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茶界中国

    茶界中国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刘嘉 

    猜你喜欢

     剧照

    茶界中国 剧照 NO.1茶界中国 剧照 NO.2茶界中国 剧照 NO.3茶界中国 剧照 NO.4茶界中国 剧照 NO.5茶界中国 剧照 NO.6茶界中国 剧照 NO.16茶界中国 剧照 NO.17茶界中国 剧照 NO.18茶界中国 剧照 NO.19茶界中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集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讲述中国茶叶所蕴含的悠远中华文明,以及中国茶叶为全世界带来400多年的深厚影响。

     长篇影评

     1 ) 希望能借茶叶修身养性

    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之后,我看了这个新的纪录片,其实也一般般,但是我还是写了一篇长评,想着记录一下看到的茶叶,并且这部纪录片也摘抄了很多《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语句,正好一并整理下。看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声讨配音没有感情,甚至读错了字(窨),但是我个人感觉也还可以;也有很多人在声讨文案矫揉造作堆砌辞藻,我倒是感觉也还好。。。我只是很遗憾,为什么十大名茶出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的安徽只介绍了太平猴魁呢?看来故事性在纪录片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单纯的介绍只能是科普节目。

    那就从中国最爱的无发酵茶叶绿茶开始吧。西湖龙井。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了,西子湖畔,藏匿着多少传说和历史,天纵奇才的苏东坡,荡气回肠的岳飞,精妙工巧的三潭印月,但最记挂于心的还是灵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隐有着活佛济公的传说,龙井也因井通东海而得名,龙井不仅是地名、茶名、村名、也是井名,名茶更将龙井声名远扬。说起西湖龙井,我最先想到王旭烽的代表作《茶人三部曲》,以杭州的制茶家族写中国历史变迁,家仇国恨,个人的爱恨情仇与信仰追逐,都离不开那一份茶叶对人文精神的熏陶。西湖龙井颜色绿黄两色浑然天成,恰似中国水墨画的墨迹,浓淡相洇。味道如油煎蚕豆瓣香,可以说是我喝过的绿茶中最喜欢的,但是我相信我肯定是喝不到好的龙井。

    洞庭碧螺春。得名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也属于十大名茶之一,康熙皇帝因其汤色碧绿、卷曲如螺题名为碧螺春,当地人说它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因茶树、果树相间种植,碧螺春独具天然茶香果味)。由于采摘的芽非常嫩,可能只有明前茶被称作碧螺春,清明之后就是炒青了。(希望未来我可以喝到花果香的碧螺春,我的味觉和嗅觉很一般,喝不太出来,但是投泡茶叶后,看着茶慢慢舒展叶身,吐露气泡,白色毫毛翻转,真的有一种春天生机萌动的感觉)

    恩施玉露,也曾被评论为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纪录片中将它与日本的玉露(玉露并不是一个茶叶种类,而是最高的等级)进行了对比。有那么一点点想尝试一下。

    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之一,由于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一带,故称为太平猴魁。初次见它,我不能理解这是茶叶,我窃以为中医理念中以形补形,取茶叶是春天第一抹新芽,暗含生生不息之气,然而太平猴魁,感觉有点粗壮。视频里面采茶的奶奶天蒙蒙亮就走上了崎岖陡峭的山路,行就几个小时才能开始采摘茶叶,看着有点像野茶,但应该不是。太平猴魁也是纯手工制作,需要一根一根挑出来压平,相对于别的茶叶似乎制作过程中会有一点制作者喜怒哀乐的浸染。顶级的太平猴魁是一种兰香,说起来很多顶级绿茶的香味都是兰香,真的是淡雅至极,兰香听说也是现代香水唯一模拟不出来的香气。

