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非理性

    非理性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3

    主演:杰西·马丁,索玛·查亚,莫利·库斯 

    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猜你喜欢

    • 行尸走肉 第四季

    • 行尸走肉 第三季

    • 行尸走肉 第一季

    • 行尸走肉 第六季

    • 行尸走肉 第二季

    • 本能西班牙第一季

    • 8集全

      性生活

    • 已完结

      行尸走肉 第十季

     剧照

    非理性 剧照 NO.1非理性 剧照 NO.2非理性 剧照 NO.3非理性 剧照 NO.4非理性 剧照 NO.5非理性 剧照 NO.6非理性 剧照 NO.16非理性 剧照 NO.17非理性 剧照 NO.18非理性 剧照 NO.19非理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 master of human behavior finally meets his match, whose behavior is unable to predict.

     长篇影评

     1 ) 剧中的一段台词很好的总结了这部电影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2 ) 并不存在的有理之人

    伍迪艾伦用片子里的前三句问句讲完了整个故事的动机和寓意:

    1,「康德说,人类的理性,总被无法解决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所困扰着。好吧,所以,我们这到底是在说什么?道德?选择?生活的随机性?美学?或是谋杀?」

    好吧,开头就把本片的剧情归纳总结了一番:

    a.人们对外,用理性语言输出的道德理论,并不一定是人类这个复杂的生物存在真正的约束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真正的抉择时刻来临,与头脑中理想中的有理之人相比,细胞核中亿万年来刻录下的生物本能往往才是最终的胜者,人类能做的选择又到底有多少自由度呢?

    b.无论《赛末点》中的那枚戒指,还是本片的那把手电筒,都是伍迪艾伦人生充满了巨大偶然性这一观念的具体化物。没有人能完美控制世界发展的每一细节,毕竟休言世界,无助的人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所思所想都无法自主掌控(有些人可能还要每周借助心理医生这个外力来辅助,来让系统不至于蓝屏崩溃死机);

    c.哈哈接下来的确是要讲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2,「我觉得Abe从一开始就疯了,是因为压力吗?还是愤怒?或是对其所见的生命中那无限的苦难感到厌恶?又或是他对这毫无意义且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感到无聊?他太有意思了,而且与众不同,而且特别好聊天,总能用寥寥数语让话题扑朔起来。」

    第二句话一来是在讲Abe的动机,这些问句其实都是陈述句。

    二来也是在解释女主迷恋上Abe的原因———存在主义者的身上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秘感和浪漫主义形式总是能获得文艺女青年的青睐。

    3,「从哪开始呢?除非你真的触及底线了,否则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某种程度上,伍迪艾伦电影中所有批判,都是自我批判,所有嘲弄,都是自我厌恶。本片中哲学教授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是伍迪艾伦自己人生某一阶段所奉行的。他自己曾经(兴许现在也仍旧是)就是那个无理之人,不考虑责任和后果,靠自我当下的冲动去行事。所以围绕着电影主角和伍迪艾伦的,永远有各式各样的桃色花边,他们在瞎搞面前毫不犹豫,抓紧人生短短十万日,不错过任何一场欢愉,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养女,也不管是做爱还是杀人(哦,现实中的伍迪艾伦还没有无理到杀人的程度)。

    除非真正触及到了底线——女主不能接受Abe真的杀人了,米娅法罗也不能接受伍迪艾伦真的对自己的养女做了什么。

    而存在主义者即使此时,也总能为自己的错误,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圆。

    可是,对于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冲动,没有了勃起和还没到过的远方,这样活着又还能有多少快乐和意义呢?

