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追随1998

    追随1998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英国1998

    主演:杰里米·西奥伯德,亚历克斯·霍,露西·拉塞尔,约翰·诺兰,迪克·布拉德塞尔,吉莉安·艾尔-卡迪,詹妮弗·安格,尼古拉斯·卡洛蒂,达伦·奥曼迪,盖·格林威,塔索斯·史蒂文斯,特里斯坦·马丁,瑞贝卡·詹姆斯,保罗·曼森,大卫·博维尔,大卫·朱莱安,芭芭拉·斯特潘斯基,艾玛·托马斯,戴安娜·札克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酿魂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剧照

    追随1998 剧照 NO.1追随1998 剧照 NO.2追随1998 剧照 NO.3追随1998 剧照 NO.4追随1998 剧照 NO.5追随1998 剧照 NO.6追随1998 剧照 NO.16追随1998 剧照 NO.17追随1998 剧照 NO.18追随1998 剧照 NO.19追随199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比尔(杰里米?希尔伯德 Jeremy Theobald 饰)是个游手好闲的作家,借跟踪陌生人打发时间。这让他体验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很神秘,也很刺激。不过,有一次,比尔盯上了一个西服革履的家伙克布(艾利克斯?浩尔 Alex Haw 饰)。尾随到餐厅之后,他却被对方识破,只得摊牌。克布是个贩卖盗版光碟的商贩,此外还做拧门撬锁的勾当。克布带着比尔潜入了陌生人家中,但比尔发现克布根本不取财物,而是寻找主人蓄意掩盖的隐私。同时,克布还提醒比尔要注意仪表。后来,比尔认识了一个神秘的金发女人(露西?拉塞尔 Lucy Russell 饰)。在酒吧,比尔主动与她调情,但是对方冷若冰霜。原来她是黑社会大佬的女人,但是不可遏制的激情让比尔失去了理智,从而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长篇影评

     1 ) 追随

    偷偷潜入别人的房间,窥探他们的生活和隐私,是不是很神秘和刺激呢?跟连环逆转的结局相比,恐怕还算不上什么。处女座就如此惊艳,难怪后来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布局精巧悬念迭起表演到位堪称经典。
    从《追随》这部70分钟的长片处女作中,可以看出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特点、强项与才华,其以后的作品不论多么大的制作,精髓的部分一直保有着,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剧情,非线性的叙事技巧,非常注重结构设计,释放光影这个载体的特有魅力,另,在这部小成本的精悍之作中,画面粗粝,透着股子酷劲儿,剪辑水准令人感叹!

     2 ) 凝视者必受罚——现代主义电影的前世今生

    (一)诺兰与希区柯克交响

    前段时间看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处女作《尾随》。处女作总是闪耀着作者的独特个性,以及对作者影响最深的前辈的印记。《尾随》故事结构上的诺兰式特征自然无需多言,不过一旦把这种时空交错的结构还原成一个线性的故事,就能很明显看出,这是一个向希区柯克的《眩晕》致敬的电影,两者几乎有着一样的故事。

    首先,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有着一个需要尾随和窥视别人的职业。《眩晕》的男主角斯科蒂是个侦探,而《尾随》的男主角比尔一开始是把尾随和窥视别人作为兴趣,后来当了业余小偷后,物色和跟踪下手对象也成了他的某种职业。其次,他们都爱上了自己尾随和窥视的对象,一个神秘的金发女人。再次,他们会发现这个神秘的金发女人欺骗了他们,金发女人告诉他们的故事,以及刻意让他们窥视到的表象,都是营造出来的假象,目的是要让他们陷入某个圈套和阴谋。于是,窥视者猛然发现自己成了被窥视者,尾随者成了被尾随者。最后,也是最有讽刺性的,作为欺骗者和假象的金发女人,最后一定会被抹除掉,因为她们的存在成为了整个阴谋的一道裂缝,只要她们还活着,就能从这道裂缝中窥视到真相,所以故事必须以她们的死亡作为结束。