    蒙顶甘露,也曾被评为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因为味道鲜美、爽滑回甘,而被命名为甘露。自古名山出好茶,如黄山,武夷山,如今才发现蒙山也是一座名山,相传蒙顶山上清峰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七株仙茶,慢慢发展至今。蒙山不仅有好茶,蒙山派茶道的蒙顶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蒙顶茶技“龙行十八式”也是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安吉白茶,名字像是白茶的绿茶,产于浙江湖州,因其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取名安吉白茶。其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含量在5—10.6%,高于普通绿茶3-4倍,多酚类少与其他的绿茶,所以安吉白茶滋味特别鲜爽,没有苦涩味。日后找机会尝试一下。

    绿茶部分没有介绍的名茶有十大名茶中的黄山毛峰(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由于在安徽读书七年,其实也是有一点感情的,曾经去黄山玩,路边的山上都是茶树,绿意盎然),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求“壮”不求“嫩”,香气据说是板栗香),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庐山云雾茶(通常用“六绝”来形容: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听名字就很想尝试一下!)

    黄茶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介绍的是名茶蒙顶黄芽,在《茶界中国》介绍的似乎并没有介绍黄茶,所以我稍微记录一点点。黄茶相对于绿茶来说,据说制作工艺复杂一点(增加了闷黄),属于微发酵茶,更多了一份柔和的口感。黄茶中有四种如雷贯耳: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尝试过霍山黄芽,我本人是喝不太出来黄茶和绿茶的分别,以后可以尝试一下很好的黄芽看看能不能感受出来。

    红茶,两个纪录片都记录了正山小种。我发现每次介绍红茶都会选择红茶鼻祖正山小种,他那独特的烟熏香,桂圆味,但是我问了武夷山的朋友他解释说,现在很少有人做这样的正山小种,现在的都是碳焙的,烤地瓜味道。红茶作为世界最流行的茶叶品种,是欧洲人的最爱,味道确实是好喝,但是作为全发酵茶,我的体质容易上火,只能忍痛割爱。

    纪录片中没介绍的两个著名红茶是:祁门红茶(十大名茶之一,也出产于安徽黄山,香味称为祁门香,我个人很喜欢)、金骏眉(正山小种的分支,金”是指成品茶中带有金色,且茶汤金黄;“骏”是指崇山峻岭之意;“眉”是指原材料为茶叶芽头。香味带有花香、果香、蜜香等馥郁悠长的香味)。

    至于黑茶,我个人不是很感冒,所以那些安化黑茶,藏茶,云南的古茶什么的我就没怎么上心。我感觉虽然我生长于广袤的西北,但是对于这些粗犷的茶叶和风俗不太感冒,更多是欣赏,对于江南水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淡然还是比较喜欢的。

    白茶作为微发酵茶,他的口感和其他茶叶相比还是很有特色。介绍的是白毫银针,(不得不说福建真的是产茶叶的地方啊,大红袍,正山小种,铁观音,还有福鼎白茶),由于其外观特征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得名。白毫银针是一年中最先采的茶叶,据说有一种清冷的气息,我喝过的白牡丹应该是一年中第二批次采的茶叶,很香,就像各种花盛开的味道。

    乌龙茶作为半发酵茶是介绍最多的,东方美人(白毫乌龙中的极品)是我第一次听说,台湾的特有茶叶,是由维多利亚女皇命名为的美人。茶汤色明澈鲜丽,犹如琥珀,天然蜜味与熟果香气交织重叠,入喉之际,甘润香醇,口齿生津,如果没有这种浓郁的蜂蜜水味道,那就是白毫乌龙,不能叫“东方美人”。它口感的密码隐藏在对环境要求极为挑剔的小叶绿婵身上。这个应该是我看完纪录片印象最深最想尝试的茶叶了。

    武夷岩茶中以大红袍(母树于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传说皇上赐红袍一件披在九龙窠茶树上以示龙恩而得名)为最,其中又有两个当家分支:水仙(香味浓郁,同时还伴有淡淡的花香)和肉桂(岩韵的肉桂香风格突出),一直都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说法。