     3 ) 思想与本我的博弈 - 痛快的一场架

    周末看了Woody Allen的无理之人。整个故事都建立在对irrationality in humanity的讽刺之上,其中众“高知”分子对自我的认知均错的离谱。自我认识与现实本真面目的分歧成为了这个荒谬故事的骨架,为观者演绎了一场意识与“我的存在”、形式与本质搏斗的好戏。

    Emma Stone几乎无边界的翡翠大眼太适合演绎神经质的文艺女学生这类角色。Emma饰演的女学生Jill以为自己浪漫前卫,却最终面对无理爱人的出格之举瞬间崩溃。对"Cutting-Edge"爱人的所谓正义谋杀理论无法消化之后迅速返回原本主流输入的价值观,即其口中的中产阶级道德标准,走回属于自己的安稳老路。当她失魂落魄地对朋友说出“也许我并没有那么前卫,也去Roy更适合我”这句话时,教授在最开始对她的评价刚刚好得以验证 - Jill只是为了浪漫而浪漫,她口中的爱情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确立的一种形象,本质上她既不爱Roy也不爱Abe。这个自我认知的形象最终只有崩塌的结果 - Woody在此似乎双箭讽刺了成魔的知识分子与不成魔的中产阶级,他们互相成为不了彼此,互相看不起彼此,但互相又不可避免地分享着相似的歇斯底里特质。电影结尾,Woody极尽讽刺之能事,为Jill安排了一段千帆过尽明白自己的海边独白。Jill诉说劫后余生的感悟,亮出“自我认知”这类关键词,唯一的不足是我们都知道这是假的。真实是,自我认知还是一片模糊,看多少次海也无法弥补意识与本真的沟壑,下一次荒谬的以爱之名的搏斗已然可被预见。只是故事已经结束,与观者无关了。

    杰昆饰演的中年哲学教授Abe,通过一场荒诞的谋杀,实现了从抑郁自毁的浪漫到乐观虚伪的世俗之间的无缝衔接。影片前半段的Abe是一个多么典型的知识分子啊,他书写哲学论文及书籍,在大学任教;曾参与过各种维权运动,渴望为建立美好世界出一份力却被现实的悲剧送往深渊。他经历好友死亡,妻子背叛,如今唯一所有便是哲学,但他深深不耻哲学与生活之间的沟壑,自我在无谓生活中沉浮,哲学给不了他意义,笔下文字也被堵塞了,曾经风流如今无力风流。丰富的悲惨经历使其学识更具颓废的性感魅力,Abe那浪漫又危险的复杂气质使得单纯聪慧的女学生欲罢不能 - 正直的教授当然拒绝,他们可以相约相伴甚至可以以诗传情,只要这情是单纯的友谊。Woody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玛丽苏剧中年男主角 - 只不过是虚伪的完美。同谎言一样,虚伪的最高级别便是在无意识中虚伪。Abe前半段用成段的哲学论述蒙蔽虚伪空洞的本质,到了后半段,他升华到运用对世界的大爱 - 即牺牲自我帮助他人来为世界除害 - 来掩饰懦弱自卑及迷茫。Jill在发现谋杀正义理论之后,愤怒又不知所措地对Abe表示她无法进行正义与否的辩论,她明白所有中产阶级(或者说社会普及)价值体系在Abe的眼里无法成为辩论的根基。Abe太擅于用理论包装理论,用思想掩饰思想,然而当他一步一步被自我迷惑而忘却他所不以为意的道德基准时,理论的包装和思想的掩饰所能欺骗的人也只有他自己了。这个故事里最终是谁掉入电梯深渊其实不重要,手电筒的隐喻也只是Woody的一个小游戏,谁死谁活属于表面故事的走向,Woody想要讲述的故事其实早已在Abe屈从于求生与自保时落下序幕。剩下的,就当是欣赏搭配爵士音乐的小品吧。

    Woody在此片中有趣地将一切本质的”反“拼接在思想的”正“之上,荒谬,讽刺,却让人在哑口无言之下只得承认其现实。Jill充满中产阶级宣扬的道德与理智,而却极尽全力追逐浪漫、危险与前卫的爱情。Abe自认高尚无畏为上帝宣扬正义,实质极尽全力地自保,虚伪地追逐世俗中的乐观意义(与常人不同,他是通过谋杀的方式,也许展现了Woody眼中高知的”境界“)。Woody笔下的角色们,在自我感觉无比良好的同时,对自我亦存在着本质的厌恶,自恋与自厌两条线并存,似乎只有无止境的自嘲和他嘲才能使赋予生命一些“存在”的动力。作为电影和哲学的双重门外汉,自以为这次Woody讽刺的拳头的确出击了,但故事的疲软和牵强使他的着力点涣散在空气中。内在的故事我看的痛快,表面的叙述也就当做娱乐,毕竟有浪漫的色调和轻快的爵士乐相伴呢。

