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缩小人生

    缩小人生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7

    主演:马特·达蒙,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周洪,克里斯汀·韦格,罗夫·拉斯加德,英洁德·埃格伯格,乌多·基尔,索伦·比尔马克,杰妮·霍蒂谢尔,杰森·苏戴奇斯,玛莉贝丝·梦露,菲尔·里夫斯,布里盖特·伦迪·佩恩,詹姆斯·范德比克,艾丽森·J·帕尔默,蒂姆·德里斯科尔,凯文·孔克尔,派崔克·盖勒,安娜·玛丽·考克斯,罗兰·马丁,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劳拉·邓恩,南希·纳什,玛格·马丁戴尔,凯瑞·肯妮,唐·雷克,玛丽·凯·普莱斯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键第四号

    • HD中字

      外星人报到

    • HD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

    • HD

      畸变

    • HD中字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 正片 上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 HD中字

      生化危机:终章

     剧照

    缩小人生 剧照 NO.1缩小人生 剧照 NO.2缩小人生 剧照 NO.3缩小人生 剧照 NO.4缩小人生 剧照 NO.5缩小人生 剧照 NO.6缩小人生 剧照 NO.16缩小人生 剧照 NO.17缩小人生 剧照 NO.18缩小人生 剧照 NO.19缩小人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项伟大的新技术被科学家们发明了出来,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将人类缩小到仅5英尺那么高,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将因此消耗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保罗(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和奥黛丽(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 饰)是一对深陷贫困之中的夫妻,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他们决定去接受缩小实验。哪知道就在实验即将进行的前一秒,奥黛丽竟然反悔了,只有保罗一人缩身成功。  刚开始,对于变小的保罗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他住进了专门为缩小人所建立的社区之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一显现,小人的社会和大人比起来,并没有好过到哪里去,更糟糕的是,保罗和妻子因为身形的巨大差异,感情出现了裂痕。

     长篇影评

     1 ) 老公只有10厘米怎么办?

    《缩小人生》中,主角整个人被缩小到了10厘米出头。于是,爱人忍痛与他分手。

    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本片的科学猜想就让我想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科学家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18000年后,太阳将要发生一次短暂的能量闪烁,届时地球的温度将降到零下110度。

    那么,这18000年内,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子孙后代存活下来?

    这是《微纪元》中的剧情。

    面对这样的大灾难,人们想过星际移民,但是可行性太低,凭借大灾难前一个世纪的宇航技术,连移民千分之一的人类都做不到;

    人们想过移居到地层深处,太阳能量闪烁后再出来,但这不过是拖长死亡的过程而已,大灾难后地球的生态系统将被完全摧毁,人类无法生存。

    最后,一位基因工程师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人类体积缩小10亿倍将会怎样?

    于是,12500年后,这个想法变为了现实,人类可以缩小至10微米左右,只相当于一个细胞大小,但其身体的结构完全不变。

    他们的体积缩小了上亿倍,生存能力也增强了上亿倍。比如一听罐头够一座城市的全体居民吃一两年,而罐头盒又能满足这座城市一两年的钢铁消耗。

    随后,他们用5个世纪的时间,在底层深处建造了几千座超级城市,每座城市是一个直径2米的不锈钢大球,可居住上千万人。

    大灾难后的四百年,他们回到地面,建立起了人类的新世界……

    《微纪元》毕竟是科幻小说,自然也有不符合科学依据的情节。但也正是因为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异想天开,才吸引了大量科幻迷。

    《缩小人生》并非由《微纪元》改编,但是题材、剧情非常相似。

    一项技术的问世,使有机物的细胞级的维度可以降低,比例大约是2744:1,可以将一个1.8米的人类转化为12.9厘米高。

    这样一来,你能量消耗更小,吃得更少,需要的住房面积更小,一部手机对你而言是一块电影屏幕,甚至以前不敢想的别墅、钻石、游艇都变得触手可得。

    《微纪元》中有这样一段话:

    全球的电视上都出现了一个教室,教室中有三十个孩子在上课,画面极其普通,孩子是普通的孩子,教室是普通的教室,看不出任何特别之处。但镜头拉开,人们发现这个教室是放在显微镜下拍摄的。

    《缩小人生》中,提供缩身手术的“悠闲境”公司,拍摄的宣传片也是类似的手法。

    悠闲境的一位业主杰夫在豪宅前做了一个自我介绍,表面上没什么特别的,下一个画面告诉我们,他和豪宅都是2744:1的缩小版。

    杰夫有花不完的钱,妻子也不用工作,每天的日常就是打网球、按摩、和闺蜜吃美食,然后去珠宝店采购。

    她买了一条钻石手环,一对钻石耳环,以及钻石项链,一共只花了83美元。

    然而杰夫假装很“生气”,因为83美元是他们整整2个月的食物预算。

    正常人要工作几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豪宅,但如果你去做缩身手术,就会轻松许多。

    只需要6.3万美元,你就可以在悠闲境买一套至尊级豪宅,庄园等同于6000平米,房子等同于1100平米。

    而15.2万美元的资产,在悠闲境等同于1250万美元。

    于是,财政紧张的保罗、奥黛丽夫妇决定去做缩身手术。可是,手术前奥黛丽却临阵退缩了。就这样,只有保罗一个人做了缩身手术,变得只有10厘米出头。

    不得不说电影的想法还是很有趣的,但是口碑并不好。

    豆瓣5.4分,IMDb 5.7分,烂番茄新鲜度50%,均分5.7,烂番茄观众指数23%,均分2.1/5。

    类似的电影有很多,比如《格列佛游记》《别惹蚂蚁》《蚁人》《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等,但《缩小人生》选择了最差的那种方式。

    首先,电影剧本的问题很大。

    电影的剧情简介是这样的:

    在《缩身》中,亚历山大·佩恩描写了一对财政紧张的夫妇,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决定“缩身”——把自己变得更小,这样日常消耗也就少多了。然而在缩身开始前的最后一秒,妻子退怯了,只有丈夫进行了缩身。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迷你小丈夫(马特·戴蒙)与妻子在很多方面开始出现不和谐,夫妻关系陷入紧张。

    预告片也是类似的剧情走向。

    然而正片中,保罗和奥黛丽仅仅是吵了一架,之后奥黛丽就再也没有出现了,对“夫妻关系陷入紧张”的拍摄并不深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要么你就把夫妻的矛盾拍好,要么你就去掉。