    凤凰单丛,产于潮州凤凰山,由于采用单株采制法,命名为凤凰单丛,是广东人特别喜欢的茶类。凤凰单丛茶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尤其是香味很多,按照制作工艺,就可将其划分为肉桂香、黄枝香、蜜兰香等十大型号。特意问了在潮汕工作的朋友,他表示潮汕人民喝茶特别讲究,而且强烈建议我去那边喝茶,茶艺师泡出来的茶叶真的很不一样。

    安溪铁观音,十大名茶之一,,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其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花茶类详细介绍了茉莉花茶,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窨制,就是将花与茶叶充分的混合在一起,吸收香气,极致的茉莉花茶需要经过九次窨制。这一段拍摄的画面非常好看,采花的姑娘们也很好看,茉莉花的香气也很浓郁,窨制的过程场面也很不错。听说喝到最后有一种很甜的冰糖水的味道。看完之后立刻下单了茉莉花茶,听说老北京人特别喜欢喝,两个茶商张一元和吴裕泰都是专门制作茉莉花茶的。

    之后纪录片也详细介绍了茶具例如紫砂壶;景德镇的茶具。并且也详细说了一下茶叶在世界中的流转。茶叶也很新潮,比如日本的宇治抹茶,现在也很受大家的青睐,台湾的奶茶也在中国焕发巨大的生机,茶颜悦色凭一己之力称为长沙名片。另外介绍了小罐茶。

    总的来说,故事中也可以看到,采茶人的辛苦,爱茶人的痴迷,制茶人的传承。众生皆苦,借一杯茶,调节自己的心态吧,心静,自然顺心。

    祝好。

     2 ) 一部令人唇齿留香的纪录片

    选材角度及叙事方法是纪录片打动人心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冲泡好茶的独到方法,才能使这杯“香茶”的口感、色泽、香气得以完美呈现。《茶界中国》在这方面作了巧妙处理,让这部纪录片变得有趣、有内涵。它揭开一味味名茶从采摘到加工制作的完整流程,让观众知道哪些茶是好茶,好茶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在每一味好茶“揭秘”后还适时地加入专家点评,介绍每种好茶的冲泡器具、水温、冲泡时间等,让观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这部纪录片留下了许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发人深省,似一杯选材精严、冲泡得法的好茶,令人饮后仍觉唇齿留香。

     3 ) 品茶 悟茶

    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无意中得知有个新拍的记录片叫《茶界中国》,回去认真的看了数遍。这个节目对五种茶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从采摘到加工再到成品让我感受到制茶人对每一片茶叶的敬重。这就是我喜爱《茶界中国》的原因。 我与茶的缘分是,有一次了解到各种茶的功效,进而对茶产生了兴趣。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比较适合普洱茶。从此与普洱接下缘分,深入了解茶文化。 乾坤交替,日月轮回中,时间有着一套严格的自然法则;择时而采,赶时而制,随季而品,不同的茶有着自己的时间轨迹…《茶界中国》用她独有的视角让我们感受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90后,第一次喝茶是初中,第一次喝的茶叶是黄山毛峰,从自与茶有了不结之源。之前喝茶是喝茶,现在喝茶是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4 ) 第一集 茶丨净

    1.为什么突然想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饮茶文化呢?

    2021年4月2日,去了一趟张家界。由于是跟团旅行,那就少不了旅行团的强制节目:逛购物区。在云上茶庄,品尝了张家界的莓茶,先苦后甜、口齿生津。被告知这并不是常规茶树的叶片,而是一种藤蔓植物的叶片。好奇心被强力拉扯,对张家界的危山、奇峰、“怪茶”、傩学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想到了茶文化,略作了顿留。因为父亲和岳父都爱喝茶,每逢节假日自然也会给二老买些茶叶。父亲抽烟太多,比较喜欢绿茶,所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龙井、日照绿茶等也买过一些;岳父喜欢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和祁门红茶当然也少不了。由于茶叶都是托亲朋买的,真假好赖也不甚知之。想到自己这么多年一直稀里糊涂的,倒也可笑。

    泱泱中华,上下求索。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条支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命张力。这其中必定承载了太多的文明结晶。最近一直想着了解一点古人的生活习性,“饮茶”正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2.关于《茶界中国》第一集的内容