    作为主人公的两个男主角,和诱惑和欺骗了男主角的两个金发女人,构成了一组互成表里的二元对立,象征着男人—女人、窥视者—被窥视物、主动主体—被动客体。到了故事后半部分,这种结构会发生反转。但无论是男主角还是金发女人,在影片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斯科蒂两次目睹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坠楼身亡,一次是作为假象,一次是被自己亲手抹杀,他虽然治好了恐高症,但永远悬在真实与象征的世界之间,上天不得,下地不能(有学者认为,《眩晕》的整个故事其实在片头斯科蒂悬在半空中就已经结束了,后来的所有故事都是他悬在半空中这种处境所造成的幻想);而比尔则成了替罪羔羊。两个金发女人都死亡了。两部电影中,唯一的受益者是谁呢?那个推动整个事件却又超然物外的父亲般的角色。《眩晕》里是斯科蒂的同学,他请求斯科蒂跟踪他的妻子(那个金发女郎),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叙事中,直到他真正的妻子死去,他才再次出现在法庭上;《尾随》里是教比尔行窃的柯布,他带比尔走进了那个金发女人的家,刻意地让家里摆满了女人的照片,引诱比尔拿走了女人的内衣,然后,他坐等比尔主动尾随和窥视那个女人。他们都让斯科蒂和比尔成了他们的替罪羔羊(妻子坠楼身亡成了斯科蒂的责任,金发女人的死被认为是比尔谋杀的),而金发女人死亡后,所有指向他们才是阴谋的设计者的证据都被消除了,真相被掩盖了起来,象征界依然安全,他们继续扮演着自己文质彬彬的角色。

    (二)观众与凝视者的认同

    希区柯克后期的作品《眩晕》(1958)、《精神病患者》(1960)、《群鸟》(1963),和诺兰早期的作品《尾随》(1998)、《记忆碎片》(2000)、《失眠症》(2002)、《致命魔术》(2006),基本上,能从这些电影中总结出同一个主题,既“凝视者必受罚”(我刻意省略了1959年的《西北偏北》和2005年的《蝙蝠侠前传1》,这是自然,导演毕竟不是为了理论家去拍电影,但依然不妨碍对他们进行理论)。

    在经典好莱坞的语境中,凝视者和行动者是观众认同的对象,不管是无缝剪辑还是大团圆的结局,目的都是要让观众通过这种认同获得快感。而托马斯•沙茨指出,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想影响的新好莱坞,首先试图打破的就是这种凝视的快感。莫里斯•迪克斯坦曾这样概括他所理解的现代主义文学:对虚假的客观中立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反叛、对读者(观众)的敌意、以及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三个特征几乎都可以在希区柯克身上看到,这也是为什么托马斯•沙茨在《新旧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中把希区柯克看作是经典好莱坞转向新好莱坞的过渡性关键人物。

    在《眩晕》、《精神病患者》和《群鸟》中,任何一个主角、一个观众移情的对象,都必然在电影中受到惩罚和欺骗。《眩晕》中的斯科蒂自不必再说。《精神病患者》也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让观众已经认同的主角死去。当然,在那场著名的浴室谋杀之前,玛丽成了被窥视的对象,何况,按照女性主义的观点,玛丽毕竟是个女人,她不会成为贯穿全片的行动者和观众的认同对象。那么,在另外一场同样著名的侦探在楼梯上被杀的场景(齐泽克似乎对这个场景尤其的津津乐道),侦探在被杀前却是一直是作为窥视者而存在的。而且,导演不厌其烦地反复使用正反打镜头,使得观众彻底认同了侦探的视点,却在这个场景的后半部分,突然终结了这种认同,摄影机升到半空,成为了一个客观全景镜头,让观众眼睁睁目睹那个先前还是自己认同的侦探被残忍地杀死。希区柯克对观众的惩罚和施虐,几乎已是明显的事实了。《群鸟》则更加明显,一个气急败坏的妇人,面对毫无缘由的群鸟的袭击,突然对着镜头、对着所有观众(其实是对着女主角)大骂道:“为什么它们(群鸟)要这样做?他们说,是你来到这里后才开始这样的。你是谁?你到底是什么东西?你从哪里来?我觉得你就是这一切的原因,你是魔鬼,魔鬼!”毫无疑问,这一刻,剧中人物突然跳出了故事情境,直接对着观众进行指责,是观众窥视的欲望造成了这场灾难。而最后,作为观众直接替身的女主角米兰妮,也因为自己窥视的欲望而受到了惩罚。她不断地接近一扇禁忌的大门,然后在窥视的欲望(其实也是观众的欲望,观众要求她打开门)主导下打开了门,她立刻目睹了铺天盖地的鸟的袭击,所有鸟都冲向镜头,肆无忌惮地折磨那个窥视的女人,而观众却绝望地继续忍受希区柯克一再的正反打镜头,让我们跟着那个女人一起经历一场群鸟的恐怖袭击。