    电影花了40分钟为缩身手术做铺垫,后面就完全进入另一个故事了,断裂感非常严重,感觉前半段是一个故事,后半段是一个故事。

    而且后半段关于陈玉兰的故事也没有讲好,剧情混乱,三观扭曲,深度、内涵更是流于表面。

    按照《微纪元》的说法,没做缩身手术的叫“宏人”,做了缩身手术的叫“微人”

    小说大概是这么写的,宏人和微人爆发了一场世界大战,看似弱小的微人其实战斗力更强,因为宏人看不见微人军队的调动,而微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宏人眼皮底下腐蚀他们的计算机芯片,甚至带着激光钻头空降到宏人的视网膜上……

    寥寥几句就打造了庞大而清晰的世界观,冲突强烈,矛盾深刻,画面感极强。

    要知道,《微纪元》可是刘慈欣在1998年发表的。

    《缩小人生》比《微纪元》晚20年问世,但对宏人和微人的冲突刻画得太浅薄了,除了酒吧里有人说“微人的选举权应该权重更低”之外,几乎没有更深入点、更建设性的探讨。

    你会发现,保罗手术前后,除了住了大房子之外,基本没什么变化;而电影后半段的微人生活,和宏人生活也没多大区别,没有多少微人和宏人的互动,浪费了一个好想法。

    这感觉就像写作文的时候,开头想要写得很有深度,结果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最后草草结束,结果得分反而还没有那些常规套路的作文高。

    这也是为什么《缩小人生》作为一部试图冲奥(但是颗粒无收)的电影,明明立意很好、想法有趣,反而口碑还不如同类型的商业片。

    其次,电影有政治正确的意味太浓。

    电影中,保罗身为一名白人,和一位残疾的越南女性谈了恋爱,感觉是强行让他们产生一段爱情戏。

    更何况,这位叫做陈玉兰的女性还曾因为政治问题被抓进了监狱,然后越狱后偷渡到美国。

    似乎,电影是想告诉我们,进了监狱的也不一定是坏人;或者说,虽然我犯罪、入狱、越狱、偷渡,但我是个好女孩。

    这样的女孩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我们应该给她一个机会,和她谈恋爱、成立家庭。

    这种价值观未免有点扭曲了,正如某位明星曾呼吁我国接受难民,遭到网友的严厉批评。

    有些极端白左份子,提倡“用身体抚平难民的身心创伤”,鼓励人们和难民发生关系,并将此当做宽容的标志。

    这位白左还毫不隐晦地说她和未成年难民们发生关系,说“这没什么好指责的,而是在帮助难民者中已是在践行的实际。不管怎么说,起码可以给‘寻求保护者们’较近的‘亲密感’”。

    《缩小人生》也差不多是这样,其传达的思想太刻意、生硬、强行,甚至恶心。

    白种人和亚裔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把这位亚裔塑造成政治犯、越狱、偷渡、残疾、清洁工,而且生活如此艰难还不忘初心去帮助他人,就是矫枉过正了。

    设计的痕迹太明显,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

    除此之外,电影对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保罗本来是学医的,同时也想成为一名医生,但为了照顾母亲不得不放弃,选择了一份屈才的工作。

    他来到悠闲境后,不享受他的大别墅,不享受他那等同于1250万美元的巨款,反而去帮助陈玉兰,帮她按摩脚、背她上楼,帮她打扫卫生,甚至放弃活下去的机会选择和她一起等死。

    他放弃求生,转而去帮助贫民窟的穷人,更是圣母、刻意到了极点。

    这就无关缩身手术了,无非是科幻外皮包裹的都市片,讲述一个圣母爱上另一个圣母的故事。去掉缩身的主题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而陈玉兰一副“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强行让保罗帮忙治疗室友。

    她没教养,保罗帮完忙,她就说累了,要赶他走。

    她不懂礼貌,保罗帮他打扫卫生,她还说话很不客气。

    她文化水平低,说话粗俗,张口就是fuck,而且她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她愚昧无知,不相信科学,和杜尚一致认为科学家是邪教。

    尤其是导演编剧安排陈玉兰把富翁家的药、剩菜带走,强行把她塑造成社会底层;她不顾自己永远为别人着想,未免太圣母;她对每个人都很好,然而唯独对男主很蛮横。

    只能说导演编剧太恶心了,强行给陈玉兰这样一个人设,然后强行安排保罗爱上她。

    陈玉兰根本没有任何值得保罗喜欢的地方,保罗爱上她和“霸道总裁爱上我”有什么区别?

    当然,还是有区别的,“霸道总裁爱上我”最多无非是高富帅爱上普通女生;

    像《缩小人生》这种,千万富翁爱上身为清洁工还残疾的越南难民,讲真,晋江文学网都不敢这么写。

    前段时间,《星战8》让女性亚裔和男性黑人组CP,我以为下一部顶多拍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女性亚裔难民和做过变性手术还吸毒的女性黑人谈恋爱,没想到《缩小人生》比我还狠。

    我还是太年轻了,年轻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难怪设定如此有趣,口碑却全面崩塌,毕竟为了政治正确也是碧莲不要了。

     2 ) 自杀式的诺亚方舟和保罗的找回自我之路

    电影缩小人生中,缩小人原住民集体搬到地下的洞穴中,完全与地上隔绝,根本就是一种自杀行为。

    1、搬到地下的决定是科学家乔根基于一个科学家团体的分析结论而定的,而科学家的预测年年都有。这个分析团体有着2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由细菌学家,环境学家等科学家们组成,由于南极甲烷导致冰山融化事件,他们得出人类即将灭绝的结论,也就是他们说的物种大重启,他们要把所有的原住民都迁移到地下,以便继续进行研究和保留未来的人种。搬到底下是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的计划,由于甲烷事件,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行动了。科学家乔根说这话的时候是包含着感情的,并且它的妻子非常坚定地支持他。但是对于船上的几个人来说,这科学家夫妇的话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保罗除外。

    科学家乔根认定人类即将毁灭

    2、在原住民当中小罗尼多次亮相,在原住民晚饭上小罗尼的嘴角伤口表明他已经患有某种疾病。而这在之前的片段当中有所预示。邻居杜尚说小罗尼全世界把妹,迟早有一天会得md而死。若这真的是md之类的病症,对于封闭在地底下的一小群人来说,传染和爆发将是致命的。

