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科特·柯本,科特妮·洛芙,克里斯特·诺沃塞克 

    导演:布莱特·摩根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7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8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9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将于明年在HBO播出,该片由Brett Morgen执导,并获得柯本女儿Frances Bean Cobain的支持,提供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等等。收集的未发行音乐和录音就超过200小时。该片已制作了八年,将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

     长篇影评

     1 ) 一年,十二个月,四本笔记本,小偷,警察,逃难者,强奸犯,以及摇滚史上最虚伪的谎言:Courtney Love是个女权主义者

    柯本说,有一年,他有四本笔记本被偷了,感觉像被强奸了。

    现在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笔记了。

    2002年,Courtney以450万美金预付款将Kurt Cobain笔记卖给Riverhead,以《Journals》为名出版。一位评论家称此为“盗墓”。

    此前,只有《重于天堂》的作者Cross看过。

    颇具讽刺意味,1992年,柯本写下:

    “Within the months between October 1991 through December 92, I have had four notebooks filled with two years worth of poetry and personal writing stolen. . . . The most violating thing I've felt this year is not the media exaggerations or the catty gossip, but the rape of my personal thoughts. Ripped out of pages from my stay in hospitals and airplane rides, hotel stays, etc. I feel compelled to say " Fuck you Fuck you to those of you who have absolutely no regard for me as a person. You have raped me harder than you'll ever know.”

    Courtney的公关公司是PMK,任何想采访Courtney或她的乐队的记者首先被要求签署一份长达12页的协议,不询问谋杀理论、Courtney吸毒问题以及她过去的一些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这部纪录片只说明一个事实:直到2015年,“诚实”对Courtney Love来说仍是一个难题。就我所知,Trent Reznor和Evan Dando都是她的出轨对象。

    在我的道德判断里,出轨不算什么,但她确实态度变化多端。

    影片中用一小段讲述的“未授权传记”,原作者(Victoria Clarke)曾说,Courtney Love原本是答应她跟随记录的,但当她写到“孕期吸毒”一事,就遭到Courtney和Kurt攻击。影片用此来说明媒体对Kurt的威胁,却通篇用着他的笔记,讽刺效果更上一层。

    Courtney Love还曾对这位作者(Victoria Clarke)说:我要把你的余生带进地狱里去。(原话I will huant you to fucking hell,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可见她对“地狱”一词一往情深,因为她也是这么威胁柯本的。)如果只是这么口头威胁倒还好,Courtney Love是真的多次给Clarke发死亡威胁,并且大打出手的。

    但是,Courtney Love的公司曾雇用过一位传记作者,应对孕期吸毒一事,将公众对她的批评归结为“性别歧视”,后来,该作者承认,不了解当时吸毒状况。

    详见//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599473/

    Courtney Love与她第一任丈夫在一起时,就有过孕期吸毒的前科。这也是他前夫所说的不能再忍受的原因。这个孩子当然也没有生下来。

    Trent Reznor说过,Courtney Love有自己的媒体体系,95%的消息是她自己散布的。Trent Reznor,Betty,Kristen Pfaff等人都认为她极其善于控制别人。或许我们已无法分辨当时的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件事是事实:

    采访者找到任何可以一定程度上陈述Courtney Love的过去的人(前夫,Mary Lou Lord,El Duce,亲戚朋友等),他们都表示,“敢谈论Courtney Love,你不要命了?”

    2015年是Kurt Cobain死亡案的讨论高峰,警察重新查案,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至少还需要问这几个问题:

    罗马事件中,Courtney Love为何发现Kurt Cobain昏迷两个多小时才打急救电话? 详见//www.douban.com/note/799902787/

    如何解释El Duce的测谎结果以及其他证据? 详见//www.douban.com/group/topic/221353428/

    为何长期以一份真实性存疑的遗书作为柯本自杀的证据?(如何解释Courtney练字母的纸条和遗书高度重合?) 详见文末图片及//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762527/

    为什么不按时完成指纹勘察,直到一个月后猎枪上完全没有指纹?

    弹壳的位置?

    警方当年对外宣称自杀的重要证据是门是反锁的,这一证据不符实情,警方如何解释?

    为何柯本体内的毒品含量如此之高,以至于难以寻找先例?

    (科普:体内毒品含量达到柯本那样的案例是有的,只不过在长期吸毒者中也是极少数,但没有人能在这种状态下做出类似开枪的动作。有一篇著名论文就叫“死人不能开枪”)

    Courtney自称对警察Terry的死“负有责任”,Terry最初的死亡调查是伪造的,那么两人是什么关系?