    事实上,在希区柯克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作品中,除了《西北偏北》是一部在故事上类似于经典好莱坞和他本身30年代英国时期的作品(一个遭遇飞来横祸、无辜受到诬陷的男人,展开了一段旅程和冒险,最后洗清了自己的污名,还在冒险过程中结交了一位一开始与他矛盾重重的女性,《39级台阶》、《贵妇失踪案》都是类似的套路,既有动作冒险,又有卡普拉式的两性喜剧),其他作品都是充满这种现代主义特征的:明显让人意识到导演和摄影机的存在,强烈的导演意志甚至影响了故事的正常叙述,以及对观众刻意的欺骗与惩罚。莫里斯•迪克斯坦在其著作《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中图解式地展开了自己对50年代末和整个60年代美国文化界各种现象的观察,也许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希区柯克那个时期的电影才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一种充满自觉的文化反叛姿态,虽然还有着掩饰,直到70年代新好莱坞神童们更加鲜明地体现出这种姿态。

    那么诺兰呢?这个与希区柯克同样从英国来到好莱坞、深受希区柯克影响的导演,似乎更坚持希区柯克的方式而不是新好莱坞神童们的方式。通过剪辑而将时空关系打乱成为了诺兰电影的特色,这种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依然是现代主义的:在叙述故事上的人为性,使得导演的个人意志在电影中被明显体现了出来,观众也被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组织上来。同时,“凝视者必受罚”的原则依然贯穿着诺兰早期的大部分电影。《尾随》已经分析过了,在我的另外一篇影评《来自客体的致命凝视》中也分析过《致命魔术》中,两本日记本即是被窥视的对象,却也是欺骗凝视者的陷阱。《记忆碎片》和《失眠症》都是戏弄了行动者,他们最后苦苦追寻的对象不过是他们自己营造的幻象,那个他们所仇视的客体最后指向他们自己(本质上这也是《致命魔术》的主题)。但诺兰依然是重视故事的导演,就像希区柯克那样。虽然一再地戏弄观众、一再地增加观众的观影难度,但他们的电影依然是好看的。

    (三)现代主义的革命性与今天的妥协性

    现代主义在美国60年代作为一种革命的工具而使用,它的革命性正在与它的颠覆性。齐泽克今天所做的,也无非是通过引入拉康的理论,试图再次激活现代主义所具备的这种革命性。通过拉康的理论来重新解读诺兰的《尾随》和希区柯克的《眩晕》,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看法。

    比尔和斯科蒂毫无疑问是象征着我们观众,而柯布(也许应该是黑帮老大)和斯科蒂的同学则是统治阶级父权(或好莱坞和现代传媒),他们通过技术手段试图让我们相信一个故事(正如经典好莱坞所一直做的那样,构建神话),而让我们相信的手段恰恰是利用我们凝视的快感本身。一旦我们相信了他们的故事/话语,我们就进入了他们为我们精心构建的象征界,我们通过窥视和追逐那些虚构出来的影像而获得快感,并越陷越深。

    正如诺兰在自己最新的商业大片《盗梦空间》中,为盗梦师安排了一个“图腾”,使他们能够区别现实和梦境(所以那个旋转的陀螺才得以在好莱坞式的大片中构建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虚拟的象征界中的一道裂缝),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正是要在意识形态严丝合缝的象征界中留下一块真实界的碎屑,使得消费主义时代下的消费者们能在现代传媒的各种信息图像的狂轰滥炸中得以幸存。现代主义小说反对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迪克斯坦看来,现代主义并不是要让小说脱离现实和经验,而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经验越来越被工业和传媒构建出来,人们的需求和快感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他们真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批判性究竟还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现代主义不是通过追求故事的真实性以实现故事本身的批判性,而是通过其荒诞性和形式主义的特征,让读者透过纸页看到背后一个作者的存在,从而反思我们的经验。