    杜尚的预言

    小罗尼嘴上的伤

    3、最后在飞机上,玉兰和保罗的对话,玉兰说,“现在你知道从电视机中幸存是什么样的感觉了?当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你会更加注意的观察周围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玉兰直接把进入底下等于成死亡。

    4、从一个避难所、保留物种的项目来说,准备并不完善和严谨。怎么能连回到地面的出口都不留?缩小人原住民全体进入到地下,然后封锁入口,有去无回,这并不是一个科研项目的常规操作。他们并没有在地面上留下联络人员,没有给自己留退路,就算再完美的系统也应该有补救措施。这群人是否对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生存能力太自信了,行为确实非常疯狂。并且这个项目的启动,世界上并没有媒体或者机构知道,缩小人原住民相当于是从世界上静悄悄消失了。不过可以想象到世界灭绝的言论一旦传播,会有非常多的人向保罗一样想要加入他们,这一小部分人与其说是想要去世界的火种,还不如说是他们只是想要给自己留一条求生之路。从人员配置和动植物样本来看,这并不是诺亚方舟,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是精心挑选了各种各样的物种,是确实为延续物种来考虑的,而原住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是能够成为繁衍出全世界人类的火种呢,此时的缩小人原住民已经不同于当初的那个科研力量团队了,当年他们正值壮年,是缩小实验当中幸运的成功品,但是现在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到了中年甚至老年,年轻人只占少数。并且年轻人中有个像小罗尼这样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很好的年轻人。地底下的医疗条件、资源储备是否真的能够支撑他们的生活?单从可见的状况看来是不行的。

    保罗最终放弃进入地下是明智的。保罗想跟着原住民一起到地下是因为,吃饭时原住民们we are ready的齐声呼喊,受了大家气氛的感染,所以想跟着到地下去。保罗有一种渴望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因为他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都比较离奇,离了婚,缩小了,然后遇到了一些他之前根本接触不到的名人,所以他觉得这是冥冥之中命运在推动他要去加入这么一项计划。保罗想跟着原住民到地下去。其实只是一种情感的冲动,而为了这个冲动他要做出的代价是放弃他的朋友和爱人陈玉兰。当保罗告诉其他三个人他的决定时,反应都是反对,并且他的邻居还有康德拉,都稍有讽刺地告诉他,不该跟着那些人去,那些人都是疯狂的人。而保罗最后放弃的直接原因是,他发现到底下的旅途不会那么轻松。一个小细节是在保罗询问的那个哥们友好地告诉了他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之后,那个哥们就大踏步的往前走了。保罗还并没有在原住民当中建立起亲友小团体,也就意味着保罗在原住民当中不会获得像现在的邻居现在的爱人这样的帮助,并且进入底下的许多细节他并不清楚,他很莽撞地没做准备就决定加入了。他将会是孤独的,他要靠着自己去面对拯救世界那一切。

    其他的三个人为什么不想进入洞穴?首先玉兰是一个表达非常直接的人,她的理由是她想照顾真实的生活中的朋友,比如说在贫民窟里那些朋友,才是真正需要关心的人。玉兰不会不经告别就抛下老朋友,她还会回到他的那些朋友当中去。而杜尚,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杜尚的价值观很明确,他认为人缩小是为了获得物质,是为了享乐的,他从一开始就没有觉得把自己缩小是为了保护世界保护地球。他还有着一套跟他家人合伙倒卖奢侈品的商业计划,所以他怎么可能进到一个封闭的洞穴中,没有高价值的物质需求,也没有大人世界的供给,地底下的乌托邦和绝对风奉献精神是不适合他的。康德拉和杜尚是同一类人,康德拉没有很明确的表态他自己的观点,但是可以确信的是他绝不会离开他的船,他不会去一个没有海洋的地方。这三个人对自己的定位,还有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非常明确的。

    而保罗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定位好自己人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所以才会容易从众。刚开始时候由大变小很大概率原因是因为他老婆想换大房子而手头拮据,老婆的需求就是他奋斗的方向。在变小并且离婚之后,他一下子失去自我了,直到遇到玉兰。玉兰,非常坚定的,态度和信念感染了他,也许这就是她爱上玉兰的原因。那么在遇到了这一群狂热的原住民之后,他又被吸引住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让他实现自我的渠道。玉兰问他你有没有想清楚自己是什么人的时候,他有明显的犹豫。他只是有一种冲动的心理,就是看到大家想这么做,那么他也想去做,他觉得跟着这样一群人就能找到自己该走的路。

    保罗刚开始能够被玉兰吸引,就是因为他有一颗想帮助人的心。他看到了玉兰的腿很不灵活,就很自然的想要提供帮助,这是他们认识的一个起点。就像玉兰说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好人,而保罗他自己刚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保罗之前只是像个咸鱼一样过日子,玉兰一眼就看出了他普通且乐于助人的内在属性,保罗直到在走入底下洞穴的时候才意识到。保罗是冲动的。他都没有明确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么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其实并不了解原住民,那只是他认识原住民的第二天,然后他其实也并不知道,到地底下去与世隔绝到到底需要付出什么?这些他之前都没有考虑过。最后他坚定的回到了玉兰的身边,回到了现实世界当中。在飞机他会庆幸自己站在了地球大多数人一方,他后来在最后为贫民窟的人服务的过程当中,他也明白了,自己做的选择是对的。

    其实,全世界一起缩小身体,才算是拯救了世界。当缩小身体只是个人的行为,或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行为时,只不过是自救罢了。上图是在保罗和妻子没做出缩小决定之前,他先一步缩小的邻居说的话。那么已经迁入地底下的缩小人原住民就成了薛定谔的猫了,生死都尚且未知,更别说拯救世界了。就算要实施迁入地下也为时过早,世界根本就还没到毁灭的那一步。

     3 ) 不伦不类

    《缩小人生》蚁人寻梦记!当人类都缩小成12cm高,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影片有着很好的创意框架,将人类缩小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活压力,并有很多随之而来的自然资源的分配、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结果影片却拍成了男主一人的中年危机,而且几个主要事件的推进完全都是随机发生的,没有应有的铺垫,感觉特别不伦不类!3分。ps:马特·达蒙现在的演技这么尴尬吗?!