    而一向沉迷于话唠的我,依然期待今年的咖啡公社。

     4 ) Irrational Man小事集(6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

    1. 罪与罚

    导演Woody Allen有许多作品都与小说《罪与罚》的主题有关。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讲的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自己不是凡人,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受生活所迫,亲手杀害了曾经欺负自己的高利贷老太。不过,后来他精神崩溃,就主动投案自首了......

    Woody Allen之前的电影《罪与错》(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赛末点》(Match Point, 2005)、《独家新闻》(Scoop, 2006)、《卡珊德拉之梦》(Cassandra's Dream, 2007)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罪与罚”。这些影片还都表现了“运气”这个话题。比如本片中男主Abe经常去试自己的运气,答应自首前还要等等,看看运气如何。不同电影主角运气不同,“运气好”的逍遥法外,“运气不好”的......这些影片均有谋杀,却同时又是喜剧,就连Bgm都十分轻快:无论是本片的配乐,还是《独家新闻》中的四小天鹅和波尔卡,都总是伴随着谋杀这件严肃的事情出现的......




    2.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本片片名Irrational Man来自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著作《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是William Barrett(1913–1992)于1958年完成的,作者生前是纽约大学哲学教授。

    男主Abe在片中提到的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大师。这几位哲学家的主要思想都在《Irrational Man》这本书中有介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对存在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男主Abe也有句台词表示自己很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据称,片名Irrational Man可能还和爱尔兰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的一句名言有关:“理性的人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的人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所有的进步都得靠非理性的人。(The reasonable man adapts himself to the world; the unreasonable one persists in trying to adapt the world to himself. Therefore al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unreasonable man.)”




    3. 法官

    片中,男主偶然在餐厅听到一位妇女向友人哭诉自己与丈夫争孩子监护权却受到法官不公待遇,从而心生杀意。

    现实中,Woody Allen于1992年曾身陷与前女友Mia Farrow的监护权官司中。2014年一封来自养女Dylan Farrow的信,使其最近再次被“猥亵养女”的丑闻缠身。当时州检察官以及法官判决书都表示WA可能猥亵过Dylan(时年7岁),虽然到最后也没有实质证据,WA输掉官司,丧失监护权。

    不过,本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由WA现在的养女Manzie Tio Allen客串的,就在女主石头姐钢琴表演的场景里。她是WA和现在妻子宋宜(Soon-Yi Previn)的养女,宋宜曾是WA和Mia Farrow的养女。1992年Mia Farrow之所以突然离开WA并和他打官司,就是因为宋宜。




    4. 演员

    男主演员Joaquin Phoenix为了片中角色增重33磅(约30斤),肚子都是真货,这也是基于他对Abe这个角色的解读。导演表示Joaquin可以表现出那种满满的情绪和痛苦,即使让他递个盐,也搞得像俄狄浦斯挖眼一样......

    女主演员Emma Stone与导演去年已经有过一次合作:《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男主是科林费斯大叔。




    5. 罗德岛

    电影是在罗德岛拍摄的(可能因为有税收优惠)。当然罗德岛本身很美。那里有著名的布朗大学,但是片中的学校场景是在萨乌瑞吉纳大学(Salva Regina University)拍的,这是一所私立大学。




    6. 文青

    剧中男主送给女主的生日礼物是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的诗集。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得到普利策诗歌奖的女性,托马斯·哈代曾说:“美国的两大魅力:摩天大楼与埃德娜的诗。”




    Source
    IMDB: Irrational Man
    Rogerebert.com Review
    Dailymail.co.uk News

     5 ) 意義與虛無:《愛情失控點》

    《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2015)