    为何卡梅隆警官建议Courtney把柯本在罗马留下的提及离婚的信烧掉?为什么到今天“离婚”一事还有所隐瞒?

    Dylan Carlson态度为何变化无常?

    为何Rosemary Corroll态度前后矛盾?

    如何解释Mike Cali DeWitt在整件事中的行为?

    柯本从4月2日见到Cali,到4月5日或6日死亡,这段时间行踪是什么?

    4月2日,柯本给Courtney留下了联系方式,为何没有人联系他?(Courtney疯狂打电话的谣言却流传甚广)

    更不必说,在中文网站上有多少虚假的传闻。我认为他的确是有自杀倾向的人,但诸如“罗马自杀”“3月18日试图自杀”“家族中两人死于自杀”“胃痛”不过是自杀倾向的伪证。

    而Courtney Love对Mary Lou Lord,Clarke,Kathleen Hanna,甚至女同学的恶毒,让我觉得她是Feminist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她的追随者,不过是一无所知的虚假女权主义者罢了。毕竟,她们是这样想的:

    我给人发死亡威胁,我打那些探求真相的女人,我看见我老公前女友就打,我看见和我老公传绯闻的女人就打,我想用刀子划女同学的脸,我还雇佣别人替我打人,即使我自己承认过带走我的孩子合情合理,谁要敢说一句就等死吧!(来自九十年代录音,她承认怀孕时吸毒和带走Frances Bean Cobain的合理性,透露过她在怀孕时吸毒的Hirschberg却只能为性命担忧)

    但我是女权主义者。(haha)

    如果只是想展现Kurt Cobain一生中烦恼的片段,这部影片是不错的,问题就在于他拍摄的敏感时间和内容,只能说是有所隐瞒。

    引用Jennifer保姆的话

    “Do you think someone else might have killed him?”

    “I don't know.I think if he wasn't murdered,he was driven in to murdering himself.”

    不是Murdered Or Suicide,

    而是Murdered Or Murder Himself

    ?

    补,经典照片,Courtney Love包里发现的纸条

    这就是可悲的事实,一个不停给别的女人发送“死亡威胁”,参与校园霸凌,当街殴打其他女性的人,至今仍然被当作女权偶像崇拜。

     2 ) 即使你是偏执妄想狂,也不代表他们没有想加害于你

    以科特•柯本亲友及他本人的访谈、珍贵的影音、特科的日记图画为资料为基础,加上动画编辑等形式,混剪出科特•柯本短暂却爆炸式的一生——被拒绝的儿子、被霸凌的孩子、离经叛道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地下摇滚乐手、星光熠熠的涅槃乐队灵魂、深情专一的丈夫、誓死捍卫女儿的父亲;同时,纪录片也试图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特科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歌曲里的故事。 是摇滚乐选择了科特,还是科特选择了摇滚乐,总之,他们之间有着致命的纠缠。刚刚要感谢摇滚乐把他从原生家庭创伤、校园霸凌的孤独中解救出来,科特却又陷入作为一个摇滚巨星难以承受之重。随着涅槃乐队的声名鹊起陷入媒娱乐迷的狂轰乱炸之中,他的乐队、他本人、最重要是他的妻子Courtney都无一幸免。当他在演唱会上号召歌迷大喊“Courtney 我们爱你”时,一呼百应,而事实上他根本无力改变什么。 “沮丧、困惑、受伤、怨恨、孤独、被抛弃、投降、下定决心的科特……”他在日记里这样写到,他被逼到了绝境。“自封审判者们妄加评判的,总比他们宣称的更多。”终于,常年的胃病、压力原生家庭带来的敏感、外界恶意的声音、d品最终摧毁了他,他在27岁那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故事永远被记录在他的画里、他的歌曲里。被那些爱过、伤害过他的人回忆着。

    片尾,镜头拉回童年时期的科特。他也曾是那个毫无戒备地把饼干递给“小乌龟”的天使啊,他也有想做的自己,原本该成为的自己啊……此刻,他日记中的那一句“即使你是偏执妄想狂,也不代表他们没有想加害于你”是不是更加触目惊心呢?!

