破案线索。

    死亡里可能蕴藏着拯救他人生命的希望。

    暗夜,“无头骑士”如鬼魅般在墓地中逡巡,电闪雷鸣中,马背上的他挥舞着长剑飞奔而来,背后的大片墓地清晰可见,他的影子和墓碑的影子都被拉的长长的,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墓地里都会垒起一座新坟,这样的场景把哥特式的恐怖推向高潮。

    墓地象征“死亡”,没有生命,墓地在影片中一次次出现,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死亡的刻画,表现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然而正是这否定,反过来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

    洞察了死亡的幽微,或许就能像克莱恩一样揭开其中的奥秘,拯救无辜者的生命,让正义彰显、让邪恶湮灭。

    哥特电影正是通过死亡充分展示比生命更可贵的真与善的价值。

    影片的故事发生地终日不见一丝阳光,无论是小镇、山谷还是无边的黑森林,它们总是在雾中出现,朦胧神秘。

    雾的形态多种多样,“雾”的存在使整部影片色调灰暗,显得神秘幽暗,烘托出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

    直到片尾,正义得到伸张以后,影片才真正一扫阴霾,展现出新千年亮丽的色彩。

    浓雾——迷失方向,神秘幽暗

    克莱恩和他的助手小马斯为了破案不顾危险闯入黑森林,寻找传说中“无头骑士”的埋葬地——亡灵树。

    无边的森林在浓雾的笼罩下显得阴森恐怖,每一根枯树枝就像就像魔鬼一样张牙舞爪,浓雾增加了前行的难度,他们骑着马艰难的在森林中辨别着方向,甚至误把赶来帮忙的卡翠娜当成“无头骑士”,差点误伤她。

    薄雾——吞噬光亮,死亡前兆

    就在克莱恩来到断头谷镇的第一天晚上,漆黑的夜晚没有一丝月光,守夜人拿着猎枪在瞭望台里严阵以待。

    突然,森林中一阵骚动,羊群也焦躁不安起立,几丝薄雾像施了魔咒一样,精准的飘向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火把,瞬间便吞噬了这唯一的光亮。

    夜,死一般的寂静,突然“无头骑士”再次现身,他策马奔来、手举利剑,可想而知,守夜人难逃厄运。

    远方的雾——虚无缥缈,似幻似真

    本片几乎所有的远景:山腰、麦田、小溪、墓地、房屋,都有丝丝雾气缭绕,神秘莫测、虚无缥缈、似梦似幻,仿佛断头谷镇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或许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等待着克莱恩去破解去揭开。

    色彩

    黑色——未知与恐惧

    黑色是夜晚的颜色,象征着肮脏、邪恶、死亡、哀悼、僵硬、庄严、保守、个性。

    波顿特意将色彩元素降到最低,结合剧情形成黑白反差,制造出锐利冰冷的冷色调,凸显血腥场面的震撼效果。

    哥特电影的场景通常都是在夜色笼罩中展开的。

    黑暗,象征着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

    带来死亡的人都是身着黑色的:比如“无头骑士”。

    在象征意义中黑色是代表丑恶和否定的色彩。黑色能够使其他任何颜色正面的象征意义转向对立面。

    影片里的“无头骑士”、亡灵树、墓地、房屋、服饰都选择了以黑色为主的暗色系,因为整个电影的基调阴森恐怖,故事情节充满悬念。

    为了体现这种氛围,整体色调选用灰黑色为主,但是色阶层次丰富,使得这种搭配不仅不会单调乏味,反而非常细腻且层次感极佳,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高贵优雅的油画质感。

    红色——献血与死亡

    为了营造浓厚的哥特氛围,影片尽量减少布景和服装的色彩,所以当色调近乎单一的黑白画面上突然划过鲜红的笔触时,才更加震撼人心。

    红色代表献血,意味着死亡降临。

    “无头骑士”每一次出现都快如闪电,手起刀落,人头像瓜果一般落下,献血喷涌而出,在夜色中依然红的刺眼,还有几滴献血顺着刀锋慢慢的滴落,制造出恐怖悬疑的氛围。

    每一种色调都有自身的叙事意义,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力,使叙事间的差异性被分割。