    在现代主义的电影中,这种标志着电影本身虚构性的“图腾”是随处可见的,它不仅仅是故事中的那个金发女郎,还有跳切、非线性、对着镜头说话等一系列电影技法。然而那个被抹杀的金发女郎也许本身就预示着这种现代主义的反抗是注定失败的。连跳切这种戈达尔发扬光大的最具有颠覆性的电影技法最终也能被商业大片所吸收,并创造一种更富快感的快速剪辑手法,那么诺兰的越趋商业化也是理所当然的。在《盗梦空间》中,打乱的时空结构被精巧地排列了起来,成为了一层层梦的世界,现代主义的技法在这里被发展到极致,但其本身的批判性却荡然无存。从《尾随》到《盗梦空间》、从希区柯克到诺兰,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现代主义电影的前世今生。

     3 ) Alex Haw后续报道

           Christopher Nolan,处女作,28岁,6000美元的成本,全职工作者星期六拼凑拍摄,整整一年,看似难舍难离的插叙倒序,看看Nolan到目前所拍过的电影几乎是清一色的导演和编剧,这也是牛逼的基础,几乎把性格融入了每一部电影里,看看Christopher Nolan的十多部电影里,似乎都有着相同的气质,又有着各自的不同,Nolan乃真大师也。
          此处省去赞美Nolan的文字, 很可惜一直把《following》排在豆瓣想看里面,到今天才看完,真是可惜,《following》给我带来的触动是深刻的,我真正知道了这好的导演没那么容易的。
           有意思的是,《following》一共才只有四个演员,男主演的名字cobb,也是诺兰《盗梦空间》里面男主演的名字,《following》里饰演cobb的演员是Alex Haw,个人觉得这哥们在71分钟里演的很酷,非常精彩,通常到这里,就想知道这哥们还演过其他的作品么,google上也找不到第二部,豆瓣的评论里,大家似乎都Alex Haw也不太感冒,没有什么讨论,更多的是在议论影片的本身,在IMDB.COM上Alex Haw也只显示这一部《following》作品,看来不假,这哥们当时就是一票友,或者说兼职的,业余的。
           不过google总会给人带来惊喜,很简单的就发现在伦敦现在确实有个名叫Alex Haw的艺术家、建筑师,仔细对比了一下照片,地点是伦敦,应该没问题,没错,就是他。
            Alex Haw现在横跨艺术、设计、建筑多个领域,有着自己的工作室Atmos,http://www.atmosstudio.com/,而且还多次来过中国,在广州等地办过设计展览。
            这是一段关于Alex Haw的介绍:Alex Haw is an architect and artist operat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esign, research, art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He runs atmos, a collaborative, exploratory, design-led practice creating architecture and events with an emphasis on content and connectivity, real-time respons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atial sensuality and heightened articulation. Projects range from private houses to public landscapes, installations to eco-cities. Atmos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turning real-time body-scans into performative spaces, a digitally-fabricated house, an inhabitable cloud, a self-learning office and an eco-city for the Middle East. Alex studied at the Bartlett and Princeton on a Fulbright, worked for Grimshaws, Rogers and Diller+Scofidio, and has run design studios at the AA, Cambridge and TU Vienna. He writes & lectures widely, is contributing editor at WIRED UK and runs Latitudinal Cuisine.
             《following》里那个cobb多么洒脱自信,现在的 Alex Haw一脸的老态,不过艺术家的范有了,不禁感慨:岁月催人老啊,可以拿来他的两段视频看看。
    http://www.dolectures.com/speakers/speakers-2010/alex-haw
    http://vimeo.com/user418245
             Alex Haw为什么不在演员上继续发展呢,是没有机会,还是演员并不是他最喜欢的呢,有机会问他吧,:)
             

     4 ) 悲观主义花朵

    黑白电影里,两个男人欲在陌生的公寓里行窃,却让初次做贼的男主角在门口找到钥匙。当拍档说,新手总有好运气时。我没来由的觉得克里斯托弗诺兰在1998年拍摄的这部处女作会是部好电影,有时候直觉就是这样气势汹汹。但还有一件事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追随】甚至成为了这段时间我看过的电影当中,最迷人的作品。

    有种老掉牙的说法是,导演的一生永远在拍同一部电影。在首部电影问世之后,剩余的作品都是在重复自己,只不过重复的方式不同。照我看来,似乎真的没有哪位导演可以作为特例而打破这个规律。甚至是风格涉猎甚广的李安,纵观其创作生涯,所念念不忘的一直是父辈的压力和自身的欲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便是风格题材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色戒】与【制造伍德斯托克】,细细想来,也仍然是同宗。