    看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部新作的困難在於,裏面關於哲學的引用我實在不熟悉,就好像當初看《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 2011)裏面一票文學名人典故都沒法讓我有會心的共鳴。面對這麼一位喜歡掉書袋的導演,不讀書的觀眾只能面目可憎。

    故事關於一位中年哲學系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不倫戀情,兩人各自另有對像正是伍迪艾倫常處理的愛情與人生的辯證;女學生不滿於和男友安穩的關係,反而被充滿虛無與自毀傾向的教授所吸引,教授以女學生只是愛上了師生戀的幻像拒絕對方進一步的追求,但又接受同校已婚化學老師的勾引,只是愛情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生命的激情,因為他正陷入找不到生命意義的中年憂鬱,活了大半輩子只換來破滅的婚姻和對整個世界深深的無力感,甚至片中教授一度在衝動之下拿起左輪手槍玩起俄羅斯輪盤的自殺遊戲。

    電影在中段急轉直下,教授發現他有能力殺害一位與他毫無關係卻作惡多端的法官,經過這件謀殺行動這世界將會變得更好,那怕只有一點點,而這將成為他存在最重大的意義。我一度不理解連死亡都不怕的教授何以就此認為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且是常理難以自圓其說的謀殺?這角色以哲學做為思考的準則或許提供了合理的動機(知識指向了真實還是迷障?),更有趣的是這必需是一件「完美」的謀殺,不著痕跡不引人懷疑,教授身為沒有合理動機的兇手正讓他站在最好的位置,在他小心的謀劃之下,這場謀殺將看來像是難解的自然機率,就像俄羅斯輪盤一般。

    劇本在此把愛情與謀殺作了跨類型的混合與翻轉,教授跨過了「危險」的界線之後他找到了久違的生命熱情,也接受了女學生的追求,但女學生偏離了原本平淡的人生軌道之後,卻一步步地發現了謀殺的真相,這樣的危險真是她想要的嗎?相反地教授以自我的道德思考說服自已殺人,卻在無辜的人將被冤罪,自己的罪行可能被揭發之下,反過來屈服於生命的慾望而放棄了原本想要使世界更好的念頭。對愛情的幻想、對生命的自憐在伍迪艾倫的手中都成了虛無的嘲諷。
     
    教授一廂情願地透過完美謀劃的犯罪所建構而成的偶然,也在另一連串偶然之下逐漸露出馬腳,所謂完美的結構與機運的捉弄又拉出了一層不同的命題對立,這自然令我想到《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 2005)中那顆擊中網子彈起的球,在舊作中警探天外飛來的靈感發現了犯罪的結構,卻隨即認為是偶然而輕巧放過,新作中則是因為種種偶然讓女學生發現了其中串接的線索,進而揭開了必然的真相。人透過思考與邏輯一步步地設計命運的走向,但真實的命運卻是受隨意的機運所擺弄,這是伍迪艾倫對意義與虛無的辯證。

    整部片以伍迪艾倫式嘮嘮叨叨的節奏進行,大量的對白對於角色身為哲學系的教授和學生來說或許正是理所當然,兩位主角倒敘的旁白看來是導演寫劇本敘事的方便手法,卻在預期結局的悲劇之下,一度讓我困惑於角色最後的命運(因為我以為旁白是屬於活下來的人才有)。電影前後的情節丕變,風格卻依然維持一致,尤其不斷重覆輕鬆恢諧的爵士配樂,把原本被愛情捉弄的戲謔,變成導演對角色困惑與掙扎的冷笑,之前伍迪艾倫多部描寫犯罪與道德辯證的悲劇作品(包括我尚未看過的《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 1989),看劇情似乎是同一主題的變奏),同樣的命題在本片和他擅長的愛情諷刺劇拼貼之下,對熟悉導演的影迷來說有了另一層樂趣。愛情與謀殺,在道德與意義上的追尋或許對伍迪艾倫來說本就是徒勞無功的。

