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披头士乐队:回归

    披头士乐队:回归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21

    主演: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乔治·哈里逊,Mal Evans,迈克尔·林赛-霍格,乔治·马丁,Heather McCartney,琳达·麦卡特尼,小野洋子,比利·普林斯顿,莫琳·斯塔基,Geoff Emerick 

    导演:彼得·杰克逊,迈克尔·林赛-霍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已完结

      憨豆先生

    • 完结

      雀起乡到烛镇第一季

    • 完结

      雀起乡到烛镇第二季

    • 全6集

      雀起乡到烛镇第四季

    • 已完结

      六尺之下第一季

    • 全13集

      六尺之下第二季

    • 全13集

      六尺之下第三季

    • 全12集

      六尺之下第四季

     剧照

    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2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3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4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5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6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6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7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8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9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记录的是披头士如何录制出经典名曲&专辑《Let It Be》。基于长达55小时的此前未曝光录像,包括披头士在录音室中制作的少见画面,拍摄时间为1969年1月2日-31日。1970年5月,《Let It Be》专辑发行,而当时乐队刚分崩离析。录像高潮为披头士那场著名演出——在伦敦萨维尔街苹果唱片公司总部旧址屋顶上的表演。

     长篇影评

     1 ) 2021.12.5 《The Beatles:Get Back》

    1969年在特威克纳姆摄影棚里,四个来自利物浦的曾经的青年偶像留起来长发和胡须,英伦入侵时的那四个青年似乎不见了,他们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这时离他们10年历程的结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从《Rubber Soul》开始,the beatles开始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道路,在《Sgt.Pepper's》之后,似乎就暗暗弥漫着一丝同之前不同的气息,不再占据主导的John,愈发独立的Paul,还有慢慢难以被继续压抑的George。第二集的开头Paul说“五十年后再看,就知道解散是不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了”,三个人的独立似乎早就是一件确定的事了。

    7个小时的纪录片将我们带回了1969年创作《Let it be》的22天,几近冗长的感觉使得电影的神话感消失了,我们好像真的回到了那最后的岁月。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解散的阴郁与悲伤,而是那四个陪伴我们多年的偶像。

    the beatles在1963年的专辑《Please Please Me》上留下了这张四人低头向下看的照片,1973年发行的精选集《the beatles 1967-1970》的封面再现当初的那张照片。他们依然是那个一群爱出风头的人组成的,有趣由紧密的团体。