    但我却更喜欢我的一个电影课赏析老师的说法,她说一个人最喜欢的电影里面有他的童年。那些在他幼年时期影响他的事情,会延绵不断的影响他的一生。以至于他不得不毕生解答它,从而获得安宁。照这样看来,克里斯托弗诺兰或许会和希区柯克甚至是爱伦坡有相似的童年。不然,他的作品里怎会充斥着那样诗意的恐慌。

    当你觉得孤单的时候,会禁不住去尾随一些人。人海茫茫,他们会因为你的追随而突然的放大。他们的欲望和颓靡像是猎物吸引着你去靠近,你仿佛因此得到真相。电影里的男主角穿梭于潮湿暗淡的城市街道,毫无方向去尾随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他贫困潦倒,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这样的接近去嗅得一丝充实的味道。直到有天被行家识破,却误入事先设好的谋杀局。

    完全可以把【追随】看做是【记忆碎片】的前身,因为不论是表达的情感,还是剪辑手法,它们都太相似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他对人性和社会充满了怀疑与热爱。而这种怀疑和热爱使他的主角们在人潮汹涌中茫然无措。超高的智商,精密的理论也无法让他们立于局中局的不败之地,而脆弱的沦为一个被利用者。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真相,包括自己。因为人极易被误导,人也充满利益下的谎言。所以爱也很可能不是真的,正在爱着的人或许只是杀戮中的同谋者。坚贞的信仰只是他人谋取利益的一个环节。当发现一切的时候,已经太迟了。只能站在原地看着空空如也,就连知晓也仿佛施舍。因为隐瞒已无价值。

    或许这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世界,坚固而又脆弱。从骨子渗透出来的不安全感,主导着他浪漫的情怀。

    【追随】作为一部几乎是零投资的学生作品,无疑是让人震惊的。其优秀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同样作为处女作的贾樟柯的【小武】或者是塔可夫斯基的【回归】。之后诺兰也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创作能力执导了自己钟爱的蝙蝠侠系列。一跃成为一线导演。而他的静谧冷峻,如同一朵悲观主义花朵,成为当今影坛最奇妙的部分。

     5 ) 非线性非在哪儿

    编制奇特情节,一直是年轻导演处女作的普遍追求,诺兰也不例外。非线性叙事听起来名头唬人,实际拆解后,自有其规律,也就是说,可以效仿之法。略过非线性处理时间和故事主题的文学性吻合(在该片中男主角第一次不合时间逻辑的镜头插入,是他换了一身形象,走向地下酒吧大门,弦乐响起------彷佛另一个角色登场),单就打破时间逻辑叙事来说,可以举这么个例子。

    假设故事的事件序列由A、B、C、D组成,现在我们把原来在后面的C挪到前面来,故事就变成了A、C、B、D。

    问题来了,这样抽走一块,观众看不懂怎么办?
    所以实际操作时,是将C切分C1、C2,C1挪前,而C2不动。
    故事变成了这样:A、C1、B、C2、D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观众看到C2时候,想起C1,脑补还原出整个情节序列,又可以制造出非线性的时空迷离效果。更加有意思的是,一些过于奇特甚至不真实的情节,可以通过这种自问自答式的设置,让观众认同。比如:在电影“心迷宫”里,开始路边有个人手拿石块,要行凶险之事-------这激起了悬念和观众好奇心(听起来和电视剧预告片的噱头差不多)-------他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砸下去了吗,他砸的是谁?在电影后半段,给出这个场景的再现,给出答案。

    需要说明:1,这种情节剪辑的花招多用于悬疑气氛的片子。观众得有侦探心态。
                      2,C事件切成C1、C2的切点所在,必须是一个能够形成因果链条的完整场景,即能够让观众由C2联想起C1。比如:C1是一男一女相识,C2就是这两人热恋中,或打算分手。
                      3,C也可以切割成更多块,C1、C2、C3、C4,如果是故事核心情节点,就牵扯到另一个悬疑片爱用的招------“拆分情节点”------例如日本电影“告白”,娄烨的“浮城谜事”,使得最终真相的包裹可以被层层揭开,造成反转。当然,这是另一种情节套路了,和主线是当下现实、副线是主人公回忆,两线平行剪辑一样,一般都不放在所谓非线性话题下讨论。
                      4,选择的C的碎片,必须是在画面上,给观众视觉上留下深刻刺激印象的,这样有便于观众组织记忆。
                      5,音乐的配合,碎片镜头的长短。是必须考究的。
                      6,既然C的碎片可以前置,那么也可以试试后置。重点是,编剧要抱着冒险心态,敢玩。因为在日常生活语境中,人们还是习惯于按时间叙述和聆听前因后果。
                      7,针对市场来说,吃饱了的中国人民,也会有一小撮,以“我看懂了情节复杂的需要智商的高级电影”为自傲和尊严的(难道不是有一些二货伪知识分子发明过高智商电影这个词吗?)。所以别拿艺术片勾他们,得拿情节编织绕他们,然后让他们获得解谜的满足。
                    随性而记,不严谨,望有助于对电影叙事游戏有兴趣的人。顺便说,在上世纪初开端的现代派文学实验中,这些花招不算什么新鲜事。有很多文学作品早在时间处理问题上,走到了极端--------举一个近些的例子,马丁艾米斯的“时间箭”。