     4 ) 纵向到横向的人生反转-电影Downsizing缩小人生

    非常喜欢这部圣诞上映的片子。导演佩恩在2017的年末以一个缩小人生尺度的概念大开脑洞。该片沾了一些科幻片灾难片的元素,却并不想就纯技术层面探讨人口与环境危机。

    佩恩擅长将尖锐的社会讽刺融入喜剧中,绵里藏针地抨击社会万象。全片以生态和人口问题开篇,讲述科学家发明出将人体缩小至五英寸高的技术,以应对地球能源粮食的短缺以及日益庞大的垃圾处理等等生态问题。此处导演借男主病重的妈妈之口,抛出了第一个伦理批判,科学家聚焦于宏大的环境问题(集体和长远的维度)却不能开发出能治病(眼前的个人的尺度)的新药。

    影片跳转到十年之后,技术已经成熟,地产商们从科学家们的救市方案中看到了利益点,开发了一整片看似楚门世界的微缩乐土。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们忙不迭地将自己送进一列单行的迷幻乐园快车,另一头是象征着精英主义的微缩版豪宅生活,是付费购买了下半场人生后的集体狂欢。现世的中年焦虑似乎都可以落点于穷这一个字上,而将自己的人生打包压缩,便可在另一半世界仍然以正常物质尺度运转的时候进行兑现,相应成倍地放大了在微缩世界的购买力。

    男主和昔日好友叙旧,被安利了微缩世界的精英生活

    戳完中产阶级的疲软之后,导演继续戳婚姻这个巨大泡泡。男主和妻子去微缩地产乐园参观之后动了心,郑重地和家人告了别,将物件置卖,和房产告别,并仪式化地将婚戒取下,放进进入乐园唯一需要携带的手提箱。这里的设定是,下半场微缩人生乐园需要的一切物质(包含人际关系)都是提前购买的套装。金钱可以购买到舒适的社区,上层的人际圈以及出行交通等一切所需。进入微缩手术之前需要将所有身体以外的物件摘除,否则手术过程中像是戒指或者是牙齿头发都会产生爆炸挤压人体的可能。于是,婚戒作为夫妻签署缩小合同后唯一一个象征性的物件,被庄重地带入乐园。

    然后是一系列警世寓言版的手术室画面,男主和同一批手术对象们经历了剃发拔牙等一系列医学上的自我告别仪式,赤条条地躺在病床上,回应了影片开篇时的小白鼠实验画面。仪器操作结束,医务人员将微缩后的马特达蒙用不锈钢铲子铲到微缩版病床,并由微缩版医务人员推往休息室。此处显然会有反转。马特达蒙没有等到妻子从女士手术室出来,而是在电话中得知了妻子临时反悔并背叛了约定。为了妻子的豪宅梦踏上这趟没有回程票的列车,却惨遭变数,变成需要孤身一人来面对新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显然不是唯一能衡量婚姻脆弱与否的准绳,是否能携手面对未知,和习惯的人生轨迹告别,迅速地检测出婚姻的忠诚和每个人的真正的价值观。在这里,导演并没有滥用镜头来打婚姻的脸,而是冷幽默地给你看婚姻的分崩离析之猝不及防。

    影片的前半段以一个类科幻的乌托邦设定,打开了微缩社会的大门。佩恩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批评中产阶级的疲软。手术后咆哮崩溃的马特达蒙走进乐园,抬头看了一眼高墙,对自己回不去的熟悉的世界进行了悲哀地注目。之后的影片后半段,才是该片不同与普通科幻片之处。导演没有聚焦在马特达蒙的个人婚姻悲哀太久,而是继续以他之眼,开始了在这个极小尺度社会之中开启了主人公的旅程。

    将社会微缩之后会发生什么?马特达蒙看到了不同种族、肤色、语言、阶层因地理尺度的缩小而能够聚集在一起的狂欢派对。他在邻居杜尚家里遇到了来自社会两极的人,纸醉金迷的富豪们和名人们,还有在杜尚家里打扫的前越南政治犯身份的清洁女工。极端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在这里碰撞,不管是抛弃自己爱安静的性格束缚,参与了派对狂欢,还是第二天醒来错愕地跟着越南裔女工回家,并不是影片的巨大BUG。导演安排男主挣脱了前半生被一个正常社会定义了的自带的偏见和限制,在因为被前妻抛弃后丧失了物质之后,开始去思考自己是谁。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物质对应的社会阶层,没有了自己矫正师的工作之后,赤条条的微缩人生该如何过的问题。

    杜尚的扮演者,精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的昆汀御用男演员-克里斯托弗,以61岁出演倜傥的老花花公子,片中没有太多需要刻意发挥的空间。但是他那张表情丰富的脸,在马特达蒙需要靠衰和丧撑完全场的同时,为影片加了不少浑然天成的喜剧效果。

    男主的邻居-塞尔维亚的老花花公子杜尚

    导演用一个越南裔难民身份的女主将一个困惑的赤条条的男主从精英粉饰的微缩乐园拽入微缩贫民窟。以前大概是只从电视上看到过的难民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垂直的监狱样式的贫民窟上演着。导演的野心在此处显露了出来,在同一个时空,科学家们研究着人类的环境问题,为地球末路而忧心忡忡,而贫民们难民们想的是每天的生计和如何能体面地死去。导演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是在天灾人祸的2017年末,以微缩的概念把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群的困境,浓缩在一处,并以戏剧的方式呈现,是高明的,是以观察者的视角,戏谑的对左右两派的警示。

    马特达蒙跟着女主在贫民窟派发食物,导演并没有过多着墨于施与恩惠之后的男主的内心的除了震撼以外的良好的自我感受,而是穿插了弄坏了女主的义肢的喜剧桥段。一个强势的说蹩脚口音的越南裔难民的女主身份,很容易受到政治正确的攻击。然而生活在绝大多数时候,不就是错愕地给你一鞭吗?男主的中年焦虑和失婚的痛苦在看到另一个阶层的女主用义肢顽强蹦跶之时被已然忘却。女主并没有被塑造成高大上的圣母,也并没有用刻板印象来戳少数族裔的爱国情怀。导演用女主的特殊身份带出了社会的另一面,并让男主在错愕中去理解,去平视。