     3 ) 那是立体的Kurt Cobain,他不是神,他只是个有烦恼的青年,因此选择了死亡

           看了评论褒贬不一,而且反差很大。
           我想,也许是因为Cobain厌恶媒体。但纪录片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媒体,有主观性,且导演明显做出了很多渲染。这两者产生本质上的分歧,因此有粉极其厌恶导演的渲染手法。于我而言,我不想谈论记不纪实,但我特爱导演的手法,实在入心,表现自己情绪之余还留给人判断的空间。
           以前看过太多膜拜Cobain的文章和粉丝,已经是神级单位了,因此其实对于他的作品一直缺乏仔细留意。这片偏偏是冲着生活奔去的,而且还注重感受,里面的动画,配乐重新编配是花了心思去制作,前后的内容也是根据感情的逻辑贯穿电影。你能看到的是一个人如何成长,如何步入心理阴影,如何寻找出口,又如何因为某种情感缺失导致堕落,甚至喜怒无常。但就是由于如此明确才会导致外界更多的争议,甚至被批得一文不值。
           但至少,我看到了非神级的观点了,Cobain马上变得立体了。忽然我非常妒忌他,因为他是个天才,但又害怕成为这种天才,因为他的天才有一部分来自于感情的缺失,缺乏成熟的思考。因此,他有清澈的眼眸,但却颓败的眼神。
          写完,我又继续去听那张以为已经听腻的Nevermind了,它又有了光彩。

     4 ) 80后的摇滚情怀和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要是换做四五年前,我可能是抱着愤青的浪漫情怀一路哭到尾】

    小王子柯本,萌到你想吃掉他,简直可爱到不行。然而这一切童年的美丽光环,被父母的离婚全全瓦解掉。王子在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超级能量的小柯本渴望大量大量关爱的同时,又把父母的离异怪在了自己身上。家庭的破裂和一出生就带有的性格奠定了整个柯本式悲剧。

    我相信好多人之所以迷柯本,一部分原因也是他和科尼特的爱情故事。硬要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们的爱情,真实最为恰当。是,当然也可以被贴上摇滚畸形疯狂等等标签。

    被影片所感动,是导演的真实再现,以柯本的视觉,以他挚友的视角,以他前女友的视角,以他最爱的妻子的视觉。

    喜欢导演把他的日记以动画配音乐的形式呈现。喜欢科尼特的真实和勇敢。真实(不单是她录节目时的肆无忌惮,还有她原因给陌生外界分享自己的私生活)是她本来的性格,勇敢则是摇滚赋予给她的。她对柯本的爱和对媒体的恨在她走进医院看柯本遗体的时候背对摄像头做的那个中指里面全部解释得通。然后我会联想到,着当年那些造谣直指说凶手是她或者奎斯特,就觉得特别荒唐。

    分析(这也是本片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不仅是为了满足喜欢柯本和人,更是表达了对小孩子的关爱问题,家庭和小孩子间的关系,都值得当代的人再一次思考)柯本这个人也蛮有意思的,首先从外界的角度来看(内界角度是指他的毒瘾和胃病):

    关于人群。当年刚出道的柯本,渴望被爱被人认可,而当他真正被粉丝媒体所围绕的时候,其实他并没有真正的觉得被爱,反而加重了他的抑郁症。他感觉是被强奸和控制了。于是他不玩了,不再媒体和粉丝面前玩了,破罐子破摔。得到了欢呼和排行版又怎样,依然救不了深陷孤独的柯本。

    关于小孩。以为他俩小孩的诞生,会对柯本的抑郁症有帮助,但反而却加大了柯本的负担。他不断暗示自己不能给她一个破碎的家庭,要爱她,保护她。但是那个时候的柯本由于外界的压力加上毒瘾和胃病的缠身,以及依旧我行我素的妻子,还是过回了怀上小孩之前的生活。


    感谢导演和柯本亲人的真诚分享,让那个犹豫美丽颓废嘶哑桑影的柯本再现,最重要的是,把那个美丽的蓝眼睛柯本小王子永远的留给了我们。:)

    而历史不会改写,命运更不会,死不能复生。看完这个影片的最大感触居然不是简单的摇滚情怀泛滥(那个涅槃的柯本已经真正的涅槃了,他很好现在,不用我们担心和挂念),但如果你把柯本当成一个普通人看,就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小孩子正遭遇着柯本的经历。

    明天是德国二战告败,宣布撤退在荷兰的军队,独立日纪念日。自由爱和平,人类不断神往以及追求的东西,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经营得好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这种小单位的幸福都无法抓住无法战胜,又有什么资格高歌自由和平爱?