    红与黑的对比异常鲜明,同时红色与黑色一起运用,又代表了另一种情绪:仇恨。

    对这两种颜色的偏好,奠定了本片的基调:黑暗、血腥、仇恨、恐怖。

    光影

    在对光和影的运用上,几乎所有哥特风格影片都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光影的效果与影片的风格有着极大的联系。

    一般来说,光亮象征安全、美德和欢乐;黑暗代表恐惧、邪恶和未知。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里,光亮和阴影都带有氛围,对于光与影的充分运用造就了蒂姆·波顿独特的光影效果。

    在影片中,“无头骑士”出场时,常常通过不稳定的影子塑造人物的神秘感,并通过逆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轮廓,表现出阴森而神秘的巫术般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无头骑士”每次出现都伴随霹雳闪电,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显得若隐若现,紧张而恐怖;

    另外小镇形象总在雾中出现,因为光线在雾中无法直接穿透,增加了画面的朦胧感,漫射光将村镇中黑色的房屋映衬的影影绰绰,显得幽暗而寂静;

    再者通过底光塑造狰狞的面部表情,从而表达人物疯狂和愤怒的情绪。

    哥特艺术下深刻的主题

    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说过:“对于耳背的人,你要大声疾呼;对于视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画出大而惊人的人物。”

    《断头谷》是关于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看似是在表现堕落与罪恶,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意味着纯粹的黑暗”!

    事实上,在迷恋死亡的气息及离奇怪诞的表象之下,影片驻足于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将信仰与精神内涵隐喻其中,试图用强而有力的疾呼唤醒心灵,波顿在用自己的方式剖析人性与社会的悲哀,只有对阴暗事物进行夸大并强有力的渲染,才能激起人们对生命、死亡、欢乐、痛苦、永生、孤独等问题的思考,而这也正是创作者真正的意图。

    蒂姆·波顿哥特风格的电影将黑的一面极力的放大是为了使那点点的光明显得更加璀璨,让这来之不易的温暖能够直抵人心。

    在哥特艺术的作用下,阴暗与优雅不再是绝对的矛盾体,美好与邪恶也不再完全对立。

    不拘泥于单纯血腥的感官刺激,波顿能从惊骇的形象与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到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乃至社会价值、人伦道德的丧失与缺陷。

    影片以一种非常规却饱含人性关怀的视角去透视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达着那种阴郁、痛苦、悲伤的情感世界,之中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克莱恩的坚持、小马斯的勇敢、卡崔娜的善良,正义最终能够战胜邪恶,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品质。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荒谬的事物上触摸到可贵的温情,从最绝望黑暗的情境中感悟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带给心灵极大的抚慰和净化。

    黑色与残酷吸引人,纯真与温暖打动人,这正是蒂姆·波顿创作哥特电影的用意,就像在《断头谷》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他让那只红衣凤头鸟出现在枝头,何其珍贵,这抹亮色让人们看到希望、感到温暖。

    虽然在波顿的电影中有恐怖的气氛、有生活的不幸、有孤独忧郁的人物、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困难重重。

    但是无论如何,波顿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气氛再恐怖也是可以孕育光明结局的、生活再不幸也是可以乐观面对的、人物再孤独忧郁也是可以展露笑颜的,交往的困难再多也是也是可以沟通跨越的。