     2 )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八小时体量的素材,一周断续看完,依然舍不得快进一帧。彼得杰克逊本人对音画的非凡修复、举重若轻的剪辑、从排练到演出到后记巨细靡遗的呈现,本质也是一场盛大粉丝行为。甚至除了第三部对天台Live多机位多视角的分屏处理,干脆放弃或回避了一些技术性或预设立场的主观表达,忠于原始影像,谨遵日历22天的脉络,沉浸式还原了摄影棚内排练实况,让每一位Beatle除了被奉上神坛广为人知的摇滚明星风采,成为更立体、血肉饱满的“人”,有高光时刻也有人的局限。 虫团四人排练现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小组作业,披头士分崩离析的隐患也可见一斑,就像那句玩笑——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 泡是灵感泉涌的创作核心,也是这一时期的团队领导者,虽然有些执拗独裁,却也是最心系集体谋求突破瓶颈、重获联结、积极转型、有明确艺术主张的那个。 侬依然沉浸于自己世界,热衷一些无厘头侬言侬语,却早已悄然从先前领导者身份退缩,对团体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屡屡迟到,和洋子如连体婴儿般形影不离),可当投入工作时魅力不减,与泡默契演绎早期共作曲目时神采飞扬,就像一个疏懒散漫但关键时刻不会let you down的天赋型选手。 小乔一向温柔隐忍,为了让队友开心甘当绿叶,惯性please others甚至多少有些讨好型人格。但长期处于与保罗关系中的隐性弱势地位,剑拔弩张的压抑气氛这次初露端倪,而他的才华锋芒也再盖不住,纪录片里演唱的几首雏形《something》《all things must pass》《for your blue》,真是该死的甜美。讲到这,如果说列侬的传奇悲剧色彩构建了我对虫团的初印象,旋律天才泡用披头士三大件彻底拨动青春期的心弦,小乔的迷人之处则像是散开浓雾的湖泊徐徐展开。他对东方文化的痴迷、精神世界的求索使其创作除了西塔琴的异域风情,还多了一层忧郁的隽永。看到友邻评价小乔仿佛只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一面充满爱与关怀,一面又是不留余地的愤怒。这名silent Beatle可以只是腼腆笑笑,抱着吉他唱泡和侬的歌,也可决然选择退出乐队唱自己的歌,亲手打造信仰花园。如果说侬追求的是理想国,泡满足于物质世界,那小乔就是在二者之间柔和而坚定把握平衡的那个。 林果与世无争的个性在团队中润物细无声,难怪年逾八十却看着比儿子还年轻。幽默、豁达、洒脱、敬业,懂得真诚而恰当地表达欣赏、给予关怀,写《格局》的人见了都想当场采访的水平,这样的开心果谁不爱呢。 感谢这些镜头能在修复后重见天日,让我得以看见五十多年前那场摇滚史上著名天台表演、也是虫团最后一场公开演出背后的暗流涌动,有才华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有友爱和伤害,有剪不断的聚散纠葛,有追忆往昔的温情如初和令人感伤的物是人非,有天台反叛意气风发的高亢和分崩离析颓势已无可挽回的低落。是啊,all things must pass。每个人也像这支乐队一样有自己的long and winding road要走。但被定格在音乐和影像里的一切——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天我心里的Beatlemania,摇头晃脑的年轻利物浦男孩,不停歌颂的“all you need is love”,低落时总能抚慰我的《let it be》,mp3时代回家路上的《yesterday》,成为永远,永远。

     3 ) 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的两大看点

    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2021)有两大看点:

    一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2,2003)导演彼得(Peter Jackson,1961- )的剪辑。

    二是前所未见的靓画质,因为它采用的素材是电影胶片,而不是视频档案。看这台机器:

    观影史 211129——披头士乐队:回归

     4 ) PART 1 观后感

    第一部分以George离队作为结尾。

    纪录片的对话中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时代的人与事,以及太多太多有趣的梗,比如他们在排练室里重复当年在《一夜狂欢》中的台词。一下子回忆不起来所有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仅仅想分享一下几位人物给我的感觉,只是自己的感觉。

    George Martin是个非常稳重、务实且真诚的人。

    Sgt. Pepper之后的Paul的确很强势(不至于粗鲁也不至于独裁),但他的确也很强大,是中流砥柱。Paul在这头七天基本上就已经创作成形了Let It Be中最重要的几首歌(甚至Abbey Road里的组曲),且不是从储备歌曲中改编的。第一部分中Paul与Northern Songs最大股份持有人Dick James的互动非常微妙,能看出在当时Paul就已经察觉出端倪并且很不待见他了。

    John的确不再像早期那样领导乐队了。在第一部分中,除了Don’t Let Me Down以外他参与创作的全部是乐队不完善的储备曲目,但也很大方的贡献出了自己的Across the Universe。也许是因为他如今多出来的艺术家身份令他分心,比起曾经的clever beatle如今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funny beatle。

    George在性格上是一只猫,非常典型的猫。他创作的歌在当时的排练室中的确表现力不强,他自己也说了都是些慢歌,且不便用于演出。但是从多年后的结果看来,只有真正照着他自己的意思来才能把其长处放大。也就是说,他的音乐有多好,在录制出来之前可能真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从George与其他成员的争论中可以感觉到,他貌似是整个披头士中最不披头士的一员,因为他的很多尝试都是与披头士所定义的摇滚乐背道而驰的。事实也恰恰证明,绝大多数外民族的文化元素和音乐元素——甚至各色各样的人,都是通过George进入披头士的世界里。我认为George可能是一个自身才华大于自身能力的人,不过我当然没有资格这么说啦!