    不過這畢竟是個發生在電影中的故事,作者自然可以安排種種的機緣來化解那看來像是意外的命運,在充滿喜劇基調的悲劇中,觀眾終究還是能安心地走出戲院,繼續面對生命中將來的未知。

    (2015/12/13發表於個人網誌)

     6 ) 发生

    伍迪艾伦可能自身对哲学有一种幼稚的期望,觉得它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介入现实世界,或者希望它能够解决一些自身困境的问题。事与愿违的是,可能这种活动反而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主角在说,他想写一本关于海德格尔与法西斯问题的书,然而却毫无头绪,可能这本身就是导演对哲学的一种失望。在男主角真正地犯下法西斯罪行的时候,他又突然找到了一种行动和生活的动力,思如泉涌。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正如同杰昆杀人一样。有某种对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完全不是纳粹的(这种否定更加深了这个事件的复杂性),而杰昆在片中表现出来的幼稚哲学观念却存在着某种极端。

        巴迪欧在恐怖袭击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如下:当今的问题不仅仅是穆斯林的,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和企业统治的,然而这就意味着从新思考一种共产主义(因为这些穆斯林在利润机器中是没有位置的,他们是无用之人)。这听上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思想家的天职不就是和不可能做无限的斗争吗?从哲学这个概念的诞生上,也就是Φιλοσοφία,σοφία指的是智慧,Φιλο的意思是朋友。哲学家从来就只是智慧的朋友,哲学家要干的无非就是“理解”,理解他的朋友,而利用他的朋友做些什么这不是哲学家的本质工作。回过头来,作为一个哲学家来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对不可能或者难题的信仰。
     
         然而,杰昆在遭受失败之后,把这项事业贬低为一种消遣和慰藉。比如,他说康德构造的道德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差的太大。显然这只是他由于自身的困境而对哲学的失望而已,他同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把自己从事的反思工作当做一种可以操作的客体来运用——如果无效,那它就是一通鬼话。这本身就是反哲学的。
        
         男主角非常信仰偶然和随机性,帮助他走出这个怪圈的也是一种随机性——偶然听到一个离婚家庭的对话。这加深了他对自己理论的信念,他认为就是这种偶然,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的狡计,加深了事件非同一般的意义。于是,这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观念:男主角没有做到一个哲学家应该有的,对不可能的信仰,或者说他的信仰被现实打败了。但是,他却依然有着对偶然的信仰,这种偶然和前者那种哲学家对于的不可能的信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奇迹的信仰——他拿着左轮玩俄罗斯转盘,不管死没死,都是一种奇迹,这就和尼采的骰子一样。然而,他遗忘了前者,而觉得后者是非同一般的:这件事是一个机会,帮助我重新找到一个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错误无数哲学家在认识论上犯过。男主角其实是把自己的事业孤立在生活之外(前面已经说过了),而生活在这种孤立产生的畸形观念之下:两种偶然的断裂。这和笛卡尔到黑格尔之间的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性质上其实是差不多的——完完全全先设置了一样东西,从而证明有一个“世界”是作为现成的,而独立于它,外在于它。这个错误在本片的体现不完全就是:我信仰偶然,但我不相信不可能。所谓偶然和不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

       他既然都说出海德格尔的名字了,那是不是该注意一下《sein und zeit》第一篇,第六章的第四十三节a里,海德格尔写了同样意思的的两句话:“Der 'skandal der philosophie' besteht nicht darin,daß dieser beweis bislang noch aussteht,sondern darin, daß solche beweise immer wieder erwartet und versucht werden.”(哲学的丑闻不在于完成这些没完成的证明,而在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尝试它们)

      以及:“Dergleichen Erwartungen,Absichten und Forderungen erwachsen einer ontologish unzurreichenden Anstezung dessen,davon unabbhängig und 'außerhalb' eine 'Welt' als vorhandene bewiesen weden soll ”。(类似的期待,目的和要求却产生了一种本体论上,毫无理由地设置的一个东西:应该证明有一个现成的“世界”是“外在”和独立于它的。)