    就像这只黑色中的一抹红.......希望无处不在。

     3 ) 祛魅:必要性与可行性

    即使蒂姆•波顿只是出于某些恶趣味才拍摄了这部《断头谷》,任何一位称职的评论者也不应该这样去揣度作者的意图。然而或许正如该影片的另外一个译名所昭示的那样:“无头骑士”——就像横遭枭首一样,被称为“思想”的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不存在的。故而撰写一篇可看的影评变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好在文艺批评并非陈述——不论是陈述情节或“主旨”。文艺批评按照本雅明的说法,近乎一种炼金术。这也就意味着批评有可能点铁成金。反过来说,“点金成铁”也并未被排除在可能性之外。您所要读到的这篇短评,大抵可以被归入后一种类型。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结构是近乎对称的。影片被某个认识性叙事事件切割成了两部分:祛魅与施魅。前半部分的核心人物是约翰尼•德普饰演的青年警探克瑞恩,而后半部分的则是无头骑士。克瑞恩警探代表了一种将世界理性化的力量,他笃信科学,并且试图将一种科学的办案方法带到最笃信神秘的断头谷。这正是祛魅的尝试:人类企图以一种理性化的方法解释一切不可思议之事。当然,在本格派的推理故事里,祛魅过程是相当普遍的。技巧高超的叙述者总是尽可能地将故事里的犯罪描述成不可能完成的,然后再由种种推理和巧合揭穿作案手法。在这个过程里,表现的是一种“施魅-祛魅”的传统叙述模式。然而《断头谷》却并未落入这一窠臼。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读者遭受了一种蛊惑,而这种蛊惑来自克瑞恩警探代表所代表的以科学对案件祛魅的信心。只是这种信心终究遭到了挫折,继而覆灭了。
    说起来也许有些可笑,粉粹了观众的幻想与克瑞恩警探的信心的竟然是如下事实:无头骑士(居然)真的没有头。事实上,无头骑士因失去头而获得了“神秘”。而在他最终寻回头颅之后,他完成了自己的传奇,也便消失在日常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了。头颅的失去与复得同时伴随着神秘性的获取与终结。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骑士没有失去头,那么他会一直安稳地盘踞在树根底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是神秘的、不能以科学解释的,但是因为他并未闯进小镇的日常生活,故而只是作为某种谈资而被人偶尔提起。然而当某个阴谋的实践者隐匿了他的头颅,他才将某种神秘性因素带入了众人的视野之中。这似乎意味着,潜藏的神秘因素会在遭到破坏时现身。《断头谷》没有成为一部说教片是因为,它没有像很多笨拙的环保题材电影一样,把神秘的现身与失控解释为人类祛魅尝试的后果。然而也恰恰因此,《断头谷》似乎也并没什么可以称道的深意。它无非告诉了我们一件浅显的事情:哪里有理性化,哪里就有更加强大的非理性力量。
    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克瑞恩警探何故深信科学的理性化力量。窃以为,唯有如此,他才能在残暴的时代与顽固的回忆的夹缝里,暂时获得某种可以短暂停歇的安全感。甚至可以说,唯有不断将世界合理化,他才得以迫使自己相信这个世界确乎是合理的。而这,不仅是维系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底线,也正是吾等有情众生皆以皈依的精神必难所。然而正如电影所讲述的那样:这种愿望正在被难以驯服的世界一再粉碎。在我们的时代,祛魅已经成为了某种惯性行为,在既定的分工架构下,每个领域都在拓展其认识。然而在这条路上我们又能走多远呢?或许某天,重夺神秘性的无头骑士会再次袭击我们赖以维生的“合理化”的庄园,或许不会。只不过,除了继续祛魅,我们早已经被无选择了。

     4 ) 迷人的冷色调

    电影来自同名小说,结合了悬疑、惊悚与奇幻。电影色彩与场景阴冷深沉,更凸显了故事的幽秘诡异。而具备了艺术感的道具也让人不由得不敬佩电影人的用心与热忱。演员们非常出色,尤其男主角将心境变化演绎得恰到好处!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池,每当失落沮丧的时候,人们就会躲进去。而有的人会呆的时间短一点有的人会呆的长一点。但是人只有自己去成长的。也许一些打击挫败伤害如梦魇一样缠绕不可挣扎,但是人必须自己去打破去勇敢,那座城池也就轰然倒塌。