    影片最后设置的一个冲突,来自于男主跟着杜尚去到科学家们设立的第一批微缩人村庄去参观科学家们最新技术-科学家们语言地球将要灭亡,他们在地下开挖了一个不需要阳光照射的全人工化世外桃源,并以为人类献身的口吻号召大家移民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刚刚建立起忧患意识想要找寻新的人生意义的男主,感受到了人类的宏大使命的感召,下定决心加入。

    享乐主义的杜尚和经历过重生的女主认为他疯了,认为末日只是科学家们搞出的实验室焦虑。男主抛下他们,带着英雄情结进入地下隧道。然而在最后一秒隧道入口将要炸毁之前,男主回望入口,飞也似的逃离。导演借男主之口,说出了男主在最后一刻的抉择,他是他自己,他并没有跟着一众科学家做出了救世的抉择,而是他作为软弱的人类的代表的最真实的抉择。男主在最后一刻认识到自己是谁,认识到意义的虚无,意义需要在此刻而不是未来来铸就。女主和杜尚在隧道口等待男主的回头,在男主仓皇逃出后,隧道口的大门永久的关上,镜头切换为正常世界的尺度,所谓的大门在真实世界其实只是小小的一块木板。镜头在不同的尺度之间转换了好几次,似乎在提醒观众,庞大的救世议题在另一群人眼中,不足为道。世界就是这么荒诞又真实地在运转。

    可以说女主的难民设定只是一个影子。男主在缩小人生这个设定中,经历了数次抉择,和对于抉择前的不同世界的回望。世界之大,看不清也道不明,但男主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人性之弱,看到了世界之大,压缩的是高度,可是他看到了很多横向人生的可能性。

    2017年末的好片,奇幻的剧本,现实的人生。

     5 ) 让人迷惑的豆瓣评分,但别错过了

    刚看到这个豆瓣评分5.4分的时候,还是有点犹豫的,但是马特达蒙作为主角,主观上还是略微提升了一下预期的评分。下午标记完想看,晚上就能看了,这点很开心。

    开始实验室(开头的配乐挺好听//music.163.com/song?id=5114005&userid=98966791)的那个装置,我以为是个火化炉,结果是个“微波炉”(后面陈玉兰照顾的那个生病妇女的丈夫就是因为操作人员没取下金牙,头爆炸了,这特么不是微波炉是啥,好吧,这只是个吐槽点)。总之,在药剂和“微波炉”的双重作用下,实验成功了,可以缩小动物了。看到这里联想到刘慈欣短篇小说集《时间移民》里面的《微纪元》篇,把人类缩小,减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保护地球,从科幻的角度来讲,是个大胆又棒的题材,我理解不了5.4分是怎么来的。

    接下来是缩小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了,有一批人通过缩小技术去了隔离的“乐园”,男主保罗在“小朋友”的劝说及生活的压力下(换个大房子,不堪重负啊,贷款被拒了),参观了“乐园”,乐园仿佛是个天堂,人们可以过上奢侈的生活,而代价在正常社会几乎微不足道。保罗夫妇动心了,变卖家产,准备缩小手术。

    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在酒吧举办离别酒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个陌生人来问保罗:你们缩小后还是正常人么?还有普通的投票权么?你们只是寄生在正常的社会上。这个问题很犀利啊,微型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关系与冲突。这算是一个亮点。

    在保罗成功的不可逆的通过“微波炉”浓缩完身体后,他老婆退缩了。普通人在面对微型化面前的心理冲突显得很真实。

    在只有享乐和接线员无聊生活中,保罗迷失了,他不知道微型人活着的意义。直到碰到了陈玉兰,通过陈玉兰,接触到了乐园的另一面,所谓的乐园里还有贫民窟,还有饥饿与严重病痛,恶劣的卫生医疗环境。乐园只是另一个社会而已,依然有阶级与贫穷。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下,陈玉兰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

    后面到了挪威的伊甸园(最初的微型人社区),伊甸园里人们在研究员的领导下(他已经变成伊甸园里的精神领袖了,这里面又涉及到社会学和宗教层面的问题)将进入地底生活,这又是一个很赞的设想,通过地下的诺亚方舟来对抗世界末日的大洪水。

    关于情节的内容赘述完了,回顾一下整个电影:微型化设想,正常人与微型的冲突,微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向。电影的科幻元素十足,带来大量关于社会与人类的思考,简直不能更赞了。

    缩小人生 Downsizing 获奖情况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 (2017)

    第75届金球奖 (2018)

    • 电影类 最佳女配角(提名)
    • 周洪

    第24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2018)

    • 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 周洪

    第22届美国艺术指导工会奖 (2018)

    • 电影奖 最佳当代电影艺术指导(提名)

    第16届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 (2018)

    • 最佳电影辅助视觉效果(提名)

    第89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7)

    • 年度佳片

    第23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8)

    第22届金卫星奖 (2018)

    • 电影部门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这样一部电影,居然只有5.4分,简直不可思议,以后对豆瓣的评分可以有选择性的参考。

     6 ) 科幻的外衣,中年危机的内核

    坐标德国,周二晚上去cinemaxx看原声版sneak preview。原本电影开场之前非常期待会看到马上要上映的一众北美大片,可没想到影片一开场就是北欧性冷淡的调调,配乐更是透着一股子文艺片的冷幽默。紧接着几分钟有些无厘头的科幻剧情让人措不及防,然后出现了马特达蒙,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看的是Downsizing。
    看完的整体感受是很喜欢,特别是泰国裔女演员Hong Chau的出色演出,让我有两次都是一边笑一边忍不住流泪。老公甚至真的以为演员就是越南人,还跟我争论说她的口音绝对不是演出来的(直男的世界真是好简单...orz)
    电影我给四颗星,Hong Chau的表演另外加一颗星!