    想着去了解一下中华茶文化,便在网上搜索了“茶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视频。在纪录片中检索到了《茶界中国》,共10集。纪录片我并不怎么看过,想想应该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吧,这也就看了起来。

    到目前,还只是看了第一集。第一集里先后介绍了正山小种、肯尼亚“红碎茶”、白毫乌龙——东方美人、狮峰龙井、西藏黑茶共计五种茶叶。从茶叶的采摘到制作和泡制,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还穿插了制茶人的故事和红茶国际化的支线。

    对于这几种茶的制作、或起源、或特色有了简单的了解。感受到了茶叶人的不易,以及这一份职业传承的重要性。

    3.观后感

    作为一个仅能分别茶叶类别的小白,看完了第一集之后,整体上来说略有失望。我想要了解的内容在第一集里并没有很系统的展开。整个视频的介绍顺序也让我很迷惑,不太能够很清晰的了解导演的思路和逻辑。前一部分从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开篇没有问题,讲述到红茶的风靡,再到英国饮茶文化,再到肯尼亚红碎茶的来源与发展,也都没有问题。可后面为什么又到了宝岛台湾的东方美人,和龙井?这中间是哪一条线索在做牵引呢?影片中后段又回到了开篇的正山小种,感觉一时之间晕混不堪。并最终收拢于解说的一句:谁握住了地平线上的茶树,谁就能把最美好的味道通通揉进一整个的春天。大概有点“欲附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了。

    关于茶叶的介绍,可以按照起源时间、茶叶分类、上市时间、制作难易等等诸多方面进行分类展开,这样也能够让观众比较清晰的掌握各种茶的特性。如此这般,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不太能够区分这五中茶叶的鲜明特点了。

    另外,影片中夹杂了福建人陈必芳的传承介绍,一时间有点找不着北。影片应该跟作文一样,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支撑和延展,但是本片在此项问题的考究上,略显仓促。

    总之,作为一个小白,还是有很多能够学到的东西。当然,这也只是第一集,以上也都是自己的拙见,等全部看完之后再作思考吧。

     5 ) 《茶界中国》笔记——内容丰富,剪辑混乱,最后烂尾的纪录片

    一、分集笔记

    第一集:口感的追随

    1、武夷山桐木关

    东经117度,北纬27度,桐木村麻粟,正山小种原产地的核心,1200亩茶园,60多户人家,桐木村生长的油松,目前保护区禁止砍伐油松,茶农只能到大山深处寻找零星散落到油松残木。除了油松,麻粟野放生长的老茶树是正山小种一流口感的原材料。

    出自桐木关原产地,用传统青楼油松烟熏工艺制作出的红茶,才能称为正山小种,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正山是代表原产地的权威性,指的是桐木关。正山小种可沸水冲泡,每泡出汤时间10-15秒。

    2、东方美人茶

    沸水冲泡,40-50秒出汤,琥珀色,蜜香、熟果香,浓郁的蜂蜜水的味道。

    小绿叶蝉叮咬茶树嫩芽,唾液中的酶让茶叶发生裂变,产生独特风味。

    3、一个数据

    中国茶饮消费者有4亿7000万人,占人口比例的36%。人均年茶叶消费量950克左右,接近一公斤。

    4、西湖龙井

    只有使用龙井村喝翁家山村的鲜叶原料制作,具有糙米色、兰花香特征的龙井才能称为狮峰龙井。龙井原料采摘要求早、勤、嫩,两叶一芯。龙井适合玻璃杯冲泡,中投法。

    西湖区以外产的龙井被称为钱塘龙井、越州龙井。

    5、林芝易贡茶场

    西藏唯一的高原茶场,海拔2200米,冰川融化雪水为茶园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60年带由西藏军区部队开垦而来。