     5 ) Sleepy Hollow

    图文版请见http://www.mtime.com/my/mnauce/blog/367853/

    Sleepy Hollow这部影片拍得相当精致,下面仅就影片开场稍加讲解。
     
    音乐响起,字幕出现,字幕出现所伴随的气雾暗示mystery,已为影片定了基调。

    然后画面中是红色粘稠状液体滴下,有点象血(再次定调)。
    再后是两只手握到一起。接着是几个运动镜头呈现了一份遗嘱及其签名,几个镜头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运动,颇为悦目。。。封合,加印(再次强调了立遗嘱者的名字以及家族徽章,徽章图案--风车也是影片后来一个重要场景的发生地(windmill爆炸这个Motif在Burton早期影片中Frankenweenie已有出现,当然追根溯源是向31年Boris Karloff主演的那部经典科幻恐怖片Frankenstein致敬。)
     
    这几个镜头一气呵成非常流畅,但意义尚待揭晓,特别是两只手握到一起那个镜头,其实这场戏是影片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开头一环。另外第一个镜头红色粘稠状液体滴下其实只是以后几个镜头的中间一个。将之提前更显定调意味。事实上也正是这份遗嘱导致了以后的流血事件。
     
    流血事件很快就发生了,画面中一辆马车前行,马车外壁显示第一幕中那个家族徽章图案(图4),暗示车中人即是刚才的立遗嘱者。然后远处一个闪电,车中人(显贵打扮)向外张望,看到路旁一个稻草人,脑袋是万圣节南瓜,身体是骷髅,手做狰狞恐怖状,稻草人motif给影片增添了几许不祥的气氛。马车继续前行,又是一个闪电,这次闪电仿佛就在马车上方,雷声也清晰可闻,危险似乎更近了(声空间处理得好)。车夫开始有点慌乱,这时传来马匹嘶叫声,车身开始颠簸,车中人渐觉不安,然后是画外剑出鞘声,手起剑落声。车中人向外张望,车夫已成无头车夫。。。车中人慌忙跳车逃入路边齐人高的草丛中,跑了一段往后张望是否来人追及,猛一回头发现前方正矗立了一个南瓜稻草人,特写使其样貌更为狰狞恐怖。再回头,画外剑出鞘声,只一刻车中人也成无头之鬼。然后一个特写,溅血的南瓜脑袋,似乎在狞笑。整场戏结束,无一句对白,全赖影像叙事的功力。同时留下大量疑问:凶手是谁; 被害人什么身份; 动机为何?
     
    然后镜头切到New York City 1799。开始是外景,画面用了滤镜,男主人公Ichabod Crane出场(Depp饰)。然后两段室内戏,一段监狱,一段法庭。
    Crane的言行举止宛如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性象征--他对监狱长说应用病理学来判定死者的死因而非草率处理。监狱长半讽刺地驳道“Are we heathens?”
    其后在法庭,Crane又是一通演说:“我们即将步入新世纪的曙光(read 文艺复兴以降伴随近代科学诞生的理性的曙光),而我们的法庭还在使用中世纪的刑具。一旁的监狱长对其大喝Stand Down.这回轮到Crane反驳,“I stand up for sense and justice,..., we must use our brain to detect vital clues, using up-to-date scientific techniques.”
    法官于是说俺们正有桩悬案,就让你的up-to-date scientific techniques一显身手吧。注意法官的扮演者正是Dracula的著名扮演者之一Christopher Lee(又是一种定调)。另外注意Crane提到刑具时身后的那个刑具--那种禁锢人全身使之完全不能动弹的刑具, Silence of Lamb中也用过的那种。这个刑具的意义会在后来Crane的回忆中显现:与其童年创伤相关。
     
    接下来Crane赶往悬案的发生地--Sleepy Hollow。沿途风景迤逦,同时上演职员表(时机把握很好),配乐也出色(本片配乐依旧由Burton老搭档Danny Elfman操刀。)Crane在马车里也不闲着,翻开他的笔记本,看他那些科学仪器的图示,Sleepy Hollow的地形以及关于悬案的几个重要事实,这当然不仅是他自己看也是给观众看,进一步确认Crane的理性。