    说一下写这篇评论的初衷

    我读了一下豆瓣上已有的几篇影评,貌似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科幻的部分,甚至有人言之凿凿骂它烂片,我觉得是存在对影片科幻部分的误读和过度解读。这片子没在国内上映,我想如果有影迷读了几篇影评就认定这是一部不知所云的烂片而放弃它实在很可惜,索性就来写写我的一点看法,给有兴趣观看的朋友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解读。

    先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我的中心思想,这不是一部科幻电影,而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寓言故事,故事的核心讲的是我们都很熟的一个主题:中年危机和随之而来的自我认同危机。其实说了这一句,不想被剧透的朋友就可以去看电影了,应该不会觉得该片“不知到底在说啥”。

    接下来我仔细捋一捋,会涉及关键情节的剧透。


    科幻只是外衣

    这个故事的外衣是科幻的:科学家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发明了通过把人缩小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医疗技术。这个脑洞大开的设定的确可以生发出一个剖析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科幻故事,但本片没有这么做。关于downsizing的科技部分解释的很简单,手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在影片中也呈现的十分戏谑。影片也没有对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是作为必要的背景知识以简短的电视新闻呈现。换句话说,马特达蒙饰演的主人公Paul的故事虽然跟缩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缩小只是“表”,Paul这个普通中年人所面临的一个个生活困境才是这个故事的“里”。


    中年危机是故事主线

    Paul这个角色是一个典型的处在中年危机中的男人,用最近流行的词来说,就是浑身散发着浓浓的“油腻感”。人到中年,还住在母亲留下的老房子里。和妻子的生活看似恩爱,两人却面临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妻子为工作上的琐事头疼,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一幢大房子,为此常常拉着Paul去看房。然而他们的财务状况拮据,Paul经常在晚上等妻子睡着后起身,独自一人到书房整理他们的账单账目。通过Paul的大学校友聚会,我们知道原来Paul也是正经医学院毕业,甚至还在不错的医院做过实习医生,可是由于当时母亲病重,Paul只好放弃了成为医生的职业理想。如今看着老同学一个个功成名就,自己却在一家工厂做康复医师,生活捉襟见肘。由此,Paul的沮丧和焦虑是不言自明的。同学会之后的home party上,Paul的一个老同学及其妻子成了焦点人物,因为他们做了downsizing的手术,成为了缩小人。老同学跟Paul"促膝长谈",告诉Paul缩小之后有诸多好处,最大的好处是生活开支骤降所带来的财务自由,Paul听了颇为心动。所以,当Paul夫妻二人的购房贷款申请被银行拒绝后,二人便嘴上说着“了解一下而已”、实际上抱着扭转财务困境的最后希望去参观老同学推荐的“缩小人乐园”。参观之后夫妻二人觉得可行,于是决定通过缩小身体来实现人生的逆转。没成想,妻子在手术前临时改变了主意,缩小了身体的Paul手术后在“缩小人乐园”醒来就接到妻子的电话跟他分手。原本指望通过缩小身体成为人生赢家的Paul一下子变得比以前还惨,由于妻子跟他离婚,刚获得的财务自由也没有了,在“缩小人乐园”里被迫从大房子搬到了小公寓,失去了行医执照做了一名无聊的接线员,楼上的邻居天天开party制造噪音,好不容易找到的约会对象是不想跟他发展太快的单亲妈妈。总而言之一句话,Paul的生活在他作出石破惊天的downsizing决定后从不如意发展成了糟糕透顶,中年危机没被解决反而升级了。


    关键词的隐喻:downsizing 缩小

    Downsizing 缩小,这个关键词非常有意思。它不仅在电影中被频频提及,更是被直观的呈现出来。被缩小的过程非常冷幽默:一个个大活人被剃光体毛、清除补牙的填充物后,被护工注射一种药水,然后推进一个封闭的厢式机器里“加工”几分钟就成了!一排排光溜溜的人被麻醉了没有任何意识,任凭医护人员漫不经心地翻身、操作、推来推去。一排排人被推进机器里,操作员在外面通过玻璃窗观察;缩小结束后,医护人员用小铲子把一个个缩小的人铲到小推车里,整个过程真的很像是在烤饼干。如果你觉得这部分是导演在科幻的细节上不严谨,那你真的没有看懂这个“downsizing 缩小”的隐喻。

    被“缩小”的不只是身体,而是整个人;显得巨大的也不只是其他的“正常人”,而是整个现实世界。想想那一个个软绵绵被“巨人”护士用铲子翻动的小人儿,不难理解这个隐喻:人到中年的Paul在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的现实面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无力和渺小。这种挫败和沮丧,这种被生活虐到灰头土脸却无力反击的感觉,才是影片通过视觉化“downsizing 缩小”来表达的内容。被缩小的人要和正常大小的人交流,说话要拿着扩音器,签字要趴在纸页上奋力挥臂,观众看到的“缩小人乐园”是一个可爱的迷你世界,但一个个俯拍缩小人的镜头也让人感受到那种渺小而脆弱的状态。试问,关于面对残酷现实时的渺小和无力,还有比直接缩小了身体更合适的比喻吗?


    关键人物的隐喻:不同的人生可能性

    如果说Paul这个人物想要代入的是面临中年危机的普通人,那影片中出现的几个重要配角或多或少都隐喻了我们身边让人或羡慕或困惑的“别人”。叫做杜尚的邻居是狡猾又潇洒的投机分子,他精明能干有商业头脑,私生活是夜夜笙歌放纵不羁。杜尚的船长朋友把生活看的很透,生活带来的变化不会让他慌乱,他随机而动豁达潇洒。发明了downsizing的挪威科学家心怀人类的未来,悲天悯人,一腔热血,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更是鼓动了一批跟他一样的“有志之士”一同实施他们的人类存活计划。一条腿残疾的越南女孩曾经是维权斗士,在狱中被惩罚性“缩小”,又辗转逃到了Paul生活的“缩小人乐园”。住在平民窟的她以残疾之身打好几份工,除了养活自己,还志愿照顾身边同为天涯沦落人的邻居。

    这些人每一个的生活方式都不同,在Paul看来,他们每一个都比垂头丧气的自己活得有价值,即使是穷困潦倒的独腿女孩都浑身散发出斗志和能量,充满了精气神儿。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一种生活的可能性,让渴望扭转人生的Paul困惑,也让他动摇。

    杜尚口中头头是道的生意经让Paul大开眼界,杜尚的奢侈生活也让他羡慕,可是Paul却无法成为杜尚那样的人。杜尚会慷慨地让清洁女工拿走冰箱里的剩菜,而Paul却是一眼看到女工跛着的脚就坚持要帮她矫治。Paul跟杜尚不一样,Paul是一个充满同情心又有点优柔寡断的人。就像杜尚说的那样,Paul虽然在疯狂的party中放纵了一夜,他的大笑里却是掩盖不住的忧愁。相似的,船长大叔的洒脱也让Paul惊异于人生还可以这样。但是同样,别说是通过快递的方式去往各个大洋,Paul自打来了“缩小人乐园”就没想过还要出去。说白了,Paul是人未老心先死了的油腻中年人,面临中年危机,他鼓足勇气做了一次重大改变,结果非但没能翻盘,反而掉进了更深的大坑,整个人已经没了迎战生活的斗志。Paul也想要实现人生逆转,但他没办法脱胎换骨。