    Ringo真的很真诚、很幽默、很大方也很欣赏另外三只beatles。可能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一次离队史,此时的他心态更成熟,他很认真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创作能力上稍较逊色。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显得处境尴尬,反而,仔细观察的话可以感受到:没有他的话这支伟大的乐队貌似更容易分崩离析。

    期待PART 2!!!!!!!!!!!!!!!!!!

     5 ) Still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还是最爱Paul。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6 ) 走进披头士的创作之旅

    原文://variety.com/2021/film/reviews/the-beatles-get-back-review-peter-jackson-1235118878/

    谁能想象出披头士是如何写歌的?答案很神秘也很简单。在彼得·杰克逊这部散漫展开的工作室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发生的伟大时刻。1969年1月,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们来到了如洞穴般潮湿空旷且色彩鲜艳的特威克纳姆摄影棚。他们留着长发,蓄着胡子,不修边幅,看起来十分成熟,但仍然自称为“小伙子”。在那里,他们只有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然后他们将在电视特别节目的现场观众面前演奏这些歌曲。(他们的时间很紧张,因为林戈要在1月24日开拍的《财神万岁》中与彼得·塞勒斯演对角戏。) 开头几天,乐队并没有什么进展。直到第四天早晨,火花被点燃了。约翰·列侬还没有走进录音室,保罗·麦卡特尼便穿着一件整洁的黄毛衣坐在那里开始弹贝斯吉他,他像弹普通吉他一样漫不经心地弹奏着熟悉的推进节奏。他一边弹吉他,一边即兴唱着高音,但他只唱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后来变成了“Jojo was a man…”有一两分钟,他一直在玩弄那个音符;他有了一个节奏,一种感觉,但还不是一首歌。然后,就像这样,吉他的节奏从下面传来,他的音调上升到了第六和第七音符。他开始演奏旋律,仿佛它是与生俱来的。这首歌还没有被命名,但突然间Get Back就在宇宙中存在了。 在电影尤其是纪录片的世界里,所有没被剪入正片的素材都被遗弃在了剪辑室里,它们不够生动有力、引人共鸣或是有戏剧性。《披头士乐队:回归》是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它可能包含了上千个你以为会被丢在剪辑室里的片段。 当然,我们在1970年的《随他去吧》中便见到过披头散发的披头士,这部原先的80分钟纪录片就是由这些对话场景剪辑而成。在那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的同志情谊,他们激烈的争论和喜悦。然而,《回归》却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细微视角来窥探披头士的排练现场。我们看到他们四处嬉闹,像烟囱一样抽烟,模仿巨蟒剧团的腔调唱着他们正在写的歌,对关于他们自己的八卦专栏哈哈大笑——这些专栏读起来就像火星报告,即便再寻常不过的眨眼也能被当作他们的个人信息贩卖——更不用说他们还时不时演奏些摇滚老歌,包括他们15岁时写的一些歌,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摆脱创作瓶颈。 《回归》最摄人心魄的一点是,你在观看过程中会逐渐沉浸在电影的真实时空里,感受到披头士是怎样为他们的倒数第二张录音室专辑忙碌,而电影中所有的怪癖和乐趣、无聊和兴奋都会变得更加迷人;你会上瘾。我们就在摄影棚里,和披头士并肩而立,亲眼目睹他们所做的一切。有些时候《回归》似乎显得过于冗长(看到第三部分的某个时刻,你可能会觉得你再也不想听到Don’t Let Me Down或Let It Be了)。然而,这种重复也是这部纪录片体验的一部分。当你沉浸在这部电影的整体中时,它显得十分重要且令人感动。《回归》是对披头士的相聚和解散的长篇描述。它关乎我们所有人。 有关于聚会的电影,而《回归》则是一部史诗般的关于聚会的纪录片。杰克逊用60个小时的电影胶片和150个小时的录音剪辑而成,这些素材都拍摄于那个决定乐队命运的一月。