    到此为止影片算是热身结束,正式开场。以下基本都用蓝色滤镜,Crane刚到Sleepy Hollow的几分钟对影片中所有重要人物都展示了一下,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比如Crane走进房间前黑暗中一对男女热吻的的镜头也是一个伏笔。
     
    下面的戏基本围绕作案-侦破展开,高潮迭起,Burton也不时在horror中穿插humor,romance以缓和节奏。这当中有好多镜头都给人印象深刻,最特别的是无头骑士前来斩杀助产妇一家三口那场戏,来之前小孩转着香炉,在墙壁上映出各种恐怖又美妙的造型。而当无头骑士来时壁炉的火焰上窜,火焰一瞬间显现出若干个ghost face造型.(见本文最后一张截图)
    注意上面最后那张截图中, 父亲变成了无头者(片中的恐怖意象).


    影片主题
    Sleepy Hollow 与Charlie and Chocolate Factory这两片里,Burton都在主线之余多次穿插了主人公的童年回忆,这些回忆揭示主人公的童年创伤,手法带有精神分析意味。(童年创伤, 恋母情节, 移情等)
    Sleepy Hollow这段童年回忆有其象征意义, 一定程度上映照了历史进程。
    Crane的母亲是witch,一个天使般的形象。其父则是clergyman,代表教权。其父对其母的迫害对应于中世纪的搜巫运动,片里的各种刑具也类似当时宗教裁判所所用的那些。因为母亲的死,Crane长大成人后,自然而然地抗拒父权(教权),他成了scientist,试图以理性之光趋走中世纪的黑暗(教权统治)。不过,在他的探案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用理性来解释,他从高举理性逐渐走向接受非理性,这也映照当代知识界的认识论现状。
    帮助他完成这一转变的,还有与Ricci的爱情,对Ricci一见倾心(bewitched),而这种爱一定程度上又是Crane恋母的移情。Burton在此片中曲折地表达了他science/magic,ration/irration的世界观。

    最后贴几个幕后制作的图, 第一张是Burton与Depp,Richardson。第二张是断首的模型,第三张是13个ghosts造型的火焰。(类似的idea其实在Nightmare Before Charistmas里就出现了,不过这次Burton玩得更绝了。)

     6 ) Heads Will Roll——适度尖叫

    Heads Will Roll——适度尖叫

    么么观影手记13
    《断头谷》
    1999年出品
    蒂姆波顿
    ★★★★☆

    Heads Will Roll.

    其实哪有那么可怕,至少吓不到现在的我。我已经接受csi的魔鬼训练一年多,满地翻滚的头颅和喷溅的血液,吓不倒我。

    倒是被强尼戴普的可爱击倒了,那时候的他还身形消瘦,面颊上有两片阴影,头发乌黑精致,眼神明亮而执着。但是当他是Mr.Wanka的时候,虽然妆容一样细腻,但很明显你知道他那张脸上扑了多少粉,虽然头发一丝不苟,眼睛一样睁得滚圆,但很明显你知道那是他用了多少精神强撑着表演给我们看。是的,他老了,当他开始有胡子,当他开始有皱纹。可是我是在他的脸出现颓势的时候认识的他,人们都怀念他青春不再的脸,人们也都举杯为他成熟的小胡子和抬头纹庆祝。可是当今天看到他从前的脸,我才知道人们举杯后的怀念大于庆祝。

    他是一个值得怀念的人。因为除了电影,他几乎不走到追光里来。

    我所知道的,都是电影里的他。在那里,他可以木讷,也可以疯狂,他可以流浪,也可以守住信仰。

    在这里,他适度的胆小,适度的自闭,适度的勇敢,适度的慌乱,然后很适度的把案子破了,顺便适度的把美人带回家。

    适度,没错,不仅是他的表演,还有整个电影。一切的一切都很适度。所以你不能说这是一部多么多么骇人的电影只因为它有几个滚动的头颅,同样也不能说这是一部多么多么成功的电影只因为它是强尼戴普和蒂姆波顿一起鼓敲出来的东西。所以只是适度。肯定是部好作品没错,不过是beyond excellent and full of prestigious.