    第二集:古树与新芽

    1、云南早期,因茶叶不值钱,古树高大茶叶不好采摘,将古树砍伐矮化以便于采摘,但是矮化过的茶树茶叶口感发生了变化,会带苦涩味。

    福建商人到云南古树茶区做了几件事:承包茶园,提升采摘标准,提升制作工艺。包下古树茶园后,不施化肥农药,以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采摘茶叶,同时从福建安溪带去茶叶萎凋上下通气的簸箕,让萎凋更均匀,

    云南大雪山古茶园有三棵古茶树被誉为茶祖,最老的一棵树龄2700年,树干要三四个人合抱。

    2、山东日照绿茶

    源自60年前国家的“南茶北引”计划,山东日照从福建浙江大量引进茶树品种,为了让茶树适应当地气候,将茶树高度控制在30cm一下,后用炒青工艺生成出了日照绿茶,味浓厚,板栗香,耐冲泡。被誉为北方第一茶。日照北纬35度的气温,刚好南方1500米高山的气温一致。

    3、蒙顶甘露

    卷曲型绿茶的代表,茶芽肥嫩,多绒毫,味鲜醇。

    4、洞庭碧螺春

    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山,曹坞村莫厘峰下,当地茶园,除了种植茶树,还有枇杷、青梅、板栗、桃树等,茶树果树相隔而植,相间而生,形成碧螺春的独特生态环境。果茶间种的茶园结构,使得碧螺春带出浓郁的果香味。一芽一叶原料,炒青绿茶工艺,蜜蜂腿、满身毫、铜丝条、花果香,味鲜醇。一般春分到明前采摘到绿茶才被称为碧螺春,清明后到绿茶,单叫炒青。

    第三集:技艺的坚守

    1、武夷山岩茶

    武夷山丹霞地貌,峭壁接踵,很多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脚步,茶农采茶,爬山需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步行2个小时,一天采茶100多斤,每斤茶叶采摘报酬3元钱,收入几百块。

    当地采摘标准,五不采:嫩不采、老不采、雨天不采、大太阳不采、露水不采。顶级好茶采摘时间在下午2点-5点。

    萎凋,一平方米的晒青布面摊凉1公斤鲜叶,厚薄均匀,水筛,直径1米左右,筛孔半厘米见方,便于鲜叶透气,摊晾散热,失水均匀,酶活化,加上鲜叶内物质的转化,青涩褪去,香气初露。

    2、日本宇治绿茶

    等级最高的玉露茶,宜低水温冲泡,50-60度之间,鲜甜带有海洋气息的海带味、海苔味。

    日本通过遮阴网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降低茶叶茶多酚的含量,提升叶绿素的含量。遮阴网要覆盖20天才能降低茶叶的苦涩感,制出的鲜醇茶叶,称为玉露茶。

    3、恩施玉露

    源自唐代蒸青绿茶工艺,形似松针,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茶味清香鲜爽。高温蒸青后要扇凉,迅速降温,保持茶叶鲜活状态,50-80度烘焙,随手揉搓,抛散初干。

    第四集:时间再奔跑

    1、凤凰单丛

    凤凰天池,乌岽山脉,900多年种茶历史,330亩茶园,最高海拔1319米。

    2、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正宗原产地,海拔800多米的高马二溪,茶树多生于林中。

    3、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人工采摘制茶,一人一天的产量大概只有一斤,早5点出门,采到10点,下山回家,下午理茶制茶,到晚上10点。茶要当天采当天制,且每年的制作期特别短,只有十天左右。

    采用烘青工艺,一芽两叶,叶脉中隐红,兰香高长,味甘鲜醇。原产地还是以手工茶为主,干茶表面有网格纹,而机制茶没有网格纹。

    第五集:人间生草木

    这一集讲了好多茶周边,竹丝扣瓷茶具、荥经砂器、基诺族凉拌茶汤……

    第六集:根脉的传承

    1、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起源的王说和魏说两个故事,两种说法,王说是帝王赐名的故事,王文礼是王家第十三代传人,魏说是观音给魏荫托梦的故事,而现代传人是魏月德,两家都是故事高手啊。