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一直被一种观点所主导,即它将呈现一个更加乐观的披头士形象,而不是像《随他去吧》里所展现的那样阴郁,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组合的绝唱,并被神话化了。同时,他们也像任何披头士的粉丝一样担心,《回归》会变成保罗和林戈所说的那种文过饰非:原先的神话电影属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把晚期的披头士渲染成面带笑容的乐天派。 事实证明,最终成片超出了片方和粉丝的预期。《回归》确实把披头士描绘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团体,他们是一群爱出风头的人,既喜欢胡闹又彼此相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氛围是喧闹而明白无误的。有趣的是,这种联系也体现在他们的幻想王国《一夜狂欢》《救命!》和《黄色潜水艇》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结合,一种漂浮在世界之上,超越他人的感觉。他们仍然说着自己的语言,陶醉于自己的力量和魔力。他们并没有自命不凡。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现实。 《回归》所涵盖的时间只有22天(不包括休息日),杰克逊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逐日记录,以至于我们感觉自己是在翻看披头士的日记,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细节。但《回归》不只是一本日记,它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比《随他去吧》更加丰富和充实。并不是说《随他去吧》不好。《回归》也不全是轻松愉快的,它的第一部分实际上比《随他去吧》要黑暗得多。在这个更完整的版本中,披头士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他们的内部正在分崩离析(如果不是现在,那也很快)。他们会在不经意间提到它,而这种可能性明显让他们感到不安。 但当他们从窗台上走回来时,他们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虽然在和谐的表象之下依然隐藏着矛盾,但事实是他们终究会不可避免地分开,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于是这张他们正在录制的极不寻常的专辑——没有任何加录或修饰,只为现场演出——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一起演奏的意义。他们再次成为一支乐队,一支卓越的乐队。他们提醒彼此并告诉观众为什么他们是披头士。《随他去吧》里的暗流依然存在(就像这部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一样),但现在它们是更丰富、更美好的东西的一部分,就像大理石蛋糕上的深色条纹。 杰克逊在2019年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里做了一项非凡的工作,在不破坏影像真实性的前提下,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粗糙镜头修复得更加现代和易于观赏。如今,他再度使用一种独特而惊人的技术修复了这些披头士的镜头。在《回归》中,我们看到的镜头不是带着虚假现代光彩的模糊老画面,而像是昨天拍摄的。我们仿佛和披头士在一个房间里,他们的长相和声音都清晰无比。作为一部修复电影,《回归》是一个奇迹。 葛洛丽亚·斯旺森在《日落大道》里说:“我们有面孔。”她指的是好莱坞的昔日明星,但即使是二十世纪的电影明星也没有像披头士那样的面孔。杰克逊技术革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与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的面孔交互,而这些面孔仍然在与我们对话。这和他们英俊的外表以及他们表现出的自在的真实有关:保罗总是很帅气,现在看起来宛若一个时髦的、梳着头发的爱尔兰伐木工人。约翰稀疏的长发从中间分开,戴着眼镜的脸像一副尖刻的面具——直到他的笑容把它撕开。乔治,他性感优雅同时又酝酿着严肃的情绪,是他的不满引发了团队的分裂。还有林戈,带着那双天真的狗狗眼,像只毛茸茸的惹人喜爱的牧羊犬。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完全是关于音乐的,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Let It Be这张专辑的创作过程。但我们从披头士脸上读到的是字里行间的戏剧性。