     6 ) 故事的正常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吧。。。

    首先这部片的剪辑比Inception更狡猾。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往往用相似的动作让两个场景连在一起。例如:在第一时间推门的A——第二时间进入房间的B。之类的剪辑特别多,很容易让人晕头转向。因此必须抓住诺兰特意留下来区分场景的标志,例如:长发的男主角,短发的男主角,受伤的男主角,以此区分。否则必然混淆。

    以下是我按时间顺序来推出的剧情。

    A1。老大手下在女人房间里杀了人。女人偷藏了证据——带血的地毯。老大知道了这件事,让柯布去处理掉女人。奖赏是酒吧保险箱里的钱。

    A2。柯布和女人交往。

    A3。有偷窥癖的男主角(无业的男主角)尾随柯布。同时柯布反尾随男主角,然后想出整套计谋。

    A4。柯布在女人面前说自己盗窃时遭遇杀人现场,需要有人顶自己的嫌疑。女人同意和柯布共同骗男主角上钩。


    ======影片正式开始=================

    1。柯布和尾随他的男主角搭讪,然后利用他的好奇心,经历第一次行窃。被窃家的男女主人回来后发现他们。(这家可能就是D。劳埃德家。柯布先前早就光顾过这里,他把钥匙留在门上,把信用卡拿走了,同时通过日程他也知道这家的主人准备回来。也有可能这夫妇二人和柯布是一伙的,因此他们专门报了案,说丢失了信用卡。)

    2。男主角带柯布到自己家进行第二次行窃。

    3。柯布带男主角到女人家(敲烂门的这家)进行第三次行窃。柯布让男主角自己拿了一堆所谓的女人的隐私的东西——包括女人的内衣,证件照等。然后让男主角自己处理赃物。

    4。在餐厅,柯布把D·劳伦斯的信用卡给男主角,并让男主角签名。男主角见到第一次行窃的主人进入餐馆后慌忙和柯布离开餐馆。柯布让男主角理发。

    5。理发后的男主角(拿着盗来的照片)尾随女人。

    6。男主角在酒吧和女人搭讪。女人要求去男主角家(由此,女人确认男主角带柯布去的是男主角自己的家,并告知柯布)。

    7。男主角继续尾随女人,发现酒吧老板从女人住处出来。

    8。女人和男主角第二次见面,在另一家酒吧。女人告诉男主角她藏地毯的事情。男主角对于酒吧老板和女人继续交往的事情很生气,女人生气走开。

    9。男主角到女人家里道歉。女人告诉男主角酒吧老板的保险箱里藏着她的照片,女人说那是酒吧老板的把柄。男主角主动愿意为女人把照片拿出来。女人给了男主角钥匙和密码。

    10。男主角去酒吧门口探风。(此处放在了片头)

    11。男主角认为酒吧的保险柜里有钱,于是想和柯布一起干。男主角把这个意图告诉柯布,还交代了他和女人的情节,柯布表示对于行窃酒吧不感兴趣。同时揍了男主角一顿(因为女人?)。

    12。被揍了的男主角还打电话给柯布请教防身的措施。

    13。柯布在女人家里,两人汇总骗局。(此处交代了柯布和女人的动机——找男主角为柯布的”嫌疑“顶罪。)

    14。男主角去酒吧行窃,因贪欲还把钱都拿走了,同时伤人。回到自己家,这时柯布打电话要钱。后男主角发现女人的照片并非所谓的把柄。

    15。男主角把钱给柯布。(这里没演)