    天马行空的后半段:找回自我认同

    如果说杜尚和船长代表了洒脱、放纵、追求享乐的人生,越南女孩和科学家则是代表了另外两种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显然,这两种可能性对充满同情心、当过医生的Paul来说更有吸引力。影片看似天马行空的后半段其实并不难理解,人类的生死存亡只是一个科幻的外壳,影片实际上是用这种寓言的形式展示了Paul在两种人生可能性中如何做出选择:Paul想要劝说越南女孩跟自己一起加入科学家的人类存活计划,而女孩想要劝说他留下来,跟自己回到“缩小人乐园”去帮助那些现在就需要帮助的人们。

    科学家所代表的是追求一个崇高伟大却也虚无缥缈的理想,个人的意义存在于理想之中。影片的一个细节,Paul常常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到这些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研成果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动,虽然Paul上过医学院,可跟他那些在医药界呼风唤雨的老同学比起来,自己一直只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坐在小酒馆和工薪族一起喝着酒旁观着电视新闻。Paul在和越南女孩争论的时候明确的说,他终于找到了让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方法,就是投身到人类存活计划中,为人类的未来作出贡献。Paul甚至非常宿命论的认为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人生变故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是上天让自己有机会加入到这个伟大计划中来。Paul觉得这次自己总算能从旁观者变成历史的推动者,自己的废柴人生终于能翻盘了。他的这种态度让现实至上的杜尚不屑一顾,更让爱他的越南女孩揪心。越南女孩代表的人生可能性说白了就是活在当下。她被生活虐得最惨,可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尽自己所能去生存。相比脸上时常挂着挑逗笑容的杜尚,越南女孩很少笑、总是皱着眉,虽然英语很烂,但是语速快并且总带有一种刻不容缓的急迫。这里再次表白Hong Chau的表演,提名最佳女配绝对实至名归。她在银幕上就是那个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奔波的小人物,她没有时间和情绪可以浪费,披星戴月的日子唯有在简陋的“教堂”里抱着圣经的时候允许自己落泪,因为生存对她而言就是一场战役。努力生存的同时,她没有变得麻木不仁,而是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和热情对待身边的人。作为曾经的维权斗士,她没有理想吗?她有,但是在她看来,科学家的人类存活计划不是自己能掺和的事业,自己的事业是为身边同样深陷苦难的人而奋斗。

    科幻在这部电影里是一个寓言、一件外衣。比如上文提到的貌似荒诞的“downsizing 缩小”,还有科学家提出的人类存活计划也是简单任性:一群缩小人一起躲到地下的避难所繁衍生息以躲避人类灭绝,直到千万年后地表的自然环境恢复再回到地表。电影结尾部分的一个小细节颇有象征意味,Paul本来是义无反顾地告别朋友踏上人类存活计划的征程,结果半路后悔又急匆匆的跑了回来,原因也很冷幽默:通往地下避难所的路不是下坡而是上坡。同行的人告诉他,要先爬到山顶才能开始往下走,所以准备好徒步很久吧。Paul看着别人兴高采烈的往前走,脚底下犹豫了,这是因为他突然意识到,人类存活计划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而自己之前竟然完全没有想过这一点。他本以为找到了所谓的人生意义,其实他只是找到了一个安慰自己的借口。人生没办法轻轻松松的逆转,其实也不需要逆转。当自己爱的人就在眼前,为什么还要去翻山越岭的找寻?

    当Paul质疑自己人生的意义、怒吼“可是我是谁”的时候,越南女孩对Paul说,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一个好人。这句台词在我看来可以算是全片的点题。Paul最后没有加入人类存活计划,而是回到越南女孩的身边和她一起照顾那些当下就需要帮助的人。这个结局可以理解成Paul终于明白人生的意义就是没什么“意义”,战胜中年危机不是要把人生翻盘,而是看到自己的本真,跟生活和解,过好当下的日子,接受自己的善良也接受自己的平庸。也可以说,影片的最后Paul去给独居的老伯伯送饭,离去时又停下来转身,在远处默默地看老伯伯吃饭,那一刻Paul终于战胜了一系列人生变故所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也终于找到了所谓的人生意义。


    以上就是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解读,希望对有兴趣的朋友有帮助。

     7 ) 浪费了好料的一碗清汤寡味的杂烩

    缩小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主题。尽管这个主题并不新颖,早有无数的作品使用或诠释过这个。但这个电影把缩小用科幻包装了一下,再赋予环境保护的意义,这一点挺有新意,也挺让人期待的。但观景下来却很让人失望。

    电影想讲的东西似乎挺多,中年危机、反乌托邦、贫富差距、环境保护、生命意义,但都没有讲好。可能就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所以交织在一起反而都淡了,结果就是哪样都是浅尝辄止,清汤寡味。

    前面的铺垫也挺长的,从博士的实验到演讲,再到男主看到报道,以及和病痛的母亲交谈。这一段其实内容也挺充实的,特别是母亲抱怨科技如此进步却无法让她避免病痛也确实引人唏嘘。然后后面一转场就是男主的柴米油盐了,这么回头看来前面的铺垫有点过长且没有必要了。

    相对最完整的一条线应该是男主的中年危机或是房子危机了。虽然有着一套房,我也不理解住在母亲遗留的房子里有什么问题,总之就是没钱换好房子,最后就兜兜转转去缩小了。这里的设定挺有意思的,缩小之后由于资源消耗小,所以财产就相当于变多。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只要缩小过去基本都是富翁。这里其实可以展开的点很多。

    老婆跑了之后就是颓废加放纵,不过也就放纵了一场派对,就遇到了越南女。紧接着就是去挪威参观地下火种计划。除了越南女的桥段有点轻松的笑点外,整个节奏其实又快又挺乱。男主的选择也是莫名奇妙,想要去地下这个想法就很莫名奇妙,突然又不去了就更莫名奇妙了。他和越南女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个没有人生目标没有人生理想的人被一个高执行力的人推着走而已。所以说从最后来看,某种角度上来说,男主还是得到了救赎。至少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跟着女主的指挥走呗。

    OK,中年危机这条线勉强算是通了。那缩小的作用是什么呢?整个后半段的剧情,从老婆跑了开始,就和缩小没有任何关系了。颓废放纵遇到一个历经生死仍满怀希望热情的女子,想要拯救世界却发现拯救身边的点点滴滴也很有意义。还算不错的主题,但是大家不是奔这个来的啊。而且如果是这个主题,那前半段电影是干嘛的呢?