     7 ) Let It Be

    part1 为了录制电视节目,The Beatles将花费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开始时George和Paul总是会意见相左,有时候说的有点让Paul生气,会直接吵起来,(看着太让人难过了),John看起来一直很认真听,但是很少说话,感觉是被小野洋子影响了,Ringo镜头还是一样很少感觉还没有Yoko多,结尾午饭时George突然说要离开乐队。 印象深刻的还有get back 是因为John迟到,Paul吐槽他创作出来的,之后之后GetBack还被改成了批判白人民族主义的内容。 p2开头讲了乔离开的原因是:合体之后做音乐总是充满妥协,而且会被Paul要求这里这样弹奏,那里怎样弹奏。不过好在其他三个三顾茅庐(真的找了George三次哈哈),之后搬到新工作室和比利加入之后,所有音乐的创作和排练进入正轨,lennon和Paul一起唱two of us好有爱,一如既往的配合默契,四目相对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It's like you and me are lovers","Yes"。 Part3开头Paul带Linda和女儿来录音室。她在地上爬来爬去,也会对着麦克风乱叫哈哈太可爱了吧 lennon和Paul在控制室跳舞,paul有事出去,其它人继续排练。Paul回来之后又发生了争吵,明天就要去天台演出,但是Paul想排练好14首歌再去。午饭时George向Lennon讲自己的歌足够唱十年了,但他只是想以后出自己的专辑。我突然意识到乐队的解散己经不可避免了。 直到最后的屋顶演唱会,看的人又开心又难过,虽然这次表演已经看过十几遍,但是前几次看完全没有难过的感觉,完全没有想过这次表演之后就会解散,而且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合体了。之前只感觉他们的现场演出在各方面都像是神话,之前看let it be感觉戛然而止,没想到之后还有一天的录制。 第二天录制最后几首歌时lennon和Paul互相说"Good night",随后开始唱Two of us,三分镜定格在泡的特写和侬的特写,随后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最后唱Let it be,还是和之前一样,录到中间就突然搞怪,直到最后一遍paul盯着镜头唱Let it be,Lennon坐在地上模仿,感觉像是唱双簧,却是最好的一次。我意识到他们所有伟大完美的歌都是在这种搞怪轻松的氛围中创作并录制成功。 最后穿插着警察和路人采访的两分镜三分镜和四分镜贯彻到了片尾,直到第二天的录歌,直到电影落幕。

     短评

    全片三集七个多小时,彼得杰克逊的大型追星活动。顺带造福全球粉丝。音乐好听自不用说,他们的衣服也都很好看啊。

    4分钟前
    • 北纬三十四
    • 力荐

    【A】素材,素材,巨量素材,呈现出一部“对所描述事件和所涉及人物精准刻画”的超长纪录片。但剪辑是不会说谎的,眼神的始与终,人物前后剪辑中的关系对比,以及画面与语言的割裂,却又能生成全新意义。一种高明的,被经过重重包装的恶趣味表达。至于某个短评“还需要导演做什么”的观点,我想最后四十分钟的分屏演唱已经足够把你的脸打肿千百次了。

    6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小野洋子是不是自己没有家呀

    11分钟前
    • Frankenstard
    • 力荐

    最后四十分钟激动得手舞足蹈

    12分钟前
    • Stiles
    • 力荐

    As you can see,Beatlemania never ends.听说这部纪录片之后主动了解披头士,所以看这部之前爱上了披头士,而看了这部之后则疯狂热爱披头士。庆幸的是还好没有错过四只虫🥰

    13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看着深情对唱的侬哥泡爷,小乔心里一万只草泥马飘过,三个人的故事,我却不配拥有姓名,而小乔旁边的果子则表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17分钟前
    • 木石子
    • 力荐

    Lennon:懒散、政治见解、披头式幽默、Yoko;Paul:🎹🎸🥁🎤,精力旺盛、创作全才、反政府分子;George:吉他工具人、我有个想法、我要回家、有事请找Clapton;Ringo:zzzzzzz、下班😄

    22分钟前
    • Daniel
    • 力荐

    将近八个小时的记录,最后一张专辑,最后一场演出,以及一个伟大乐队分崩离析的必然。保罗:用尽全力想带着披头士作为一个乐队往前走;林哥:兢兢业业地打鼓,不管你们吵什么;乔治:你们都不尊重我弹的吉他,我要退出披头士,回家;列侬:我必须带着我的连体婴儿。。