     

    不过我确确实实是一路看下来了,中间没有按stop也没有关掉(这种情况对我来说基本适用于所有电影= =),然后一直跟着思路在想为什么要杀这个人为什么要杀那个人(这个才是重点。。。)。所以在imdb上我给了9分的评分,别看我在这里大叫它的平庸(适度就是平庸)。所以有的时候猫的胡话是不可信的,尤其是一只正在发烧的猫。

    顺便一说,我发烧了。还坚持看电影做笔记,我真是一只好猫。

    最后贴一张海报,那个女人的脸,好象小孩子,乍看还以为是《夜访吸血鬼》的续集,强尼的脸也那么不真实,片中的他可没有这样自信,所以这不是一张好海报,还是文章开头那张海报好。

    http://mee.ucblog.com/user1/1179/upload/200511171703.jpg

     短评

    尽管德普秀色可餐,但蒂姆伯顿的片子实在是不适合吃饭的时候看的!

    6分钟前
    • Shonleva
    • 推荐

    原来满城尽是大波妹是抄这个的哦

    10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阴暗的故事配上夸张的表演和动作,骑士头颅的牙齿确实是磨尖的就是在排列上有bug,风格挺明显的,蒂姆波顿正常发挥。

    11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蒂姆伯顿靠这部片子吓跑了迪斯尼。

    13分钟前
    • ==
    • 力荐

    恰到好处的惊悚,精致特别的血腥,大爱德普和波顿的组合 。PS : 满城尽是大波妹的场景貌似是抄这里面的罢?

    15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关于爱的魔法阵.关于Nerd被放逐后妄图运用科学手段对抗灵异现象最终被打败而折服的故事.寡言的loli很漂亮,德普很呆.无头骑士很帅,最后终于长回了脑袋,干掉了自己的坏妻子.那棵堆积尸体头颅的大树实在是很妖异,别的就没什么了——总结打3星的原因是:尸体虽然多,妖得不到位

    19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影片打着恐怖片的旗号延续了他在《剪刀手爱德华》中奇异另类的影像风格。色彩浓重的复古风格画面中,镜头将视角停在在偏僻遥远的郊区小镇,被欲望和复仇控制的奇幻故事,英俊和貌美的男女主角,几乎所有的成功元素都为这部影片准备好了。事实也证明,这是部充分体现蒂姆波顿令人赞叹的创作才华的影片。

    20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哥特范十足,里奇可能是最符合波顿美学的贵美人了

    2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没想到二十年前就能有这么好的特效,主角脸色苍白,像极了吸血鬼。这样的惊悚片能获得奥斯卡奖,名副其实。

    25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推荐

    恐怖精品——虽然并不真的恐怖。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JD扮相最帅的一部~

    32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完全的制作精良,特别是布景,那气氛必须摄人心骨啊。原声也很棒。

    33分钟前
    • 皓宇
    • 推荐

    Tim Burton出品,无可争议。@2605 Vista Way, Orlando FL...尼玛看了三周终于看完了

    36分钟前
    • -VeronicaWooo-
    • 推荐

    很早知道这片子也是因为第十放映室。但很晚才看的。。08年。看不出来女主角Christina Ricci

    39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这又是一部可以发花痴的片子~

    40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看了蓝光版,已经记不得dvd时代是跟谁看的了。。。。。口味真重啊。。。。。

    45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jonny deep is not that hot to me now.not any more

    49分钟前
    • 绿毛水怪
    • 还行

    画面相当美

    52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

    《断头谷》有什么特点?总体上看,本片叙事苍白、粗糙(只好依赖浓墨重彩的配乐进行叙事)、着重主要角色塑造、讲述古典冒险故事、奇观的构建充满想象力、视觉风格高度哥特化。因此我似乎可以合情合理地说,蒂姆波顿的电影就是阴森版的迪士尼电影。

    54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还行

    不恐怖,倒是比较搞笑。原来德普贱兮兮的海盗表演是从这里开始的

    5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