    八马真的重营销,不重产品,门店-培训-标准、复制-更多门店……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制茶路线,怪不得茶不行,只有赛珍珠拿得出手了。

    魏家注重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但魏月德好像又过于自负,安溪铁观音1400亿的品牌价值,核心在魏家?这话说得也太霸道了,虽然有茶王拍卖18万一斤的噱头,魏十八的称号,但是手艺人最终只有谦虚才能进步啊。

    铁观音两大世家的传承人,都很能说啊,一个明显更像商人,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一个明显更傲慢,要把铁观音贵族化,两个人给人的感觉都重名重利啊,这个比起张天福老人,差太远了。

    2、英国是人均茶叶消耗量最高的国家,每年消耗20万吨的茶叶。

    小结:本集主讲铁观音,但是围绕王魏两家来讲,一个走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路线,一个走手工制作,贵族化路线,可惜了,铁观音这么大的品类,选出的两个代表家族都不是那么令人喜欢,商人气质过重,功利心过重。工业化的商品茶、手工贵族茶,都不是普通人喝的好茶,一个是茶不好,一个是普通人喝不起。

    第七集:田野的约定

    1、安溪龙涓生态茶园

    安溪龙涓,刘金龙,生态茶园,将3000株一亩地茶园,减至600株,扩大茶树行间距,通风透气,光照疏朗,也不容易啊,铁观音市场低迷了,只能自救,挖掉75%的茶树,茶树下种大豆、花生,恢复生态种植,用十几年的时间,恢复茶树自力更生,自然生长的能力,鸟类、动物、昆虫重新回来了。

    相对王、魏两家,更欣赏刘金龙的理念,对土地和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踏踏实实,种茶做茶。王魏两家太浮夸了,朴实的茶农和浮夸的商人,我更喜欢朴实的茶农。

    2、安吉白茶

    浙江安吉白茶,来自1982年发现的一株百年白茶祖,经培养改良,种植了万亩茶园,安吉白茶,是细胞变异的白化茶,叶张为玉白色,但叶脉碧绿,名为白茶,实为绿茶。安吉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茶树,低温的时候,芽叶为白色,氨基酸含量高,达6%以上,高于普通绿茶2-4倍,安吉白茶鲜爽清甜,高品级安吉白茶,清冷中带竹香。

    第八集:杯水的相遇

    1、英国骨瓷

    韦奇伍德,英国陶瓷之父,率先在英国进行陶瓷的工业化生产,韦奇伍德的骨瓷产品是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因为欧洲黏土制瓷极易破裂,为此需要在其中加入30%的食草动物骨粉,一般是牛骨,再入窑烧制,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使其更加洁白细腻,通透轻巧,骨瓷由此诞生。

    2、宜兴紫砂

    紫砂壶有双透气孔结构,近7%的吸水率,可吸附茶汤中的浸出物。

    紫砂壶如果要在明火上煮,需要加入耐火材料,不然膨胀系数过大,容易裂开。历史上没有紫砂壶直接明火煮水的文字记载。现代紫砂煮水壶,制作时要加高岭砂作为耐火材料。

    3、天目盏、建盏

    日本仿宋的天目盏,釉料不一样,出来的盏,形神都不像,建窑建盏,用氧化铁含量8%的红粘土做胎,加上独特的矿物釉料,产生斑纹万千的建盏。泥料配方和釉料配方是核心。

    第九集:世界中流转

    1、下梅村的中俄茶路和伦敦的川宁茶店其他纪录片看过了,略。

    2、肯尼亚红茶比印度红茶更甘爽,称为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在东非大裂谷1200-1500海拔的地区种植,20多度的温度适合茶叶生长,这里的茶叶可以全年采摘,300万肯尼亚人从事茶叶工作,茶产业提供0%的肯尼亚就业率,茶叶为肯尼亚贡献45%的外汇。以机械化生产的红碎茶为主。