     5 ) 世人皆醉我独醒,你们的崇拜,却是我最讨厌的枷锁

    科特柯本是谁?下载电影的时候,我真心不知道,冲着豆瓣8.5的评分下的纪录片。当打开电影,看到“涅槃”之后,我知道了。科特柯本,肯定就是那个自杀的人。小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听港台流行曲的时候,我听的,是重金属、死亡金属,有Marilyn Manson,有枪炮玫瑰,有史密斯飞船,有X-JAPAN,当然,也有涅槃。小时候,哥哥(其实是我堂哥)当时是大学生,暑寒假或者星期六日,我都喜欢和他腻在一起,打游戏,看球赛或者,听这些我听不懂音乐。年纪还小的我,坐在大的低音音箱旁边,音箱线连着小小的CDplayer,播出来的,都是疯狂的东西。疯狂,但深深地影响了我,大概所以我现在才会时不时疯狂吧...如今哥哥已经是个文雅的医生了,当年他视如珍宝的CD在他家早已找不到踪迹了。科特柯本那天自杀了,他成为了不愿成为的偶像,卷入了不愿卷入的漩涡,世人皆醉我独醒,你们的崇拜,却是我最讨厌的枷锁...

     6 ) 柯本:闻花、宠猫、吻婴的垃圾摇滚头子?

    柯本与科特妮,是列侬和洋子的Grunge版,还是下一个席德和南茜?

    不不不,不要这么问。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同为媒体的牺牲者。

    Sources maintain that the Cobains have been heavily into heroin.
    Courtney was pregnant and she was shooting up. Kurt was throwing up on people in the cab.
    It's appalling to think that she'd be taking drugs when she knew she was pregnant.
    Kurt seems fragile.
    He looks as if he might break.

    本片的看点不在于访谈、不在于所谓的“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仅仅在于将柯本的绘画作品修复上色,并动画化。一些作品的原版:涅槃乐队 科特•柯本的画

    想看涅槃的现场?还是看看纽约不插电吧;

    还有插电的百乐门现场,包括了经典曲目《Smells Like Teen Spirit》、《Lithium》;

    本片片头以及中间穿插的Live是Reading现场:

    Live and Loud现场也是经典,留下了Kurt背后有翅膀的“摇滚天使”经典照片:

    本纪录片的所谓“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更是笑话,这就是猎奇心理吗?

    评价、评价,他人的这些评价堆砌上来,又能说明些什么?

    苍白、苍白,本片中难见柯本的精神,徒有对刺激的寻求、名利的消费。

    以影片中104分钟处的一段电话录音收尾吧,

    This is Kurt Cobain. I have a lot of things to say to you. A lot of fucking things to say to you, you parasitic little fucking cunt. You're not writing about my band. You're writing about how jealous you are of my wife. You have absolutely no fucking idea what you're doing. You will find out. I don't care if this is a recorded threat. I'm at the end of my rope. Never been more fucking serious in my life.

     7 ) 烦恼的蒙太奇:纪录片还需要谈论道德吗?

    刚看完,感想很多,不吐不快。仅代表个人观点。


    烂番茄98%,个人观感完全相反:即使大屏幕放映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柯本本人生前最厌恶的媒体力量与消费时代的活生生写照。

    导演有意识地利用Frances和Courtney的支持大肆宣传,言谈间自认为已成死者代言人,却在问答环节搞不清基础事实。有观众问柯本夫妇夺回孩子监护权后,政府部门要求他们定时上交尿检报告,柯本缘何又复吸?政府知情吗,是否有社工介入?导演表示“并不清楚具体是怎样”。

    是的,故事的细节并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他真正想打造的是一部五光十色的情绪过山车。这也导致这部2小时15分的电影一刻不停地充满了配乐——各种编曲版本的Nirvana songs,一遍又一遍,熟悉的变调旋律从幼年柯本起就鬼魅般徘徊。电影也充满了motion design, animation,这似乎已成当代纪录片潮流,观众已无法集中精力看一段没有动画效果的引文,无法认真听清截取的采访片段背后是否有其它含义。有观众评价动画如此生动,仿佛令人钻入柯本脑内——没错,只不过对传主私人记忆的模仿如此鲜明和确凿,几乎令人忘却这只是“模仿”,而逝者已无法反驳。

    影片展示出强大到可怖的媒体力量。声光电的喧闹组合,疯狂炫目的“时代蒙太奇”,一场一场演唱会,毫不停歇的动画和媒体标题。即使不考虑感官刺激的滥用,纯从叙事层面来看,密集不停歇的刺激也消弭了叙事推进的力量。从中段开始每场演出都在表现柯本的疯狂,类似的演出片段,疯狂的观众,柯本的疯狂,Courtney的疯狂……我几乎在祈求影片快进到他的死亡。