    16。男主角去找女人算账。女人把她和柯布的骗局告诉男主角。

    17。柯布杀了女人。

    18。男主角去警察局自首。由此交代了全剧剧情。

    19。柯布消失。

    这个案子本身是骗中骗。诺兰还在倒序的同时进行了空间的错换。
    例如,影片一开始的时候,男主角向警察交代自己尾随的癖好时的几个镜头,其中就有尾随女人(5),以及被揍之后在酒吧前探风的镜头(10),等等。

    所以,相比而言,Inception毕竟是虚构的故事,而这部《追随》完全是建立在正常世界里的故事。反而更加扑朔迷离。

    PS:本片中的柯布Cobb和《盗梦空间》里的Cobb同名,哈~
    看来这是个在诺兰看来代表高智商的名字。

     短评

    工于心计的诺兰用这样的处女作奠定了以后一贯的精巧叙事、紧张节奏、烧脑游戏。如同一个电影魔术师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追随的人不知道反追随,生活一个巨大的迷局,比尔却越陷越深。相较给诺兰其他打了满分的作品,这部片子格局太小,野心的施展空间不大,但一颗冉冉的希望之星在黑白影调里诞生了。

    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希区柯克遗风。 突然觉得彩色侵袭以后,我们失去了一种多么美好的电影风格。

    9分钟前
    • 国产盘丝大仙
    • 力荐

    除了6000美元的成本,跟断断续续一年的拍摄期,剩下全是诺兰大神的才华了。

    11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关掉声音你会以为这是新浪潮。

    12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69分钟的厉害之处就是,揭露和反转都能如此自圆其说、行云流水,震呆下巴。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叙事大师诺兰的处女作,“里面埋藏着政治寓言,还包括我作为一个英国人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一丁点想法”。“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每个人都有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大秘密。”“把一样东西从你身边拿走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拥有过什么。”

    21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区区6000美元的成本,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人负责导演、编剧、摄影、剪辑,虽不及《美国丽人》、《肖申克的救赎》那样的经典处女作,但也绝对可称之为传奇,短小精干,非线性叙事的佳作。★★★★★

    23分钟前
    • Q。
    • 力荐

    我已经几乎可以荣封诺兰为我最喜欢的导演了。这不仅因为同样是环状叙事他的片比昆丁少了许多矫情,更因为他太好的掌握了观众的智力和口味,光凭剪辑和讲故事就能在imdb250里占据那么多席。更因为他那么清楚文青的心理——就是喜欢默默躲在小角落里偷偷观察人,猜测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26分钟前
    • mygigi
    • 力荐

    虽然你行的是鸡鸣狗盗之事,但也不用摆出一副鸡鸣狗盗之相

    29分钟前
    • 吴嘎嘎
    • 推荐

    我曾经跟踪过一对陌生情侣,因为他们走的太快了,完全不符合正常情侣的步速,这让我好奇。当他们拐进路边的快捷酒店时,一切疑云烟消云散。

    33分钟前
    • 白玛
    • 推荐

    有些追随只是因为寂寞 有些追随却是恐怖的 世界上是真的有坏人的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诺大神的处女作就这么牛逼了……

    38分钟前
    • 鲍小斯
    • 力荐

    诺兰的牛逼来源于内心散发出的恐惧。

    40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处女作总是惊人的。

    41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重温。这次首先注意到的是业余演员无可挑剔的表演,相比被调教速成的可能性,更愿意相信是诺兰的幸运。人设、叙事模式、迷影致敬与自我预告(Cobb和Batman Logo真是有趣)都是未来的雏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升级和翻新。唯独最后一个镜头的余韵,在往后的诺兰作品里再没有出现过。

    4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这片居然不是双重人格!太脱俗了

    46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诺兰导演的廉价而构思精巧的处女作品。只是我实在觉得导演已经在太多的电影里自恋地依靠时间剪辑,难道用正常的方式就无法讲述好故事么?

    48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男主浓浓的一美既视感

    5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打乱时间线,前半小时有点昏昏欲睡,后面局中局的线索露出来精神一振。画面剪辑的格局和人物塑造过于单薄,背景故事太小,不够成熟,这样的整体来承载一个费劲心思的骗局略有不对称。理解为诺兰的试水作品

    53分钟前
    • 还行

    牛B导演都是从年轻时候就牛B起来的。

    55分钟前
    • 小城,旧事。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