      正是因为生活,使得主角把哲学和日常生活做了一个对立,觉得它是一种外在于生活的某样其他事物(那种对思想断章截句的抽象误解),并且毫无用处,只能以一种特别畸形的存在主义方式去思考实践生活。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杰昆在观念上的矛盾又深刻的影响到了他在实践上的矛盾:在观念上,他感受到了的无力,于是只能用一种极端的办法来解决。
      
       这和当时希特勒上台,德国半数知识分子加入纳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施密特在为法西斯政权辩护的理由就是:这种例外状态是可以和法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从而调解魏玛共和国作为民主政体的失败。杰昆这样子走上歪路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内心里就是有一种虚无主义作祟,并且以自己畸形的理论去尝试着调和这种极端。这就和施密特把例外状态纳入到法的范畴中一样。(后者的尝试显然深刻的多)
      
       他觉得对于难题来说观念已经无能为力,只剩下这种极端行动,这和纳粹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样的,屠杀又变成了一种现代人的畸形逻辑。

       “存在先于本质”,如果存在是一个动词的话,行动就成了首要的东西。回忆巴黎的五月风暴,布朗肖这样描述了群众的运动:“它不是一个简单地夺取权力并用某个别的权力取而代之的问题,不是占领巴士底狱或冬宫,或占领爱丽舍宫或国民议会,或所有不重要的目标。它甚至不是一个推翻旧世界的问题:关键是让一种可能性显示自己,一种通过让每一个人欢欣鼓舞的言论自由,在博爱当中恢复一切平等权利的——超越一切功利主义得失计较的——共在的可能性。”
      
       五月风暴又表现出了一种让人焦虑的自由,这正和主角的焦虑一样,无法为自己的生活找出养料养活自己对智慧的信仰,从而导向一种探索“可能性”的幼稚尝试,这在实践上的后果,值得深思。然而在这里,导演用坠落消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不管任何一个流派的知识分子,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追随的理念,能够在任何困境中给予自己勇气,而不是像本片可笑的主角一样。

     7 ) 存在主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值得一看

    伍迪艾伦的新片,《无理之人》讲述了一个没有灵感也没有热情的哲学教授从一桩看似正义的谋杀中重新获得生命激情的故事。每年秋天伍迪艾伦的电影如故人拜访,没有惊喜却有足够温情。虽然还是更喜欢伍迪和黛安基顿在一起时拍的安妮霍尔,曼哈顿,尤其是爱与死。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开罗紫玫瑰也值得一看。这部新片讽刺了各位哲学大牛,从康德、海德格尔到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是被奚落的重点。而困难之处在于他既讽刺了只说不做的书斋型学者,又不留情地讽刺了想要做点什么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盲目激情。

    比较有意思的点是,如何为了善而作恶,一旦作恶是不是就要用无数的恶来掩盖恶,谁来定义善,谁来判定正义,为善的动机到底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如果康德、边沁、马基雅维利等人一起看这部电影,看完会不会打起来?脑补一下最可能的场景也许是伍迪艾伦被他们一起群殴。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女文青被男文青迷倒、犯罪几率这些传统的伍迪艾伦元素一个没少。熟悉伍迪艾伦的人可以看出罪与错、赛末点的影子,是老爷子用电影再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次神交。电影结尾的转折点也扣人心弦,尤其比较于他近年偏于温和的电影来说,这一部有着上世纪伍迪艾伦的凌厉风格。然而不得不说这一部基本没什么回味,即使是有哲学但也只是非常浅显的运用,问题的探究也不深入,不过反正伍迪也没有那个心思所以也不必追究。

     短评

    真的很牛逼,能拍一部没有一个角色讨喜的电影。

    5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舌尖上的哲学,酒杯里的文化······所谓的知识分子,借助于话语的修辞,游离于现实之外,却无时不刻自我禁锢在意义的樊笼之中。

    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伍迪艾伦随便说点啥都是牛逼本人

    12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老头儿绝对是被石头妹的腿给迷住了。凤凰的肚腩好评。电影到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入正轨这个前戏有点漫长。起了杀意之后才开始好玩。外国佬真是实诚。下毒这个事情我也想过,哪用得着山埃啊。后面的收尾又太仓促。暗黑感总差了口气,没玩尽兴。女主的人设真是想糊她一脸。PS:根本上升不到哲学吧这个设定