    我的反应让我自己也十分奇怪。柯本在片中颜值爆表,他也是我个人青春期男神之一,按理应该希望他的影响能停留得久一点。我想问题出在,观影时我不自觉地在替柯本辩护,因为从根本上来说,Brett Morgen拍了一部HBO和Courtney Love想让他拍的影片。这部HBO特色的露点粗口一应俱全的时髦电影,坐拥纪录片领域不菲预算,创作出几乎完美无瑕的视听盛宴。但与此同时,柯本被代表了,被消费了,而道德的疑点被掩盖在视听盛宴之下,与90年代至今的消费主义文化同流合污,再一次(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将柯本的精神遗产五马分尸。而这一切,都打着“向科特·柯本致敬”的名义。

    导演自称追求“诚实的表达”,但首先,他对“真实”的定义十分令人困惑。影片中所有叙事声源都没有标明来源,令人分不清是柯本的磁带录音、公共采访还是其他人朗读传记——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分界几近于无,Courtney和柯本的相处录像(珍贵,但)亲密得令人不安,仿佛被迫闯入了他人的私人领域。而死者私生活领域的一切记录均被拿来无情利用。尤其是柯本的Journal,其中内容不分虚构性“诗作”还是纪实性“日记”,不分日期,一概当作柯本本人的代言,用以佐证本片对柯本的盖棺定论。这令人想到社交网络时代的死者代言:我们经常看到,微博微信上的只言片语,被媒体不假思索地当作逝者思想、行动的合理代言,乃至死亡原因的有效解读。

    导演甚至操纵了采访的时间感。每一次采访中看似从白天到黄昏的时间流逝,其实是人工改变光源做出来的效果。但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发现我在怀疑每个人说的话是否诚实。Courtney可能在镜头前承认自己怀孕时吸毒,柯本死前出轨吗?尤其考虑这部片子的“委任”特色,虽然布莱特·摩根自称Courtney“并没有操纵影片制作”,但是受她“允许”才得以上映,这一做法从流程上即削弱了影片的公正性。

    当然,“公正性”对本片来说,或者说对大多数名人传记类影片来说,实在太过奢侈。但是作为观众,当我们看到柯本的继母指认青春期的柯本试图伤害她的孩子,所以她才把柯本赶出门外,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她的采访可信吗?柯本的父亲在旁边紧张地抓握沙发把手,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柯本本人真正经历了什么呢?这些,导演都一笔带过了。快速的剪辑也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思考的机会。影片逻辑是,反正动画重演能说明一切,何必质询给了你宝贵采访机会的名人家人呢?

    至于Courtney和柯本的婚后生活,甜蜜得流油的、从来没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家庭录像,被想当然地认作最有利的证词。是的,他们生活一团糟,他们吸毒上瘾无法自控,但看看这多么幸福美满的一对儿啊,多嘴的媒体才是恶人,是他们逼死了柯本,是他是他就是他!

    这也许是我恶意揣测,反正导演说了,这部影片里面没有恶人。所以他既没有深挖继母的故事,也没有责备Courtney Love的意思,甚至也没有给同时代的记者、经纪人、朋友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那么我们来谈谈电影结构,戏剧冲突在哪里呢?拍过滚石纪录片的导演,其驾驭史料素材的能力,是本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凭借Journal文字、家庭录像和影音资料,撑起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但眼花缭乱的动画、柯本的超高颜值、Nirvana的音乐,是否能掩盖主题的苍白?柯本既在其中,又不在其中,在其中的是他在演唱会上的魅影,剥除了科特·柯本精神内涵的帅脸一张,家庭录像中的萌娃一只。乃至最后死亡字幕一出来,观众只能感受到麻木了。

    死者无法辩驳,任由他人对自己的生平大做文章。这是传记最需谨慎地地方,也恰恰是本片导演(故意)疏忽放任的地方。江湖传言Brett Morgen习惯性付给采访对象酬金(尚不清楚本片是否和Courtney Love有利益分成协定),这也是纪录片界争议已久的话题。当采访对象收下钱财,说出“合乎时宜”的、你想听到的话时,纪录片如今残存的真实性更岌岌可危。本片让我想到纯为赚钱的迈克尔·杰克逊影片This Is It:你说它们是“传记类纪录片”,还是作为商业片类型之一种的“音乐电影”呢?

     短评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7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11分钟前
    • Blavatsky
    • 力荐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13分钟前
    • 推荐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15分钟前
    • zjj
    • 还行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18分钟前
    • 道臣岚
    • 力荐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22分钟前
    • xlL
    • 很差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23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25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2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30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34分钟前
    • ann宁
    • 还行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36分钟前
    • 未命名
    • 力荐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41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

    43分钟前
    • GA
    • 力荐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47分钟前
    • Stella
    • 力荐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54分钟前
    • 尤里卡
    • 力荐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57分钟前
    • (●⊙(工)⊙●)
    • 推荐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60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美人你好!

    1小时前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