    3、安溪王氏梅记茶行

    安溪当地电商售茶十分发达,有电商上万家,2016年安溪电商茶叶交易额达30亿元。

    第十集:时尚在召唤

    茶饮、手机、小罐茶等金主爸爸植入过多,略。

    二、总结

    这部纪录片共10集,共300多分钟,其实内容和取材是比较丰富的,关于茶的知识点也比较多,但有几点做得不好:

    1、剪辑的结构设置不理想,虽然每集都有主题,以主题为线索串联,但是脉络还是很弱,不同内容之间跳来跳去,显得比较混乱。

    2、有些镜头和画面重复使用,导演偷懒了。

    3、最后一集是败笔,通集大部分是植入广告,植入还很生硬,没有诚意。有些文案还硬凑,像广告片。

    其实知识点内容量我想给四分的,但是拍摄脚本、剪辑结构和广告的生硬植入扣分,最终给个3.5分吧。

     6 ) 《茶界中国》看了十集,每一集有不同感悟!

    从第一集,我作为茶小白就开始追看茶界中国。
    期间,朋友们问我追什么剧呢?我说纪录片,讲茶的,叫茶界中国!
    朋友们都大吃一惊!
    其实,茶界中国是真的很好看的!
    看了那么久,了解了茶知识,也越来越对茶有了更深的感悟!
    看到现在,我觉得我追这部纪录片是值得的!准备介绍给我更多的朋友,看茶界中国,涨姿势!
    喝好茶,健康的过一生!

     7 ) 大杂烩

    抛开商业因素不说,这个纪录片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名茶简介,似乎福鼎白茶没有介绍。不管是时间还是位置的跨度也是像模像样,亚非欧大联合。台词也有文雅的点睛之笔,穿插了几个广告。算是一门简单的入门教程吧,起码前几集还介绍了各类茶叶的冲泡手法。有个细节解说了白毫乌龙和东方美人的区别,很少人能清楚这个细节。如果按6色分类,里面一少半茶我也喝过,片子对各类茶的点评还是很中肯,除了艺术讲解其实也并没有溢美之词。

    有点讽刺的是,最大的广告赞助商金立手机和天喔茶庄似乎都要倒闭了。这个纪录片难道是成龙解说的么。

     8 ) 被这集感动到了

    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国,航拍中国之后,越来越喜欢中国自己的纪录片,平时就喜欢茶文化,发现茶界中国这个纪录片之后爱不释手,增长知识希望茶界中国之后可以拍第二季第三季 从初中起为了让我提神学习 老爸每天给我来一杯爱心牌普洱茶,即使是这样都抵挡不住我对周公的喜欢,却渐渐让我对普洱茶产生了深深的感情,洗茶,冲茶,品茶。小小的快乐,就可以让自己享受不尽,简简单单就好。也希望已经长大的我可以让父母不要再有那么大的压力了,虽然这是七夕节,但是还是希望和他们说一声 我爱你们️ 刚看了《时间在奔跑》此集的解说词亮了!用“时间”把茶说透,整个主线以时间来贯穿,没太细说茶怎么好喝,采茶的老太,做茶蔑的老人……用人一下就把中国茶文化该有的积淀定住了,茶如此,人亦如此! 这一集感动人的地方太多了,时间的赛跑,忙碌的茶季,采茶的老奶奶,制作黑茶包裹材料的老奶奶,傍晚月色下休憩。

     短评

    什么玩意

    8分钟前
    • 布鲁索姆
    • 还行

    中国采茶按叶掐,非洲采茶按把抓,看他们呲着白牙抓一把茶豪迈往后一扔,真是笑死我了,整体来讲,画面精美,场景丰富,空间不停变换,叫茶界中国原来不只讲中国,期待下一集有什么惊喜

    11分钟前
    • 瑶环瑜珥
    • 力荐

    文字经过推敲,流畅华美,画面也漂亮,内容对我来说足够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喷它。