    15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以“反讽”方式来探讨严肃命题,效果确实很赞;与洪尚秀的迥异在于伍迪·艾伦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娱乐性。

    1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轻松悠闲,一个玩脱了的“赛末点”,以哲学之名把小资们又涮了一遍。话说伍迪老爷子近几年这么高产也不是个办法啊,就好像琳琅满目的菜式,但每道只有六七成熟就端了出来...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他再一次重申了他在Match Point的觀點,運氣決定你上天堂或下地獄,人生轉折就是機運與偶然所推動,哲學不過是打嘴砲的工具。什麼都諷刺了一點,但都不深入,感覺他近幾部甚有疲態

    20分钟前
    • 裘笛
    • 还行

    教授Joaquin(。。)通过哲学思考(以及把妹)了大半部电影悟出了合理犯罪的道理,但是我不想管那些,听老头的各种机灵话就够,一个半小时嗖地一下就过去了。石头真的已经开始完全搭入了老头的节奏,眼珠滴溜溜地转,就是各种点子,衣服一套套地换,真是夏天最美的风景线啊~~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里,一群中产阶级不仅爱情活在理论的可能性里,连犯罪也是,理论上解决了,现实的层面上还是流于理论上。我只是特别好奇,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是真的吗?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完蛋了我竟然觉得应该把女学生推下去,然后和荡妇去欧洲啊……请康德拯救我

    31分钟前
    • 4cats
    • 推荐

    三星半。如果最后死的那个妹子,我给打五星。

    3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伍迪.艾伦这回拍的很希区柯克——谋杀与爱情。尤其是在借鉴了《辣手摧花》,不仅饭桌上研究“完美谋杀”是借鉴《辣》姐夫和同事的谋杀讨论;吉尔愈加怀疑卢卡斯也是学习《辣》小查理怀疑大查理;结尾那段电梯凶杀戏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影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华金·菲尼克斯的肚子!

    3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喜歡woody allen每次在劇本上的大膽與細膩。雖則故事類似《賽末點》,但這次卻嘗試用兩個人的vo敘事,表面上Emma Stone是第一主角,一頭一尾串起;實際的第一主角卻是Joaquin Phoenix。Emma Stone的故事中Emma擺脫危機,獲得成長,正常不過,是happy ending;而在Phoenix的故事中,結局則成了反高潮。

    4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人物塑造太到位,如果不是这个结局我可能会给五星。

    44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和赛末点的内核完全一样:人生不过是个俄罗斯轮盘,你永远不知道运气站在哪一边。对知识分子的调侃依然在,只是相比丢出的“存在主义”命题,既没深入探讨也没干脆利落地讥讽,老头真是日渐温和。结尾太弱了,但即便这样依然无法否认其叙事的超能力,看的过程还是很享受。

    45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人啊,反正就是要摧毁别人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呗。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

    50分钟前
    • 李拾肆
    • 推荐

    哈哈哈赞!简直完美融合了谋杀戏和幽默感,一个重生的woody!狠狠地把美国欧陆哲学家黑出了翔哈哈哈,在我看来所有法式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形式爱好者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谋杀倾向,因为对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是不严肃的,而骨子里是听命于自己的身体激素。至于那个误读康德的段落更好体现了浮于表面的危险

    53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一般来说,当你能够从伍迪艾伦的某部电影中提炼出一道主线时,这部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伍迪的精髓在于人物的混沌,而非决策,最厉害的角色往往不会有任何行动,他只需杵在那儿,耍耍嘴皮子,都会让人不由拍案叫绝。唯一的例外是赛点,因为赛点够冷,冷的都不像是他拍出来的。

    5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罪与罚”—轻松版的赛末点,对于一知半解的人哲学总是危险的。不过也因为这点,真正哲学教授是不会有如此天真行动,当然他们首先都怂。

    5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