    26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第一集就太难过了。看着镜头聚焦打打闹闹自得其乐的列侬和保罗,然后转到话筒后面完全被无视仿佛局外人的落寞的乔治。''排练到午餐时间,离开披头士,回家。''

    31分钟前
    • Sailing⛵️
    • 力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野洋子。因为她出现在好多排练和录制演出时的画面中。特别奇怪的是,她又不是乐队的,也不参与演出,但非要坐在乐队跟前或附近,让镜头不得不拍到披头散发的她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有时就是玩弄着貂皮大衣,也不说话。。。超级诡异,就好像是阴魂不散的女鬼一样,甩都甩不掉。。。真的存在感太强了

    33分钟前
    • Maggie_in_LA
    • 还行

    乔治怎么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

    37分钟前
    • 卡里乌斯
    • 力荐

    队伍都靠保罗撑着,列侬因为那个女人心根本不在这边。

    39分钟前
    • OldKing
    • 力荐

    此前看过很多长长短短关于Beatles或成员的纪录片,买过所有能找到的专辑,还包括解散后每个成员自己的专辑,甚至还有一盘列侬儿子的专辑磁带,我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么喜爱Beatles,大概是因为他们而爱上摇滚吧,一生挚爱

    41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2020.07.11 标记想看,其实在19年年末就听说了。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能说的... 不想错过每一帧,大部分时间还是看的很开心,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很有趣。但是当他们说到任何关于未来、关于五十年后或者他们老去后会怎么样的设想时,就会心里一紧。“The rest is history. ”“We'll never get a chance to do it again.”“I'd like to say thank you on behalf of the group and ourselves, I hope we passed the audition. ”“这是1969年的宏大声音。”

    46分钟前
    • WalrusTuTu☮
    • 力荐

    信手拈来的last night‘s song 距离传奇前所未有的清晰 与前所未有的近 All the girls come on then dancing! Harrison‘s fisherwife and dwarves and bunchbacks!

    51分钟前
    • 四季豆炒饭
    • 力荐

    原来你们始终相爱,互相理解,彼此坦诚,但是你们也要去往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因为互相了解走到一起,也是因为依然互相了解而分开。

    56分钟前
    • helenharris
    • 力荐

    只是看了十分钟我就已经爆哭了呀……每首都那么熟悉要哭了呀

    59分钟前
    • KellyKelly
    • 力荐

    什么也不必多说,就让时间的无言去讲述吧。杰克逊及其团队的剪辑技巧和修复技术让曾经年轻的面孔从半世纪前胶片里复苏,新千年二十年后的我们领受遗赠的恩赐恍如身临其境打扰了一段隐匿生命的安魂,观摩抵挡时光摧折的杰作如何在分崩离析的最后「回归」拼凑成整。「最坏结果不过是诞生一部关于制作音乐的纪录片」,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沉没近八小时的清晰影像观看他们无所事事打磨乐章已经是无上幸事。一首来自过去的幽灵之歌,被回到未来的科学神迹和流媒载体复活归返。那些卓越灵魂随着退场时刻的帷幕拉启先后离开,陷入黑暗,最早陨落的星辰投下的阴影也最深重,当我们失去他的时间远比世界拥有他的时间更长,他有觉察到摄录抵达的永恒吗?五十年前的他们是否想过,声音的遗产可以征服时空和死亡的边界,颠覆地球,长生不老,活在所有共存宇宙之间。

    1小时前
    • 嵇澹
    • 力荐

    先是六部中土,现在是七个多小时乐队纪录片,PJ告诉你什么是顶级粉丝

    1小时前
    • dreamy
    • 力荐

    泡儿都说了,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了。然而50年过去了,这样思考的“粉丝”还大有人在。

    1小时前
    • 马可挖耳朵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