    13分钟前
    • 绿萝热
    • 力荐

    第九集给了多少广告费,还少东家。吐了。天地 自然 说来说去这些话。多说些和茶本身相关的事情好不好

    18分钟前
    • Regent Prince
    • 还行

    拍的不错,但是配音普通话有点问题,第一是吐字不清,含了口水一样,第二,部分发音不标准,特别是an这个音,第三,会吞音,咬字不清。这么好的纪录片,找个厚重一点的配音,会好很多

    22分钟前
    • 大只
    • 还行

    作为一部纪录片,文案四星配音配乐三星半,内容还是偏碎片化,故事节奏不够连贯

    26分钟前
    • x
    • 还行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看的下去的一部茶叶纪录片。茶届的世界我不懂,但我一直觉得他们是装逼届的一朵奇葩。人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明这么生活,这么接地气的一种滋味,怎么就能给搞成那么不接地气的一种文化。终于,《茶届中国》把这道与普罗大众失联多年的茶滋味找回来了。

    27分钟前
    • 芍药
    • 力荐

    比《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差多了,10集内容,基本上一半时间都是广告,尤其是后5集,都快成企业宣传了,最后一集更是直接金主广告了。比较啰嗦,不建议看。

    31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现在纪录片都走这种舌尖风吗?解说不说人话

    32分钟前
    • 三七莲华
    • 还行

    看过很多关于茶的纪录片,首先我要说吸引我看这部纪录片的首先是杨晨的配音,那声音太熟悉了。当时在看手机,女票在按遥控器,听到这声音我抬头看了一眼,他居然给茶叶记录片来配音了,于是便看了下去,觉得介绍茶叶大类,算作普及类节目还算不错。

    33分钟前
    • Haobo
    • 推荐

    這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太舌尖風了,審美疲勞。另外,旁白寫得太作太作了,也不夠專業。雖然旨在普及,但也不能這樣雞湯風格的文字吧。三星給拍攝,旁白不配星

    36分钟前
    • 法雲地學士郎
    • 还行

    非常漂亮!作为一个入门的茶客,非常喜欢片子文字优美、知识浅显易懂。从制作入手讲解,也能够让人了解为什么茶有这样的风味。同时里面包含的文化,也特别有亲切感。

    38分钟前
    • 云动竹响
    • 力荐

    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41分钟前
    • 力荐

    做的至少很用心,入门必看

    45分钟前
    • 长安不肖生
    • 推荐

    作为浓茶铁粉,必须不能错过。中国人喝浓茶也许就和意大利人喝espresso是一个理吧,苦才是不加奶不加糖的原始风味,是魅力而不是急于掩饰的缺憾。

    49分钟前
    • sylvia萌
    • 推荐

    景色很美,能从茶入手描绘各地风土人情确实不易,但是有些对白实在让人尴尬,片中有些老板可能真的花了💰吧

    53分钟前
    • 拖延癌大爷
    • 还行

    原本很期待,但看完前两集微有点失望。最大的问题是线索凌乱,跳来跳去,不成体系,剪辑有点莫名其妙。解说词有些也很值得商榷。但画面还不错。作为入门欣赏茶之美还可以。

    57分钟前
    • 长歌
    • 还行

    首先来狠狠批评一下,本片的文案实在不好,用力太过,令人汗颜。还有第一次见到纪录片有如此之多的软广硬广。反言之,广告之多,也代表着助力者之多,也让本片格外地包容兼收,广博花杂,虽然凌乱,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也是我在3星与4星间徘徊良久,最后给了4星以表鼓励的原因。

    1小时前
    • 青精饭熟云侵灶
    • 推荐

    不得不说 纪录片是独居人士回家磨磨蹭蹭时最好的BGM。至少有信息量断断续续摄入缓解了一事无成的焦虑。

    1小时前
    • 🪐丧甜治多心
    • 还行

    原本以为可以拍出普及茶文化,讲解茶叶背后的工艺和故事的饱满的纪录片。结果就是一个个茶区的切换,没有深入到茶的核心,寡淡无味。旁白多是文词堆积,内容缺乏,很失望

    1小时前
    • dora
    • 很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