    其实缩小这个主题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电影里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比如正常人和缩小人之间是否是平等关系,比如缩小是不是真正能节省资源保护环境拯救人类,比如缩小是不是反而会形成新的剥削关系,比如这背后是不是其实有什么阴谋。这些故事也许俗套,但都可以讲得很精彩。但电影就是巧妙地把这些都绕开了,偏偏去讲中年危机。关键是中年危机讲得也不好啊。结论就是去当义工吗?当义工当然是好事,但中年危机的我们至少知道当义工解决不了这个啊。

     短评

    3.6分吧,虽然剧情很离谱,但是人物很好玩,很值得看一看

    10分钟前
    • Frender
    • 推荐

    屁政治正确啊?骂之前你们看懂了吗?最后不就正是倒过来讽刺baizuo们一天想着拯救世界拯救人类,而不去帮助真正实打实身边正在受难的人吗?越南女性设置刻板我承认,镜头和故事讲的也很一般,所以给3星,但是别以为你懂那四个字就什么大制作都往上扣,这片子算是已经在努力往外跳了。请认真看

    11分钟前
    • Iroquois
    • 还行

    2小时我以为我看了4小时 全程WTF 命题作文下指点江山大谈世界大事 结果无任何深入 第一第二幕完全无关 转折崩溃 剧情全线崩溃

    12分钟前
    • MR.Charles
    • 较差

    马特达蒙虽然中年油腻但仍然憨厚可爱,周洪元素丰富但是角色扁平。佩恩借着荒诞的剧情和全世界各民族的嘴,假装自己已经不再反复重复美国价值,但其实骨子里还是一个异性恋白人男性的故事,最后回归到了一个自我认同的主题,也没错,佩恩还是那个异性恋白人男性。

    15分钟前
    • 克雷蒙
    • 还行

    【FantasticFest】脑洞大是大,但是人文关怀一点没少。说政治正确的没事儿找事儿呢吧。

    17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推荐

    前半段挺搞笑挺新奇的 后面越来越 “这他妈在讲啥”“这他妈又在讲啥” 尤其是感情线 嗯估计也可以作为笑点吧... 关于各国家的人的性格设定太太太cliche了...

    22分钟前
    • 还行

    #tiff#前半部和后半部完全是两部电影,后半部完全浪费了前面那么有趣的设定,讲了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又强行固化亚洲人形象。笑点倒是多,但是都是些插科打诨,大多数时候笑不出来

    27分钟前
    • justcc
    • 较差

    感觉剪进了别的片子

    28分钟前
    • 知足常乐
    • 还行

    奇观是如此切题的重要和显著,给佩恩电影带来前所未有且高潮迭起的幽默,也就不可能让观众去有意忽视。让人担心离开了特效就将沉闷下去的小人国故事,也成功变身成另一则精彩的“北京折叠“。本着某种环境政治正确原则,佩恩有些简单化和脸谱化的把越南女带领的第三世界穷苦”小人“,塑造成正直英雄。

    3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披着一副伪善的面具,隔靴搔痒了两个小时。一会气候问题,一会少数族裔问题,导演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以为你贴一脸的政治正确的标签你就真的正确吗?

    35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并未因缩小,而改变一切! 人类的问题,不是尺寸的问题!

    39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其实进入缩小世界后还是挺有趣的。本来纠结的中产,缩身是助推,让他们踏入上流社会;而对于第三世界的人来说,缩身是惩罚,是偷渡的手段,是无论身子多大都要给人刷马桶的宿命。这个故事要是从越南女的角度来说应该会更好吧。可惜,佩恩或许也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视角,于是也只能拍成白男自我救赎了

    4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对抗消费主义的缩水小人国计划,科技难以改变阶级固化;一事无成的中产赤脚医生在新世界与旧世界的交界,寻找人生意义。What kind of f#ck you gave me? 真是左右不讨好的切入点,但科幻世界观其实建立得蛮有趣。对大多数中产知识分子来说,这可能才是世界末日的样子: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48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Venice2017# 恭喜恭喜,终于找了个越南女残疾人当女主。这就是为了政治正确脸都不要了的片子,全片就讲了政治正确四个大字,白白糟蹋这么个设定,连基本的故事线和情节线都不顾了,就靠小段子逗观众笑。负分滚粗都不为过。

    51分钟前
    • 胤祥
    • 很差

    在近未来科幻的构架(人类体积缩小而减少地球消耗)中,佩恩探讨的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弊病:阶级、贫穷、存在危机,不会随着社群的整体迁移而改变。一个神奇的概念,见微知著。

    54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这片子就当个喜剧看看就完了,剧情什么玩意儿,白浪费这个设定。完全没有宣传的夫妻关系什么事,前面还在讲人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这种问题,后面突然上升到人类平等和谐和未来发展,不如阅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7分钟前
    • Rocrw
    • 较差

    其实特别无聊的片子 开头格局铺的挺大 感觉会很有戏 从商品社会 乌托邦式 反乌托邦 反反乌托邦 嬉皮士的环境转变 但是越往后越往小了收越流于不知所云的平淡 所以应该给2星 但是亚裔女配的表演实在可以加1星!(另 8种炮儿 ni打过几种?:).。

    1小时前
    • virgin
    • 还行

    专门把主角缩小讲了一个不·用·缩·小·也可以讲的故事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较差

    1.显微镜拿来,今天我一定要找到你的丁丁!2.高仿版马特·达蒙去演了《黑镜》第4季第1集,然后马特·达蒙去演了一部高仿版《黑镜》。3.马特·达蒙在《雷神3》里当了一回洛基,这次又当了一回蚁人。.

    1小时前
    • 朝暮雪
    • 较差

    7.9/10 周小姐搶光嗮戲!!

    1小时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